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朱子《周易本义》
一、《新刊大字周易本义》四卷,《图说》一卷,《筮仪》一卷,明金陵书林周对峰刊本。上图藏,2册。索书号:798664-65。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每半叶11行,行23字。
卷首有“光誉上人”朱文印,刊本扉页牌记题作:“校正京本易经本义,金陵书林周对峰刊”。《周易序》篇末有墨笔“岛田翰字彦桢精力所聚”的题署。卷首及卷末皆钤有“浅草文库”朱文楷印。全书卷末还有“增上寺贞誉大僧正”的题款。
全书朱笔句读批注,几乎每字上皆标示注音符号,乃以日本片假名标识汉字读音。全书朱墨灿然,可见岛氏读书之勤。然《本义》一书常引各家之说,如荀爽、九家、晁说之等,岛氏皆用朱笔删去,盖岛氏只留心经注的读音,于各家说法及其异文考订,则不甚厝意。
二、《周易本义》五卷,《图说》一卷,《易五赞》一卷。宋朱熹撰。明正德十六年袁州府仰韩堂刻本,四册,国图藏,索书号:11265。白口,无鱼尾,四周单边。每半叶11行,行22字。卷末有牌记:“正德辛巳季秋刊行于袁州府之仰韩堂。”藏印有:雪苑宋氏兰挥藏书记、鱼麦堂、乙丑进士太史图书、洞门石鼓、双鉴楼藏书记、龢松庵、兰挥。卷前附程颐的《易序》、《易传序》二文,其后又有《易五赞》。然该书有阙叶,卷一阙六十四页。此本递经傅增湘收藏,《藏园群书经眼录》之《经部》收录该书云:
首程颐《易序》,次《易传序》,元符二年程正叔序,次《图说》、次《易五赞》,次《凡例》七则,为重刊此书而作也。其分卷《本义》上下为卷一、二,《系传》上下为卷三、四,《说卦》以下为卷五,盖已改易旧第矣。
按《凡例》,经上、下篇从《程传》元本,《系辞》以下则从《本义》,《系辞》以后无《传》,以东莱吕氏所集经说补之,字句脱误合诸本雠校,程朱二家之说有及于《易》者,合天台董氏、鄱阳董氏《附录》二本分注之,又采双湖胡氏、云峰胡氏之说附著焉。音注取《吕氏音训》附于下。据此观之,则此本已大非晦庵之旧观矣。钤印如下:“洞门石鼓”白文,大约二寸方。“雪苑宋氏兰挥藏书记”朱、“己丑进士太史图书”白文、“鱼麦堂”朱文方、“宋筠”朱、“兰挥”白、“龢松庵”白。
按:此本写刻精雅,虽改易旧式,然极罕见。[3](辛巳元月见,已收)
傅氏以上提要节录此书之《凡例》以见其梗概,以为此书虽题作“周易本义”,然实已博采众书。今将此书卷前编纂的《凡例》具列如下,以备参考:
一、《周易》上下经二篇,孔子十翼十篇,各自为卷。汉费直初以《彖》《象》释经,附于其后。郑玄、王弼宗之,又分附卦爻之下,增入乾、坤《文言》(即《乾·文言》《坤·文言》),始加“彖曰”“象曰”“文言曰”,以别于经,而《系辞》以后,自如其旧。历代因之,是为今《易》,程子所为作传者是也。自嵩山晁说之始考订古经,厘为八卷,东莱吕祖谦乃定为《经》二卷,《传》十卷,是为古《易》。朱子《本义》从之,然《程传》《本义》既已并行,而诸家定本又各不同,故今定从《程传》元本,而《本义》仍以类从。凡经文皆平行书之,《传》《义》则低一字书,以别之,其《系辞》以下,《程传》既阙,则一从《本义》所定章次,总厘为二十四卷云。
一、《程传》据王弼本,只有六十四卦,《系辞》以后无传,今法天台董氏例,以东莱吕氏所集经说补之,仍只称程子曰,分注书之,别于《传》也。
一、《程传》《本义》刊本间有误脱字句,今合诸本雠校归正。其《传》有两存同异者,则系东莱吕氏旧例云。
一、《二程文集》《遗书》《外书》与朱子《文集》《语类》,有及于《易》者,今合天台董氏、番阳董氏《附录》二本,参互考订,取其与《传》《义》相合,而有发明者,各分注。其次仍以程子、朱子曰别之,其程子二《序》《上下篇义》《朱子图说》《五赞》《筮仪》,并二家说经纲领,则参取二董《附录》,及《启蒙》诸书,别为《义例》,列于篇端,自为一卷云。
一、诸家之说,壹宗《程传》《本义》《折衷》(即《周易折中》),并取其辞论之精醇,理象之明当者,分注二氏之后,以羽翼之。而其同异得失,先儒双湖胡氏、云峰胡氏尝论订者,亦详择而附著焉。
一、经中文字有当音者,今从天台董氏例,参考吕氏《音训》,且附其下,间有《传》、《义》音读异者,则明识别之。
