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案例研究报告(2013-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春晖行动发起的背景和动因

2004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之后,“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此连续出台一号文件,系统阐述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贵州贫困山区的反贫困是中国反贫困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七”扶贫攻坚以来,贵州省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贵州贫苦问题最为严重、贫困面积最大、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如何发现、探索、思考、总结、提炼、推广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以创新精神开辟扶贫新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价值。共青团贵州省委审时度势,受贵州省农业厅机关党委副书记郑传楼同志16年来反哺故土,义务帮扶家乡这一典型案例的启发,从省情出发,结合团的工作实际,经过大量调研、精心组织和策划并开展了颇具创新意义的“春晖行动”。

从名誉村长到春晖使者。贵州省第一位“名誉村长”,是时任贵州省农业厅机关党委副书记的郑传楼同志。从1988年以来,郑传楼同志经常利用节假日自费赶到老家正安县安场镇自强村,义务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他帮助村“两委”制定《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十年规划方案》,并坚持从提供信息、引导改变观念、帮助引进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经过多年的努力,自强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在脱贫致富、移风易俗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成为全省的“小康村”。自强村的群众出于感激的心情和建立长期联系的愿望,将郑传楼同志亲切称为“名誉村长”。

2004年初,共青团贵州省委针对“名誉村长”现象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大量调研和走访的基础上,发现贵州农村有大量的类似郑传楼反哺家乡的典型人物和案例,如何将这一民间多发的行为上升为共青团贵州的组织行动,遂将“名誉村长”反哺家乡的行为上升为“春晖行动”。“春晖”一词源于唐代诗人孟郊所著《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意为“以寸草之心报答慈母之恩”;《现代汉语》词典对“春晖”一词的解释为“春日的阳光”,寓意为“父母的恩惠”,游子回报家乡,反哺故土的行为就是一种回报父母恩惠的行为,这种行动就好比阳光般的行动。“春晖行动”由此而命名,在实践中把大批参与春晖行动的典型人物授予“春晖使者”荣誉称号,从而“春晖使者”取代了“名誉村长”。春晖行动着眼于贯彻落实中央和贵州省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志愿精神完美结合,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以亲缘、地缘、业缘为网络,通过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饮水思源、扶贫济困、反哺故土的优良传统,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用城乡互动的方式参与解决“三农”问题、协助基层党委和政府加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各种支持。由此而促进家乡经济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由此可见,春晖行动发起的动因是在缩小城乡差距、服务文化建设方面体现“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工作使命,通过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方式找到了贵州共青团服务党政工作大局的结合点。

[1] 杨磊,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

[3] 丁凤鸣:《解析本土化的民间反贫困行动》,载《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4] 中宣部新闻局:《新闻评阅》2010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