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讲座精华集(历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近年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新进展

严文明

[演讲者小传]

严文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代表论著有:《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中国通史(二):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

我们中国的考古工作在50年代、60年代曾经有过高潮,后来十年“文化大革命”有过很大的破坏,到70代后期开始有些恢复,80年代就有较大规模的开展,较大的进步,到90年代则是更大规模的开展,更多方面的进展。

国外有些学者说中国现在处于考古的黄金时代。我们觉得从一方面讲有些道理,就是从大发现这个角度来讲有道理,但是不能光是有发现,考古学的黄金时代应该有自己的理论,自己的方法,自己的一群在世界上有声望的考古学大师,我想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现在还不能说是考古学的黄金时代,只能说考古学黄金时代正在到来。这里面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方面是最近这些年我们国家的建设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大家知道,如果你要修一条铁路,修一条高速公路,势必要经过很多地方,这些地方往往会碰到一些古代的遗址,如果这些遗址特别重要,我们就请他让路,如果一般比较重要的我们就配合进行发掘,由于这些年光是高速公路就修了将近2万公里,规模非常大,还要盖工厂,修水库,特别是像长江三峡那么大一个水库要淹掉很多很多地方,我们就得调动全国的力量在那里开展考古工作。在河南省有一个黄河小浪底水库已经基本修好了,它也淹了很大一块地方,其他地方也有很多的水库或者水利工程,规模没有那么大但是面更广。这么一些工程下来,考古人员疲于奔命,我们就像是“救火队”,只能拣最重要的去发掘,所以一挖都是重要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最近一些年我们国家不但经济有比较大的发展,科学技术也有比较大的发展。现在有很多的新的技术、高新技术用在考古学上,这样我们的研究,对于过去来讲,就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技术上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三个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大家在思想上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考古学家可以自由地进行研究,不同的观点可以自由地争辩,这种状况当然是有利于学科的发展的。

要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边给大家介绍全中国近年以来较大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不太容易,我准备找一些最重要的说一说。为了说得比较清爽一些,我按时代来讲。

首先,讲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的进展。

所谓旧石器时代,就是人类和人类文化发生以后的第一个时代,是只知道打制石器,用打制石器狩猎和采集食物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持续的时间非常长,大概有200多万年。现在关于人类起源的研究有很爽的进展,不断地有些突破,但是大家比较公认的大致相当于250万年左右吧。大约250万年前开始有真正的人的出现,这个人是会制造工具的,会说话走路的。至于从生物学上讲,所谓人科的动物,那还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

一般公认的人类起源是非洲,那中国是不是也有可能是一个人类的起源的地方呢?我们现在不敢下这样的结论。但是中国已经有很多发现使得人们要考虑一下整个人类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应该怎么样描述这个过程?我们中国在河北西北部泥河湾的马圈沟发掘出了200多万年前的一个遗址,在安徽的繁昌也发现了200多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在三峡库区的巫山发现过所谓巫山人的遗址。巫山人可能有点问题,就是有的所谓人牙不是人牙,个别的人牙可能是洞穴的裂隙里掉下去的,但是那个遗址本身还是很早的,也是200多万年前的。在云南发现的所谓元谋人,既有牙齿化石,也有石器,还有用火的痕迹,根据测定估计是175万年左右。所以中国从南到北,已经不止一个地方,发现了200万年或接近200万年前人类的文化遗存,说明那个时候是有人的,没有人怎么可能有文化遗存呢?这跟人类起源的年代不远了。从那以后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期都有一些人类化石的发现,还有更多的文化遗址的发现,所以现在中国的很多学者主张中国的现代人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人自己演变过来的。