一、经文圈点句绝,《传》《义》间有不同处,今壹以《本义》为正。
笔者按:“东莱吕氏所集经说”,即吕祖谦编纂的《周易系辞精义》一书。吕氏《音训》即吕祖谦的《古易音训》。此书虽题作《周易本义》,实则集程子《易传》、朱子《本义》和吕祖谦《古易音训》三书为一书也。
三、《周易本义》四卷,《图说》一卷,《筮仪》一卷,上图藏。明嘉靖七年丘氏石泉书屋刻本。索书号:823950-53。黑口,单鱼尾,左右双边,每半叶11行,行21字,4册。藏印:道仔、凡才,孚嘉,随雁。卷一、卷二末有长方形牌记。卷一《易序》之后有牌记云:
《周易本义》板多差讹,惟胡氏刊本颇善,然亦字多草体,间有脱误,且经文已残失矣。今一遵圣朝颁降《大全》及《洪武正韵》重加校正,用锓诸梓,以便四方君子诵读云,时嘉靖戊子仲冬吉旦四明丘谨识。
卷二末也有牌记:“嘉靖戊子仲冬四明丘氏石泉书屋校刊”。
四、《周易本义》四卷,宋朱熹撰。明嘉靖三十三年书林罗氏勤有堂刻本,2册,上图藏。索书号:841973-74。白口,双鱼尾,左右双边,每半叶11行,行23字。藏印:湘潭袁氏沧州藏书。卷末有牌记,首卷缺页。卷末牌记云“嘉靖甲寅季冬吉旦书林罗氏勤有堂梓”。全书有朱笔句读,间删订经注。《筮仪》一篇偶见朱笔批注,标注“揲”“挂”等字的读音。全书四卷,全从通行王弼本经传相合的编次。批注不详出自谁手,朱笔删去《本义》注文甚多。
五、《周易本义》四卷,《图说》一卷,《新锲尊朱易经讲意举业便读》四卷。宋朱熹撰,明李廷机撰《便读》。明熊冲宇刻本,6册。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上下栏无行界,每行大字17字,小注20字不等。索书号:453860-65。藏印:江永、汪双池印、陈氏牧庐藏书。分上下两栏,卷末有长方牌记,书内有佚名评点。
卷首有明左光斗《题易经讲意序》言:“太史李九我公探《本义》而敷讲于理,未明显者则阐发之,于意未停妥者则订正之。其词新、其理明、其义精。总之,革近世之诡说,发四圣之精蕴也。自是易道大明于世,若昭揭日月于中天焉。”末署“万历秋谷旦会魁左光斗拜赠”。
其后录李氏《附锲易经字面辨疑》,主要辨析《本义》经注的通假字,如“盖言顺也,顺当作慎”;“用说桎梏,说音脱”。其后又附李氏《附锲看书凡例》,共录六人论读《易》之法,即“李九我言”“苏紫溪言”“施虞阳言”“沈蛟门言”“李衷一言”“左光斗言”。最后则录李氏《附锲易经本义规程凡例》一篇,可谓李氏撰述全书的体例,具录如下:
《本义》一层:无问长短大小题破,尤其出入名家者录之,便举业家醒眼也。
《本义》二层:又折衷沈蛟门诸名家讲旨,可以操定作文者录之,尤有皆《本义》者削,诡说者削,总之,革异从正,为举业之正鹄也。
《本义》三层:遍采苏紫溪(即明苏君禹)诸名家意旨,可与羽翼乎《本义》者录,高出人一步者录,殊非俗儒庸谭者埒,小心细玩,自有实得。
《本义》四层:正文之傍有注释者,以四圣一词一语各有意见在,而总意节旨均之,终难发明;故增起傍注以补其所未备也。《本义》中有用●●●者是大关键处,如《咸》卦“二爻阴柔不能固守”是也。又如《遯》卦“四爻下应初六,而乾体刚健,有所好而能绝之”是也,故用黑圈以别之。有用◎◎◎者是切要处,与讲说一般。如《家人》卦“初爻以刚阳处,有家之始能防闲之”等语是也。又如《益》卦初爻,“然当益下之时受上之益者也,不可徒然无所报效”云云是也,故用重圈以别之。有用‖者是总脑处,如上下经以卦体释卦名义之类是也。又如《上下系》言易卦之变化之类是也。已上数条,实有关于举业之发轫,切不可以不经而忽之。
全书正文各卷分上、下两栏,上栏为李氏所撰的便读注文,下栏则《本义》经文,两栏中间刊文则是李氏择录各家之说。李氏注文,也自创体例,用墨框阴文标出经文的关键词句。李氏注文之前多标“旨”字,乃为解说各句大意而设。
笔者按:《附锲》虽为明代举业习诵而作,然对《本义》钩玄提要,逐字逐句疏解以串通大意,不失为读《本义》的重要入门书。
六、《周易本义》五卷、《图说》一卷,宋朱熹撰。明嘉靖四十五年周乐轩书坊刻本,四册,南图藏。索书号:GJ/KB0019。
卷末有牌记:“抚州东邑赛阳关周文奎乐轩寓休邑,前见各处板差讹,求诸君子考校四书。《易经》,举业根本之典。今当萃英堂梓棉纸印记。”
