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仁说内涵析论
王丽萍[1]
【内容提要】 本文以《论语》文本为核心,探讨孔子之仁的名义,认为仁以爱人为中心义,涵摄孝、敬、忠、恕、信、直、勇诸德,指出《论语》中仁具有即行言仁和即心言仁两种用法,最后考察了仁与心、礼的关系。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仁
“仁”是中国古代文明传统的标志性语汇。在仁学思想研究史上,人们对“仁”的名义多有探讨。有从字源的角度就“仁”的本字加以探讨,辨析“仁”字诸种写法的先后演变关系;有从“仁”字的本义发掘入手,考察其最初的义涵所指,其中郑玄的“相人偶”说被认为是理解“仁”字初义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白奚撰文指出,所谓“相人耦”,即郑玄所解释的“以人意相存问”。“仁”字“从人二”的构形即表示出其本义是指以待人之道对待他人。[2]那么,作为思想史上仁学概念创立者的孔子,他对“仁”的立说又有着怎样的具体内容呢?这无疑是我们研究仁学思想时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在最为直接可靠记载孔子思想的经典文献《论语》中,有着孔子仁说立义的多层面展开,通过对《论语》中“仁”的记载的细致分疏,我们可以从中寻绎孔子仁说的整体义旨。
《论语》中围绕“仁”的记述虽然内容丰富,说法不一,但对于遵行“一以贯之”之道的孔子来说,关于“仁”的众多阐释应该是理有一贯的。如果“仁”没有统一意蕴与精神内核,如果“仁”没有一个根本上的认定与清晰界指的话,孔子何以能多方解义,随人立说?何以能明确判断仁与不仁?又岂能开宗立义,对此矢志追求并引领形成历时悠久的文明传统?
孔子仁说的核心立义就是爱人,这是多数学者的共识。《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的确,在关于“仁”的诸多解义中,唯此“爱人”具有底蕴性与包容度,可以作为其他诸说的立意出发点。由此所带来的义蕴具显、引申、发散,就与核心立义一起,共同组成仁说的有机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