因为中国的考古资料在人类起源和早期分布上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现在在旧石器时代这一段研究的两个热点,一个就是人类的起源,刚才我讲的就是追溯人类的起源;还有一个就是现代人的起源。以前我们都是把早期的人划分为三段,最早的叫猿人,第二阶段叫古人,第三阶段叫新人。现在在学术界把早期的猿人叫做直立人或者叫做直立猿人,古人叫做早期智人,新人就叫做晚期智人或者叫做现代人。最近一些年一些分子生物学家通过对现代人的细胞内有线粒体DNA和男性Y染色体的研究,提出一个命题叫“现代人非洲起源论”。譬如说我们中国吧,中国也有直立人,也有早期智人,也有晚期智人,直立人里也有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但是有些学者,主要是些外国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晚期智人也就是现代人不是中国早期人的子孙,他们都是从非洲来的。先有所谓“夏娃理论”,说全世界的人都起源于非洲20万年以前的某个妇女。后来又有“亚当理论”。这个认为现代的男性都起源于非洲若干万年以前的某个男性。但是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不但要注意分子生物学的推论,更要注意这些化石人在体质特征上有没有联系和传承性。譬如说,中国的直立人与中国的智人是不是看不出任何继承性,而一定要到非洲去找他直接的祖先,显然不是。有一个最明显的例证。你们看看自己的门牙,这个门牙是铲形门齿,像个小铲子,有的翻译成箕形,像个畚箕一样的。北大的外国人很多,你们可找他们的牙齿看看,就不是这样的。在世界上三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或者叫做欧罗巴人种、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里边,这种铲形门齿是蒙古人种也就是黄种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的元谋人,175万年前的,牙齿也是铲形的,周口店的北京人也是铲形的。以后发现的智人化石也都是铲形的。这很明显就有一个继承性。这是第一。

第二还要看文化。就是这些人留下的文化遗存,主要是石器。石器有一定的加工技术,有一定的类型。无论从使用的石材还是加工的技术,还是石器类型来讲,我们中国的石器都有一定的继承性,而和非洲的、欧洲的不一样,所以你从这个角度比,硬说是非洲来的,也不太容易说得通。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所谓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和基因的研究了。大家知道,最近人类的基因图谱已经做出来了,那是很复杂的一个图谱,而我们已找得到的古代人的基因,就是很短的一段,这就有能不能符合,怎么个符合法,以及截哪一段的问题。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们觉得这也是一个研究人类起源的途径,但是我觉得这个方法现在还不是很成熟,还是刚刚开始的,而且我们从体质特点看到的情况和从文化上看到的情况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轻易相信所谓“夏娃理论”和“亚当理论”,就有问题。

为把这些事情说清楚,现在研究古人类的一个重要的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就把中国现代人的起源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研究课题,我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有一个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也作为一个重点的课题在研究。我想结果实际上我们都可以预期得到,只不过这两个课题进展下去可以说得更清楚一点。这是最近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非常大的一个大进展。

第二个进展就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分期上。原来一般分早期、中期、晚期就完了。现在看得出来中国南部和北部的旧石器文化不一样。我说的南北是以秦岭、淮河为界的南北,北部的南面和北面又不一样,北部的南面比如说山西的南部、河南、陕西这一带,石器个头比较大;北部的北面,到了北京周口店、辽宁、内蒙古这一带一般石器比较小。不光是大小的问题,还有制法和类型上也不一样。在中国南部的西南、东南和中南也不一样,所以中国旧石器文化不但可以分成不同的时期,也可以分成不同的地区。假如这些文化都是从非洲传过来的话,这种地区性的差别就不会那么明显。再说,从非洲哪儿来呢,应该有一个路线,这个路线应该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但这个完全看不出来。我们看得出来的是在比较早的时候全国就有一些人了,他们在各地都有一个演变的系统,各个系统为下一个阶段的新石器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

除了有这些研究成果以外,旧石器考古最近在方法上有很多进展。一个进展就是注意发现当时人的活动面,和活动地面上各种遗迹的联系,通过这种遗迹来考察当时人的行为,这个工作以前几乎没有做过。第二个是考察了好几个石器制作的地点。打石器的时候有些片是有用的而有些片是没用的,没用的就散落在周围,把这些石片捡起来,再把它拼合起来,证明石器就是这儿打制的。拼合率比较高的地方可以达到14%,这个在全世界来讲也是一个比较高的比率。第三个开始做了不少实验,开始建立实验考古学。石器究竟是怎么打的,只能根据它上面的痕迹来进行推测,然后我自己来做,如果是一样的那就证明就是这么打的。这个石器是怎样用的,是砍树的,打野兽的,还是剥兽皮的?我就去砍树、剥兽皮,它上面就会留下使用过的痕迹,跟原来的石器上的痕迹作比较,就可以对那个石器的用途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还可以从这种实验里边了解石器的功效,比如说我拿石器砍一棵树,20厘米直径的树,看看要多少时间能砍得下来,就可以对石器的作用有较清楚的认识。

下面,我讲一下关于新石器时代研究的进展。

在新石器时代的最大课题,一个是新石器文化是怎样起源的,一个是中国的农业是怎样起源的?这两个是有关系的;第二是发展的,发展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第三是中国文明的起源,现在有些什么线索,有些什么认识?