该书各页天头处有眉批,不详何人所录。细审其内容,皆出自明孙从龙所撰的《易意参疑》一书。引文皆无标举出处,且无案语。孙从龙《易意参疑》一书,今常见本有《续修四库全书》第十册影印明万历五年书林翁时化刻本。因此,此批本仅是普通批注本而已。
七、《新刊精备讲意易经鲸音本义》二卷,《周易本义》四卷,宋朱熹撰,明诸大圭撰。明万历五年宏远书堂刻本,上图藏,1册。索书号:77908。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每半叶12行,行28字,佚名朱墨批注。仅有“上海图书馆藏”一印。卷末有长方牌记题作:“万历丁丑孟冬月宏远书堂梓行”。卷前“筮仪”“六十四卦歌”“卦变歌”“八卦取象歌”则为单栏,卷首有刊署“新刊精备讲意易经鲸音本义上经”,“丁丑进士紫桥诸大圭著,闽省庠生我葵章惪订”。
其后分上下两栏,上栏为诸氏的“讲意”,下栏则为朱子《本义》的全文。两栏之间亦刊按语,当属章氏的“订语”。诸氏之说,首先串通文意,其后附以己见,标以墨框“意”字,低一格以区别之。两栏间的文字,并非校订字句讹误,乃是对《本义》注文即诸氏《讲意》所作的评析。
全书朱墨批注不详出自何人之手,朱笔用于句读,墨笔则大量删去上栏及夹栏间的文句,如《乾》“元亨利贞”条,墨笔几乎尽删诸氏的评析及章氏的订正文字,再墨批云:“顺天理,齐人心”。墨笔也时常归纳诸氏的“讲意”大义,常批“体用”“一身庶事”“家庭朝廷”等等。此等批注有所合者则评析之,不合者则删去之,或出自明人之手,略见其时以己意释经的方法。
八、《周易本义》四卷,宋朱熹撰,明万历二十九年存德堂刻本,一册,北大图藏。前列《周易朱子图说》以及《筮仪》。白口,双黑鱼尾,上下单边。每半叶11行,行23字。索书号:421。藏印:麐嘉馆藏,木斋藏本,冈正固印。全书无序跋,全书卷末有牌记:“万历辛丑夏月存德堂耀□梓。”《木樨轩藏书题记及书录》有收录。[4]
九、《周易本义》四卷,宋朱熹撰。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本,清钱陆灿批注并跋。四册,国图藏。索书号:13345。白口,无鱼尾,左右双边。每半叶9行,行17字。卷前有数方藏印被墨笔抹去,其他藏印有:樊香馆、玉斋藏书、杜子美白乐生天同壬子生、书经解元、陆灿之印、铁牛道灿、湛恩珍藏、盅铭、东莞莫伯骥号天一藏书之印、莫培樾印。各卷末偶见题记,书内钞录各家易说。空白处还全篇钞录京房的《世应歌》。莫伯骥《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有收藏此书的提要:
《周易本义》四卷,明汲古阁据成化本重刊清钱湘灵批校。
宋朱熹撰。前有成化己丑洪常《序略》云:《周易本义》有古经、今经之异。程子因今经作《传》,朱子因古经作《本义》,后世以《本义》附于《传》而一之,故今《本义》之序亦今经也。奉化邑庠教谕成君矩谓世之读《易》者,先《本义》而后《传》,故独刻《本义》行于世。今成君致政还姑苏,板随以行。宁波郡庠胡生俦与其弟信乃重校成本,一遵圣朝颁降《大全》,捐己赀以刻诸梓。此为毛氏汲古阁本,书中“有崇祯十四年三月初二日海虞毛晋订正本”一行,当由成化本出。程子《易传》,依王辅嗣本变更古易次第。自朱子作《易本义》,乃析为十二卷,仍《汉志》也。元董楷辑《易传附义录》一书,复《易本义》次序以就《程传》之文,明初取士因之。科举之士,专主《本义》,于《程传》渐废置不讲,迁流至成矩,遂毅然削《程传》而去之,仍依《程传》次序以归纳朱子之辞。清四库馆臣谓人皆知成氏之非,而积重不可复返,以为怪事。朱子此书,前人久有定论,唯前清洪氏腾蛟所著《寿山丛录》考论《本义》,颇多中肯之言。如云:《家人》“王假有家”,《萃》《涣》“王假有庙”,《本义》训“假”为“至”。诸训作感格似亦可通,然至《丰》之《象》曰“王假之”,则诸儒之说穷矣。即此可见朱义之精。《大有》之三曰“公用亨于天子”,诸家以为亨通,费尽气力,终属牵强。《本义》据古传,训作“享”,与“王用享于岐山”一例。又云《随》之《大象》:“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程传》谓“雷震于泽中,泽随震而动为随之象”,颇与“向晦”、“息”文义不协。《本义》则云“雷藏泽中,随时休息”,上下语意融洽。