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注乡村(代前言)

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三十多年了,长期教授的课程是“农村社会学”,一直思考的问题是乡村价值和城乡关系。进入21世纪后,中国乡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衰落,村落空壳化、乡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以至于“乡村未来”一度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对待乡村的态度有两种极端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乡村是落后的,必然被城市所替代。记得多年前,我曾建议某研究机构把“乡村价值研究”列入招标项目,结果被主管领导否决,理由是将来乡村都要被消灭。大规模拆村建镇运动,可能也是源于这种认识。因为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农业文明、乡村文明是落后的,工业文明、都市文明是先进的;农业文明、乡村文明必然被工业文明、城市文明所代替。另一种极端观点则是机械地认为过去比今天好,传统比现代好,越是老的东西越值钱。认为乡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主张固守乡村,固守传统,甚至看见谁拆了农民的土坯房都会痛心疾首。两种极端观点中前者看不到乡村的优点和价值,后者看不到乡村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的必然变迁。在理论上是肤浅的,实践上是有害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乡村价值缺乏深刻的理解。

我们对乡村的研究努力挖掘乡村应有价值,不仅要发现这些价值,还要分析乡村价值存在乡村的什么地方,以何种形式存在。进一步分析乡村价值对当今社会发展的价值以及保护、传承优秀乡村价值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就有助于我们做到在乡村发展中传承乡村价值,在乡村现代化过程中保存传统,让村民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也能充分体验到乡村价值带给他们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现在很多关心乡村命运的学者,有外出打工后又返乡的有文化的农民工,有热心村落保护的年轻人,还有一些怀旧的中老年人,他们向往乡村生活,发起了诸如“乡村重建”“有机生活”“乡村让生活更美好”“到乡村去种地”等活动。也听过一些文化人的演讲,看过他们的文章,呼吁重视和保护乡村,特别是重视保护古村落,这对引起社会重视乡村无疑是重要的。但问题在于面对一些人要消灭乡村时往往讲不出更深刻的道理。这也是我们研究乡村价值的动因之一。

有两句口号时常刺激我的神经,一句是“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引领农业”,另一句是“用建设城市的思路改造乡村”。这是一种在发展过程中简单的方法套用和机械的经验迁移。事实上,农业是农业,工业是工业,两者各具特点,具有本质的不同。如果用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就是目前出现的土地污染、生态破坏、剥夺农民,将把农业陷入危险境地。为此我专门撰写了文章,也出版了《生存的基础:农业的社会学特性和政府责任》这本书,就是试图改变对农业发展思路的这种人云亦云的认识。乡村建设也是如此。乡村是乡村,城市是城市,按照城市建设改造乡村,把乡村变得不伦不类,既失去乡村的特色,也不具备城市的功能,陷老百姓于生存尴尬之境地。因此,我们呼吁了多年,新农村建设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要在乡村与城市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功能的互补,这是城乡一体化的真谛所在。因此,寻求新的城乡关系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

有人说,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这话是有道理的。“礼失求诸野”,乡村是一个文化宝库,但宝库也是需要经营的,需要人们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许多优秀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循环利用、低碳生活、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乡土知识与经验等,不仅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所重视,也常常为自然科学家的新发现提供启发和思路。这些优秀品质和传统同样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宝贵财富、重要基础和内容。把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在深厚的乡村文化基础上,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忽视乡村价值另起炉灶的生态文明建设或和谐社会建设,是无根的文化,往往成为空中楼阁,这方面的教训并不乏见。但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找到,却不是容易的事情,不知道根之所在,也就难免出现各类的伤根行为。因此,我们的研究遵循着寻根的路径,试图发现传统文化根之所在,为现代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依据。这也是我们研究乡村价值的意义所在。

过去,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工业文明的思维习惯看待农业和乡村,今天我们换个视角,用生态文明的思维重新审视乡村,就会发现过去的许多判断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社会已经进入到反思工业发展方式,树立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的阶段,希望我们的这项研究能够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

为了更能反映乡村的一般价值,我们没有把研究精力放在大家公认的“乡村文化宝库”——古村落的研究上,尽管选择那些古村落做研究更典型、更节省精力,更能突出乡村价值的亮点,但是也容易让人误会。“古村落有价值,是要保护的,我们这些村落不是古村落,没有保护价值,”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为消灭村庄而找到的理由。正因为如此,我们选择了一般村落为调研对象,揭示最普通村落的存在价值和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意义,可能更能唤起人们对村落价值的理解。当然,一个复杂的认识与重大实践问题指望通过一本小册子提供答案是不现实的,也从没有此奢望,但我们愿意抛砖引玉,旨在引起更多人关注乡村,关心和研究乡村存在的价值。希望给我们的传统文化留下得以繁衍的根脉,给人们留下一个赖以依托情感的家园,也给外出的游子们留下一条返乡的路。

朱启臻
2013年于中国农业大学绿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