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2013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风采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中国农业大学 于 宙

于宙,女,汉族,1992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理科试验班2010级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路易达孚创新人才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奖学金、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北京外国语大学模拟联合国大赛获Outstanding Delegate、Best Position Paper等奖项;校优秀大学生党员、“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

人的一生中,可能有很多个起点,很多个向往,很多次憧憬,很多次徘徊;但每一次起跑,每一步跨越,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呐喊,无不历尽了心路,淋漓了人生,方能向着梦的故乡进一步追寻。

由文艺女青年向生物学女博士蜕变

18岁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以后要当一名科学家。小的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画画,一学就是十年;上了初中,参加了文学社,我学会用文字去描绘自己所看到的美好,还和朋友一起出版了一本自己的散文集;高中的时候,我参加了海峡两岸高中生辩论赛,认识了许多台湾的朋友,并拿下了全场最佳辩手的称号;之后又代表学校来到北大参加了全国高中生模拟联合国大会。我一直认为自己的文科会更好一些,但是似乎冥冥之中有所安排,让我接触了生物学,并且爱上了它。

2010年秋天,我来到了中国农大,参加了理科试验班的入学选拔。因为在军训的时候伤了手,面试时只能缠着绷带为考官们弹了一首吉他曲《送别》。为了掩饰自己的窘迫,我自我解嘲道,泰戈尔曾说,只有流过鲜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在场的老师们都笑了。这场轻松愉快的面试结束后,我成为了试验101班的一员。

试验班人才济济,我属于那种不是非常有天赋的学生。大一时我的学分绩点只有3.6。但我相信勤能补拙。通过不断的努力,大二时绩点提高到3.7,大三则是3.91,同时综合测评在班里排名第一。

生物学院的科研气氛很浓。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我逐渐发现了科研的乐趣。我在大学做的第一个科研,是2011年带领一组同学对北京东灵山的早熟禾株高、生育期等性状的变异幅度和新种判据进行探讨,这个结果最终以《草地早熟禾变异幅度及其影响因素》为题发表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与学》杂志第1期上。虽然现在看来当时做的东西很粗糙,但这个过程让我真正实际接触了科研。同年10月,我开始在郭岩老师实验室做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利用转基因等技术研究某些小分子在植物抗逆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前不久,我申请了北大清华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的PTN(Peking-Tsinghua-NIBS)项目,并以面试第一的成绩,在四十多个面试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清华大学的直博生。在不久的将来,我将在北生所完成自己博士阶段的学习与研究。

从《基因》启迪到摘取创新人才奖学金

《基因》是我们专业课的教材之一,也是最厚最详尽的一本,概括了分子生物学的许多内容。2012年,当我正在努力地啃这本厚厚的英文巨著时,看到了学校关于路易达孚创新人才奖学金的通知,这是路易达孚公司在我们学校设立的一项高额奖学金,不看成绩,而是看你的能力,通过一篇论文进行奖学金的裁定,那一年的主题是“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关键因素”。至今我还为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而感到庆幸,它让我开始思考:我每天所学所想,真的能够派上用场吗?最后,我决定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入手,探究转基因作物对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影响。

转基因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但是我考虑的并没有那么多,我看到了多少,我了解了多少,我觉得核酸在整个过程中何去何从,我如实地说,如实地分析,这就是我所要做的,这也是过去和将来的日子里我将要在实验室里做的事情。为了准备论文,我去图书馆查阅了许多的文献资料,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叫做“The DNA Story(DNA的故事)”的书,在答辩的那天,我还把这本书带到了现场。这本书讲的是从分子克隆的开始到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里面包括各种会议的记录,官员之间的通信,不断更新的法约和条款,真实且详尽。读了一段时间后,我更加不去关注各种沸沸扬扬的关于转基因好或不好的争论,我看到的是在转基因的发展当中科学前辈们纯粹的用心和奋斗,如何小心翼翼如何严谨地避免自己犯下错误,每个人的贡献或大或小,却拼出了一条曲折的路。

答辩当天,我见到了北京路易达孚公司董事长陈涛先生,在老师们问完各式各样的问题后,他只问了我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怎么看转基因作物?”当我试图向他解释我们吃进去的蛋白质是如何被消化的时候,他说他不懂这些,他只想知道我怎么看。直到今天,我还在回想他的问题。我觉得他相信我的看法,所以我需要更慎重和更仔细地对待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在日复一日的实验中,小心地对待每一步,是对事实的负责,也是对相信我们的人的负责。

从一个人努力到两个人并肩奋斗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三毛的书,她所说的“要轰轰烈烈的恋爱,舍命的读书”也成为了我的座右铭。大一结束的时候,我遇到了比我高两级的学长徐子健。他的优秀打动了我,同时也让我想要变得更加优秀,有点像舒婷说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在大学期间,我曾担任党支部书记和团支部书记,在班级工作和党支部的工作中倾注了许多心血,曾组织过“Hello,Honors”试验班文化传承、“花开有意,卡片传情”践行雷锋精神、“我的中国梦:寻梦?筑梦?逐梦”等一系列成功的主题活动,其中也有他的帮助和鼓励。在学生工作方面,他无疑是我的榜样。

而现在,我们两个都离开了曾经最喜欢的台前,来到了幕后。每天,我们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同一间实验室、同一张实验台开始一天的实验;每天深夜又彼此分享着实验的欣喜或失落走回宿舍。这里的生活也许是单调的,但是至少我们在并肩战斗。能够为他摇一管菌,热一瓶培养基,铺一皿细胞,对我而言都是莫大的幸福。国家奖学金,曾经是他鼓励和支持我进取的目标。而现在,我们又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努力做实验,早日发表文章。

这就是我的经历,我的收获,我没有选择出国镀金,也没有选择一份更容易的工作,但是现在的生活就是我想要的,每一天都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实验、爱人、朋友、家人。大学四年,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像苏轼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师长点评]

我与于宙,亦师亦友。她是一个难得的助手,以她突出的组织、协调能力,成为我和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她是一个聪颖的优秀学生,对待学术认真、细致、刻苦、勤奋;她更是一个有德行、有修养的当代青年,带给周围无限正能量。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首席、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郭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