以上均见《丛录》卷一。书为乾隆间刊本,节录于此,以备考辨。此书自始至末均为前清钱氏陆灿朱墨笔批点,以宋本勘对,细行密字,无复缝隙,不足则别纸书之。卷首《朱子图说》,有朱笔记云:“图与宋本略异,宋本七行,行十五字。右《系辞》云云,在《洛书》图后,低一行,行十四字。蔡元定云云,又低二字,行十二字。《伏羲八卦次序》,宋本太阳、少阳皆黑文,太阴皆白文。《乾》《离》《巽》《艮》黑文,《兑》《震》《坎》《坤》白文。”伏羲四图之后,有墨记云:“古四图,自汉世传经以及程子《易传》诸书皆无之,而独见于《本义》,盖朱子所得于易学如此。伯骥按:清王氏懋竑谓《易本义》前九图、《筮仪》及《家礼》皆后人依托,见《朱子年谱》,《白田草堂集》。王氏著作以《朱子年谱》为最有名。知汉初甲子因《三统历》羼乱错误四年,亦为前人所未及。彭元瑞云:宋本无《八卦象歌》《分宫卦象次序》《上下经卦名次序歌》《上下经卦变歌》,不知何时羼入。并《象》上传《履》卦,《象》下传《夬》卦,《文言传·坤卦》三处,所引《程传》亦宋本所无,盖后人所附益。
卷首十四叶后朱笔记:“读朱子是经,始知伏牺、文王、周公、孔子之为易,截然分明,不知何人复以程朱两家合为一处。使朱子精义不明于后世,其罪甚大。宋人有疏朱《本义》者,其书甚精密,惜未之见也。或云朱子《本义》,实本邵康节父子。”卷四有墨笔录宋陆放翁识语四行云:“易道广大,非一人所能尽。坚守一家之说未为得也。元晦遵程氏佳矣,然其为说亦大异,读者自得之。”以上皆钱氏读《本义》之意见,古既书己意,复录陆氏之言以足之。卷四末有朱笔记云:“丙辰年月廿日,雨色阴晦,理完《周易》一部,时年五六。铁牛居士识。”书之末有墨笔记云:“丁巳年九月,湘灵读《易》,识。时年六十有六也。常州寓斋。”又有墨笔三行云:“甲子年八月归自秣陵,卧病东城,连雨失检,读易为水所戹,十月病始加重,装辑因识日月。十月之初八日也。年七十有三,灿。”观此识语,可见钱氏白首穷经,铁擿韦编,庶几折绝矣。下经第二末叶有朱字三行云:“丙辰六月九日读经文完,是日易农载酒,同住鹤庄看莲花。”有墨笔二行云:“丁巳九月二十七日,晴窗墨笔对完时,鲲培常回胶山道中。”可证其先用朱笔批校,后用墨笔批校也。陆灿字尔弢,一字湘灵,江南常熟人,以副贡举。顺治丁酉乡试第二。教授毘陵、金陵间,弟子通籍甚众,学者称圆沙先生。晚年偕徐乾学、尤侗等为耆年会,年近九十,两眸青碧似仙。手校之书,每押以“明经别驾”“书经解元”“临济三十四彭祖九十七世”一印,又曰“陆终彭祖后人”。有《圆砚居士集》《调运斋集》及《邑志》二十六卷。见王士禛《感旧集·小传》,《常熟昭文志》《海虞诗苑》、蒋氏《东湖丛记》等书。《常熟昭文志》谓其子名蜚熊,而此易经识语屡言鲲培,则不知何人。蒋氏藏钱氏手批《元遗山集》,称为老年笔,故书法纵横。吾家所藏钱氏遗笔之书,此《易经》外,有《韦苏州诗》,均朱字,恣肆无甚检束者,盖皆晚岁为之。老而劬学,至可敬也。湘灵批《左传》,《养一斋集》有跋。又明张之象撰《韵经》,湘灵注之,稿本藏王氏颂蔚家,每字疏出处,搜采颇富,斜行旁上,丹黄烂然。卷末有题识二行,云丁卯九月廿有七日,铁牛又校毕此本,时七十有六。老人心力所寄,誓不借人抄阅。见《王氏集》。
张氏之洞列钱氏为《文选》学家,上述各书尚未道及钱氏《文选》之学,当再考之。书前后各印章曰湘灵、曰好梦翁、曰钱印陆灿、曰调运斋、曰景福楼、曰一字尔弢、曰圆沙、曰铁牛、曰臣灿顿首言、曰平生不作绉眉事出入几重云水身、曰光禄河阳里第、曰玉斋藏、曰杜子美白乐天同壬子生、曰书经解元、曰纺车泾上人家,累累印记,与朱墨笔相映,未能详录也。[5]
今复审莫氏所录诸题记,发现莫氏遗漏卷一前题记一条,即“丙辰年夏秋理一过,时年六十二,铁牛居士藏本”。且以上所录卷前题记“宋人有疏朱《本义》者”云云,其前亦漏“据冯仲云”四字,此句乃钱氏转引他人语,当补入。
十、《周易本义》四卷,《图说》一卷,宋朱熹撰,明崇祯十四年毛氏汲古阁刻清一经楼重修本,清季锡畴批校。四册。南图藏。索书号:GJ/KB0006。藏印有:森挺凌霜、辉宝私印、古娄钱氏听邠馆藏金石书画印、绥藏。扉页有牌记:“汲古阁正本一经楼重校《易经》丕显堂藏版”,书前有墨笔题记:
季菘先生批注《易经》
季先生为吾乡乾隆时名儒,曾就馆于常熟瞿氏,此《易经》为当时批校者。曾经丁丑之难而未散失,亦天之不丧斯文,愿后之人守之、宝之。
