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十四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汉书·艺文志》中的墨家类文献

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它以西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之后编成的《七略》为蓝本,大致反映了先秦至西汉学术思想的变迁与典籍文献的聚散。其中,《诸子略》依据各自学说的差异将先秦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只因“小说家”不过是“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所造”,所以“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在九流之中,由于武帝朝独尊儒术方针的确定,至刘歆编目之时,更以为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儒家类”小序)[5],因此将儒家类置于《诸子略》之首。但是当年曾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墨家,在《诸子略》中列于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之后,仅排在第六位。并且,就《汉书·艺文志》著录九流的家数及篇数而言——儒家53家836篇,道家37家993篇,阴阳家21家369篇,法家10家217篇,名家7家36篇,墨家6家86篇,纵横家12家107篇,杂家20家403篇,农家9家114篇[6]——墨家类的家数在九家之中居于末位,同时又全无汉代学者的新增著作,足见其衰落之迅速。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墨家类”著录:

《尹佚》二篇。周臣,在康、成时也。

《田俅子》三篇。先韩子。

《我子》一篇。

《随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宋大夫,在孔子后。

右墨六家,八十六篇。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7]

从以上涉及的人物及著作来看,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韩非子·显学》篇中提到“墨离为三”,“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但是在《汉书·艺文志》中却不见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之名,不知其人其说究竟为何?尽管后人亦认为今本《墨子》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命》等各自又分上、中、下篇,或许代表了以上三派的门人弟子对于墨子言论的记录[8],但这究竟只是一种推测之论,不足以反映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三家思想学术内容之全貌。况且此三者之外,班固又在《随巢子》和《胡非子》二书之下补充了“墨子弟子”的小注,指出随巢子与胡非子两人也是墨翟的弟子。可惜他们与上述相里氏等墨子弟子的传承关系如何,同样不得而知。因此,较之儒家学派“孔子—孔门弟子—再传弟子”这样清楚分明的谱系,墨子门下的诸多源流信息都因为文献记载的匮乏而阙如。

其次,《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各个小类中的典籍著录大致依据时代先后为序。例如,儒家类先列早于孔子的晏子之书,次子思、曾子、漆雕子、宓子等孔门弟子之书,次景子、世子、公孙尼子等七十子弟子之书,次孟子、荀子等战国子书,次《高祖传》、陆贾、贾谊、董仲舒等汉代儒者之书。而墨家类则不然:尹佚为西周成王、康王时人,时代自然早于春秋战国;田俅子先于韩非子,当为战国中期人;我子时代不详;随巢子、胡非子皆为墨子弟子,自然晚于墨子;墨子本人当为春秋晚期,与孔子世代相同或者稍后。因此《汉书·艺文志》中将《田俅子》《随巢子》《胡非子》三书尽数列于《墨子》之前,似为不妥。

当然,由于《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的墨家类文献除了《墨子》之外,其余都已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亡佚,因而使后人无法对墨家学派的早期人物传承以及相关著作内容的早期形态有一个更为充分与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