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五十多万字的《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3》似乎才刚刚读过,六十万字的《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4》(以下简称为《报告》)又一次展现在我的面前。在不经意间,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培育项目)的“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已经三岁了。作为一名关注这一领域的同行,我能深深感受到,吴林海教授等研究团队为该项目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尤其是我非常赞赏这个研究团队所形成的“为人民做学问是学者责任”的共识与为之付出的辛苦劳动。出于责任,坚持不懈,吴林海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由此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于2008年8月成立。基地成立以来,以吴林海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学者怀揣社会责任感,踏踏实实地开展研究工作,建立起“人员开放流动、多种学科交叉、研究方向鲜明”的团队,承担了多项重要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显著,应用对策研究具有实效,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研究成果”。2011年10月,基地承担的“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培育资助项目。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来自江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三十多位教授与中青年学者合作分别完成了《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2》《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3》这两个年度报告,得到新华社、《半月谈》《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重要媒体报道,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相关成果在多次教育部《专家建议》等内部参考上发表,并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汪洋同志与国家食药总局、卫生部等有关部门领导的批示,较好地发挥了服务政府决策的功能。

本《报告》延续着2012年、2013年版的风格,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是“食品安全:2013年的基本状况”,该编基于食品全程供应链体系,用实实在在的数据,描述了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生产、流通、消费等主要环节(包括进口食品)的安全状况,全景式地描述了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真实变化、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中编是“食品安全:2013年支撑体系的新进展”,主要反映2013年新一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进展、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体系的建设、食品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的发展等方面状况;下编专门安排了“年度关注:食品安全、农业生产转型与有机食品市场发展”。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而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加快有机农业等生态农业发展,努力为市场供应有机农产品等更为安全的食品,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可以这么认为,本报告的年度关注是非常及时的。我认为,本《报告》上、中、下三编共19章内容组成了有机整体,较为全面且准确地反映、描述了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变化情况。

本《报告》既是为学界同仁提供的重要学术资料,也能为生产经营者、消费者与政府提供充分的食品安全信息,对探索构建多主体无缝合作的食品监管社会共治格局具有积极作用,对我国职能部门决策方式转变和决策水平提高将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当然,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非常复杂的成因,任何研究皆难以提出彻底的解决方案。更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该报告也难以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对社会关切的一些重点与热点问题的研究尚不深刻。正如作者坦言的,如何构建政府、社会、企业生产经营等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的格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风险国家治理体系,使之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然由于比较复杂的原因而未展开深入的探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吴林海教授等目前正在承担2014年国家社科第一批重大招标项目“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研究”。我相信,结合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我们期待明年的报告在此方面能够有崭新的观点。

愿“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能够为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健康作出积极的贡献。

孙宝国
2014年8月
(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