今择季氏批注精要处如下:
(一)第二页《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条,“利见大人”句,批云:君臣皆宜见之,如舜之升闻也。
第二页“九五,飞龙在田,利见大人”条,“居圣人之位”句,批云:则仪礼制度者,又使人得以寡居,此其时大,故臣民所利见也。
(二)第十页《坤》六二《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句,批注云:动于念则无私,动于事则当理。既直且方则大,不外是矣。无勉强之劳,有从容之乐,所以有光也。
(三)第十六页《蒙·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句,批注云:泉始出而未达,犹物始生而未明,果决其行,人休勿休,涵育其德,勿忘勿助,乃所以养蒙也。
(四)第十七页《需·彖》曰:“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中正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批注云:卦体九五以阳居阳,是居天位之尊,正而且中。正则顺乎道理,而无苟且之事,所谓贞也。中则安于义命而无期望私,所谓孚也。
第十八页《需》九五:“需于酒食,贞吉。”批注云:阳刚中正,当需之时而居尊位,惟恭默以待治功之成。
(五)第二十二页《比》卦辞“比吉,原筮,元永贞,元咎”。批注云:原,再也。筮占决卜度也。王者必再筮以自审。有元善可以长人,无间于终始,不流于功利,然后可以当众之归而无咎。
《比·彖》批注云:九五刚中,君德尽善,是以无私而元,无间而永,正固而贞也。
(六)第二十四页,《小畜·彖》“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句,批注云:卦德内健有不屈之操,而外巽有善处之术,才足以有为矣。卦体二、五皆刚,刚而得中,其志得行之象,势足有为矣。
(七)第二十六页,《履·彖》“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句,批注云:卦德乾健兑说,乾虽刚猛而和悦以应之,则强暴可服,患难可弥,所谓柔能制刚,柔能胜强也。
《履·彖》“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句,批注云:卦体九五帝位也,乾刚中正则德称其位而无咎矣。由是见之,施为自有光辉发越之盛。
(八)第二十八页,《泰》六五爻辞“柔中虚己,下应九二,吉之道也”句,批注云:不以富贵自骄而唯谦抑以下贤,如帝乙之归妹,不挟贵以骄夫家也。君相同德以受祉,大善而吉。
(九)第三十一页,《同人·彖》“君子以类族辨物”句,批注云:亲疏贵贱为族,如小宗大宗;三德六德,殊其等杀也。等威度数为物,如章服有等,车旗有制,异其品节也。伦定则相安,故审异即所以致同也。
《同人·初九》“同人于门,无咎”句,批注云:无私心又无私与,惟德是亲,有同人于门外之象,可无偏党之咎矣。
(十)《说卦传》“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句,批注云:纯阳至健为天,动而不常为圜,象人之至尊则统万物而为君,生六子为父,象物之尤贵利。阳德纯粹为玉,阳德坚刚为金。
笔者按:季氏多数批注则以蝇头小字夹于经注之间,此类批注盖属季氏读《易》心得。全书批注除《乾》卦引用《说文》训释外,其它条批注皆未引他书。诸批注不涉考据训诂之学,也无涉象数图书之说,而是以义理解经。卷末《说卦传》一章,未见季氏对先、后天方位的考辨。仅于“帝出乎震”句批:“出气之逆也。”至于卷首诸图,更无一处批注。盖季氏无涉图书之学,或略此不观。全书批注总体上平实易晓,以己意来疏通经注。从卦德,分析各卦所蕴含的潜力。从卦体,即内、外卦之间的关系,来解说卦爻辞深意。然而此类批注也无常例可循,于易理亦无多大创获。
十一、《周易本义》五卷、《图说》一卷,《筮仪》一卷,明刊本,6册,上图藏。索书号:805332-37。白口、双鱼尾,四周单边。每半叶9行,行大字、小字皆17字。藏印有:谦牧堂藏书记,谦牧堂书画记,寒云秘籍珍藏之印,曾为古平寿郭申堂藏,元直。卷首《周易本义序》,其后是诸易图,其后又有经传正文。该书五卷,经传编次全从通行本,即《彖》、《象》、《文言》未分出别行之本。
