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几个基本认识
首先,人民币升值是一个长期趋势。
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经济高速发展国家,本币升值是普遍现象。因为在快速发展的国家,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快于经济发展速度慢的国家,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该国货币的实际汇率必然上升。这一点在德国、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的经济发展中都得到了体现。我国正处于由工业化和城镇化驱动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制造业生产率快速提高并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会持续下去,出口也将保持相当规模。因此,从中长期看,人民币升值是必然趋势。
其次,准确计算人民币被低估的程度极其困难。
人民币被低估的程度就是人民币汇率相对于均衡汇率的偏离程度(均衡汇率是指在国际收支平衡和充分就业的情况下的汇率水平)。寻找均衡汇率一直是汇率研究的核心任务,并形成了多种估算方法。近几年来,众多国内外学者包括很多著名经济学家都对人民币均衡汇率以及人民币被低估的程度进行了估算,但由于变量选取和参数设定的不同,估算结果差异极大。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杰弗里·弗兰克认为被低估接近40%,而摩根斯坦利公司运用4种模型对人民币估值,其中间值表明人民币对美元只低估了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史蒂文·达纳韦等人曾用8种方法对人民币币值进行估算,根据评估方法和假定条件的不同,其结果有的是根本没有被低估,有的则是低估了近50%。
由于尚不存在对一种货币的均衡汇率进行准确估算的办法,人民币被低估的程度也很难准确计算。但从众多国内外学者的估算结果大体可以判断,目前人民币被低估的程度很可能并不严重,即在10%以内。
再次,人民币升值对于减少中国对外出口和贸易顺差只具有可能性而不具有必然性。
美国等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其主要理由就是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和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提高汇率会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是根据经济学原理得出的直观判断,但现实情况往往更为复杂。一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不仅仅来自于低廉的价格,加快技术进步、推进制度创新等都可能使其出口优势得以保持。这一点从我国2005年汇率改革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外贸出口、贸易顺差情况中可以得到验证。2005—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累计达到21.3%,但同期我国出口却连续三年保持25%以上的高度增长,贸易顺差从1020亿美元增加到2618亿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的出口高速增长、顺差增加有其内在原因,与人民币汇率低估没有必然联系。
最后,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可以分为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两大类,其优缺点都非常明显,难分优劣。如果详细考察汇率制度,在完全浮动和完全固定两种汇率制度外,还有很多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汇率制度,如通常所称的有管理浮动、爬行盯住等。当前,采用各种中间类型汇率制度的国家仍然占大多数,尽管本世纪以来一些学者提出了在当今世界资本市场日趋一体化的情况下,中间制度将逐渐消失的“中间制度消亡论”或称“两极论”,但真实变化趋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表明,不同汇率制度同经济增长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不存在对大多数国家都适用的汇率制度安排。汇率制度只能依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而定,具有相机抉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