十二、《周易本义》四卷、《筮仪》一卷、《图说》一卷、《卦歌》一卷,清刻本,清刘庠批校,王大隆跋。复旦图书馆藏。索书号:5729。
王大隆即王欣夫,题跋见书前,也见于《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今录如下:
周易本义四卷,一册
清南丰刘庠批校本。庠字慈民,号钝叟,又号写十三经老人。咸丰元年举人。历主徐州、海州、清江浦各书院。《清史列传》入《儒林》,称其说经综汉、宋两家,融会而贯通之。著有《俭德堂易说》等。
此书眉端行间,细字如蚁。不能容,则附以夹签。多纂录汉以来各家之说,其为所著《易说》之初稿欤?慈民没后,次子孚存字永庵能守遗稿。沈其昌叙《俭德堂文存》云:“永庵归里后,其世藏先人秘籍为何人窃去。永嘉若负大戾,痛自刻责,感疾骤殁。”则其眷眷先泽,视若性命,有足尚者。永庵晚寓吾苏葑门十全街,为大成宗师泰州黄葆年入室弟子。殁后藏书流入吴市,老友潘君圣一得之见赠。叹其用力之勤,而《易说》卒归泯灭也,为什袭而藏之。有“刘印孚存”“永庵”“铭如珍藏”“尚有西斋”诸印。[6]
今核查此书刘庠的批校,其批注广引各家之说,集杨雄、郑玄、崔憬、九家易、干宝、虞翻、李鼎祚、孔颖达、胡瑗、张载、陆九渊、项安世、吴澄、朱震、蔡清、林希元、杨简、冯椅、王宗传、赵汝楳、王申之、胡炳文、李舜臣、熊良辅、梁寅、毛璞、耿南仲、黄淳耀、吴谨、谷家杰(拙侯)等等。
此书可谓广辑各家易说,以易理为主,以训诂典制为辅。眉端批注甄录最多的则是程子易说,然不出程子之名,盖欲两相比较,以见各自特点。其中所引干宝、虞翻之说,也采其以训诂解《易》处,而非其象数之学。书中夹有不少便笺,其文乃择录《周易正义》孔颖达之疏文和《御纂周易折中》的“御案语”。
该书未见刘氏的案语,盖此书为其所著《易说》之资料长编,汇集各家之说以备参考。今其《易说》一书亡佚,只能由此书批注内容的主次取舍,来推想《易说》一书的主旨:刘氏拟以程朱之说为主,融裁历代各家易说而贯通之。然而也有例外,刘氏还细录杨慎以典制训“易”的两段问答:一是杨升庵云:“卦者圭也,古者造律制量,六十四黍为一圭,则六十四象总名为卦可也。”出自杨慎《升庵集·卦字解》。二是杨升庵曰:“十黍为累,十累为铢,八铢为锱,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一斤,一斤凡三百八十四铢。或问程子曰:易重几何?程子曰:易重一斤,盖言易有三百八十四爻也。《汉志》注二篇之策,阴阳变动之象,十六两者,四时乘四方之象,程子之言盖出于此。”出自杨慎《升庵集·易重一斤》。
今批注所引各家易说今皆存,则此书虽列入善本,亦属普通的批注本。
十三、《周易本义》四卷、《图说》一卷、《卦歌》一卷、《筮仪》一卷。4册,上图藏。索书号:线善793629-32。清朱锡旗康熙十年刻本,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每半叶11行,行23字。清刘文淇校跋,藏印:“青溪旧屋”“刘氏文淇”,卷一首页版心下刻“十笏堂镌”。版心上刊有“周易”二字。全书天头处刊附《御纂周易折中》的相关注文,且题“御案恭录”。卷末有刘文淇的跋文:
汉易失传,所可见者惟荀、虞二家稍有端绪,而虞氏注见于《集解》者,较为详备,义例秩然;然则学汉易者,墨守虞氏可已。兹编所录汉魏诸儒之说,较其全书,仅千百之什一耳;而于宋元之言《易》者,虽其书存于今者特多,然其所谓精者,咸为登录。自余陈陈相因之说,无庸泛览也。嘉庆丙子文淇识于毕氏之勉庸堂起大暑前一日讫七夕后三日。
笔者按:刘氏集录历代各家易说于《本义》各条目下,其批注以《周易集解》所录汉魏易说为主。虽以虞翻注为主,也择录郑玄、荀爽、干宝、马融等易家之说,兼采《周易正义》中王弼、孔颖达之说。至于宋代易说,也择要甄录程子、郭雍之说。此外,也间录《朱子语类》讨论《周易》的内容。然刘氏于各批注仅择录而无考据及案语。总之,批注可谓汉宋兼采,易说纷呈。盖本为刘氏研读《本义》一时之便,故颇失条理。所引诸书今皆常见,因此该批注本黜降为普通古籍亦无不可。
十四、《周易本义》十二卷,《易图》一卷,《五赞》一卷,《筮仪》一卷,上图藏。索书号:T02330-31。清康熙内府刻本,2册,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每半叶6行,正文及双行小注皆行15字。书前有吴革《序》,后附易图。卷末有题“敷原后学刘容校正”。
此书即据吴革本影印,然调整各篇次序,依次为:《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传》《序卦传》《上经》《下经》。后附《周易五赞》《筮仪》两篇。今吴革本《上经》和《下经》则置于《彖上传》之前。笔者按:此书国家图书馆也有藏本。
十五、《周易本义》四卷,《图说》一卷,《卦歌》一卷,《筮仪》一卷,上图藏。2册。索书号:18134-35。清雍正内府刻本。白口、无鱼尾,四周单边,每半叶9行,正文及注文皆17字,经注有加圈点。首页钤“国子监八学官书”朱文楷印,以及“京江胡氏棣华堂藏书印”和“棣华堂所藏金石书画印”二方朱文篆印。
十六、《周易本义》十二卷,宋朱熹撰,旧题作清钞本,清丁丙跋,四册,南京图书馆藏。索书号:GJ/KB0021。藏印有:马佩兮家珍藏、南斋秘籍、嘉惠堂藏书印、马氏丛书楼珍藏图记、泉唐丁氏竹舟申松生丙辛以后所得。全书卷末有署:“正德三年余姚王守仁手录”。
扉页粘有浮签一条,上录丁丙的题记:
《周易》十二卷,明正德王氏钞本
朱子《本义》。右书分上经、下经、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象下传、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为十二卷,末有正德三年余姚王守仁手录十一字,书法端正,无一苟笔。此卷端钤“仪封大宗伯赐礼乐名臣加太子太保谥清恪张公正谊堂藏书”方印,及马曰璐、南斋秘笈、玲珑马氏丛书楼珍藏图记、小玲珑山馆、马佩兮家珍藏诸印左证之,则其书固珍且重矣。
今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有录此题记,且其后另附诸藏家的简介:
淸恪,名伯行,字孝先,定恕庵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历官礼部侍郎,从祀孔子庙廷。佩兮名曰璐号、半槎,又号南斋祁门人家,于扬其藏书之所,有丛书楼小玲珑山馆,储藏十余万卷。著有《南斋集》。[7]
笔者按:此抄本封面用篆书题作“周易十二卷,四册,八千卷楼珍藏”。书内扉页则题作“周易卷之一”,下署“周易本义”四字。该书从古本《周易》之编次,即经传各自成篇的编次。全书内容全本《周易本义》,无任何批注。从文献具体内容上看,该抄本仅是普通抄本;然全篇楷书,字体雅正纯熟,又递经诸名家收藏,倘非王阳明手迹,诸家断不会如此宝惜。南图或可延请方家详审之。
十七、《周易本义》四卷,《筮仪》一卷,《图说》一卷。宋朱熹撰。清道光十六年扬州片善堂惜字公局刻本。清陈介祺批注并跋,二册,国图藏,无藏印。索书号:15217。卷前有题记:
《易》孔子一生用力之书也。孔子之书,《论语》《四书》《春秋》《易》而已。《论语》,门人所记;《春秋》之文为鲁史,笔削之而已。惟《易传》,为孔子自作之书。述文王、周公之意,所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与夫“梦见周公”者,或《易》之谓与?同治庚午四月望辛亥夜。周公句似嫌添设。
该书卷前《周易序》上有批云:“伊川《易传序》,只题‘易序’二字。”其后陈介祺又手录程子《易传序》,于其上批云:
愚谓凡《本义》所略者,皆当详读《程传》。其与《传》异者、节取者,校读可见朱子之意,余皆当参《传》看。《传》之说理者,每因卦爻而抒其所蕴。其精者,亦摘录之。即与《易》之本义稍远,实深有益于学者,亦《近思录》编载《易传》之意。作程子《语录》读可也。
其后又题款云:
朱子《易本义》无序,何也。或失传耶?抑《易》之理未易括而言耶?刻者或有《易序》,或有《易传序》,今并载之。然非《本义》意也。庚午正月廿三日乙丑。《启蒙》有序,或者《启蒙》与《本义》本为一书,而《启蒙》在前欤?
《本义》卷前诸易图后又有题记云:
褀愚,尝以《本义》无序为疑闷,亦以先儒有言《本义》前《筮仪》《目录》《卦歌》《图说》为非朱刊旧者,为有见。今妄定之曰今本,盖坊间便蒙,本非朱子旧也。如此非伪则《启蒙》可删矣,《启蒙》不可删则此必非原本矣。或者《启蒙》《本义》原为一书,而《本义》无序,如《论》《孟》欤?学易者,既不可不读《启蒙》,则二书虽异名,而不可分为二矣。合之而《启蒙》在前,《本义》在后。经复古本,序去程文,一洗宋以后坊本之失,非小补已。同治庚午七月二十二日记。又妄谓古易多言易数,而文王、周、孔始言易理,故《周易》出而他易隐。
其后各页之眉批,出自《程氏易传》《朱子语类》论《易》部分,吕祖谦《古易音训》、项安世《周易玩辞》《御纂周易折中》诸书,亦偶录张载、杨时、丘富国等论《易》之语。陈介祺偶有所感,则以“愚谓”方式,间下己意。如《剥》卦初六:“剥床以足,以灭下也。”上批云:“愚谓举贤才以任牧令,明教化以正人心,崇节俭以厚风俗,薄税敛以爱民命,厚下之道也。孰谓时不可为哉。”又如《无妄》卦上九批注云:“愚谓朱子总不说《无妄》之有过,盖非正者,无妄之心已无邪,而至精之理有未至耳。正而位时未得,则未可有为,非《无妄》之有过也。”多抒一时所感。
十八、《周易本义》四卷,《筮仪》一卷,《图说》一卷,《卦歌》一卷,宋朱熹撰,清丁晏批注。清道光十六年扬州片善堂惜字公局刻本。二册,国图藏。索书号:16442。四周单边,白口,无鱼尾,每半叶9行,行17字。卷末有牌记“扬郡二郎庙内片善堂惜字公局重校刊”。藏印: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余姚谢氏永耀楼藏书。
此坊本书前刊程子的《周易序》,丁晏于该《序》后言:“此程氏《易传》之《序》,远在朱子之前,坊刻以冠《本义》之首,此大谬也。”
卷末有跋文:
柘唐先生编校五经,《诗》三册,为谭子仲良所得,中多杂他手笔迹,不如是纯洁可宝。《书》《礼》《春秋》三种,闻为沪贾以百金购去,延津何日复合耶。癸亥大暑宋焜初读并识。
此柘翁《周易解故》底稿也。卷一廿七页,卷三首页,皆有晏案字。目录前有挖补痕,当是校读岁月及印识,惜不可见矣。七月既望读毕,焜再识。
其后又有一跋,亦是宋焜的笔迹:
《杨升庵集》:《朱子本义》“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引张子“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据本书乃是“天地不宰而成化”,不宰字有理。“复其见天地之心”,岂可谓天地无心乎?“参伍以变”注引《韩非子》“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参”。据本文乃是“伍之以合虚”,“比物合虚”皆参互考之,以知物之虚实也。若云“伍之以合参”,则上文当云“参之以比伍”矣。原其误乃是荀子注中引来,不自《韩非子》中采出也。岂可谓出于朱子一仍其误,而不敢改正者乎。按:此本“鼓万物”句注作“引程子”。(笔者按:当是宋焜按语)
批注精卓处如丁晏批注《周易本义》卷三《系辞上传》云:
宋人疑《系辞》非孔子作,晏案:汉《孔龢碑》“孔子演易系辞”,《孔彪碑》“(孔子)易运八卦、揆爻系辞”。汉孔氏金石之文,亦可徵其为圣人之作也。《易纬·乾凿度》云“孔子究《易》,作十翼”,《汉志》“易经十二篇”句注谓上下经及十翼,孔颖达云:“十翼,孔子所作也。”先儒更无异论,后人纷纷致疑,甚无取焉。
《孔龢碑》即《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乃东汉永兴元年(153)之碑。《孔彪碑》则为东汉建宁四年(171)之碑。此两条石刻材料前人考论“孔子作十翼”问题时多忽略之。
至于其他批注,多为丁氏捃摭他书而成。征引各书,甚重视陆德明《经典释文》与晁说之的《古周易》,凡见二书异文,多详加甄录。
此为丁晏《周易解故》之蓝本,今《周易解故》常见本有清光绪十九年广雅书局《广雅书局丛书》本,《续修四库全书》第三十一册据以影印。《周易解故》正文后,另附有《续录》和《附录》两篇,专就某条卦爻辞作深入的阐述。两篇所载条文皆不见于此批注本。此本当为丁晏撰述之最初底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