二十多年以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差不多都是晚期的,我们当时讲课一讲这个那个文化就是晚期的,学生就提问:旧石器时代有早、中、晚,怎么新石器时代只有晚的呢?我就说,早的还没有发现。但是现在我们可以讲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或者还有一个铜石并用时代,相当于从石期时代到青铜时代过渡的一个时代,我们可以把整个新石器时代划分为四大阶段。不但如此,还可以把新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若干区,最核心的地区在中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一个内圈,有五六个文化区,然后在这以外再形成一个外圈。所以,我曾经形容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像一个重瓣花朵,文化这朵花瓣它有中心,有主体,有外围。这个认识对于了解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极为重要。

这个认识如果同自然环境的研究联系起来的话,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是很大一块地方,从自然地理角度可以分为三块,一块叫做东亚季风区,从东北到云南划分条斜线;第二块西北干旱区,从内蒙古一直到新疆都是,因为离海较远,纬度又高,所以降雨量小。还有一块叫青藏高寒区,纬度不很高,但是地势很高,大家知道地势每高1000米气温就要下降6度,青藏高原海拔平均4500米左右,它的平均气温要比别的地方低20多度,青藏高寒区面积占全国的22%左右,但是人口不到全国的1%,人烟稀少,它不可能是农业起源地。西北干旱区也不能是农业起源地,因为它太干燥,人口也较少。东部季风区又可分成四块,最北的东北,纬度较高较寒冷,森林茂密,也不可能是农业起源区。最南边的这一块多山,没有多大平原,也没有什么冬季,一年四季植物动物都生长茂盛,人类要获得食物资源很容易,没有任何生活压力来搞农业生产。只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四季分明,又有一个比较长的冬季,所以必须解决冬季食物短缺这个问题。什么食物能储藏到冬季呢,是谷类作物,大米、小米这类的东西,它们不仅可以储藏,而且生长期也比较短。人类在食物短缺的时候,采集野生谷物为食,不仅了解它的可食性,还会了解它的生长规律。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农业起源中心就是最近才弄清的。特别是稻米的起源,差不多每10年就推前2000年,推到现在已经不能再推了,推到了1万年左右。其中江西的仙人洞和吊桶环考古是我负责的,中美农业考古队在那儿发现了水稻植硅石有1万多年。过去一般认为农业起源最早的地方是西亚。西亚的农业主要是小麦、大麦,它们的起源时间也有1万多年,现在中国的农业起源与那个同样早。第三个农业起源地就是美洲,主要是中美洲。

古代的最重要的文明都是在谷物农业起源中心发展的。你们注意一下,中国的农业是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起源的。这是两个起源地,一个是旱地农业,一个是水田农业。两个又挨着,它的范围又挺大,这跟西亚不太一样。西亚小麦和大麦是一个起源地,而且都是旱地农业,它的范围也比较小,这里潜伏着一个对以后中国历史发展非常重要的背景。第一,中国是两个农业起源地,形成两个农业体系,这就像个双子星座,可以互补。你那儿缺的,我这儿可以补充。它的范围又很大,基座宽。相对而言西亚就比较小,所以经不起冲击。你们知道,西亚的古文明到后来中断了,世界几个古代文明都中断了,只有中国文明没有断,中国古文明不是失落的文明。你们看电视里面讲寻找失落的文明,有人想到中国也去找失落的文明,我说中国文明没有失落啊,中国文明一直连续着的。这个就与农业两个起源地有很大的关系。

我刚才还把整个地势跟大家讲了一下,什么意思呢,中国最好的地方,农业起源的地方是在比较靠中间偏东的地方,那里就像一个重瓣的花朵的核心,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假如不是这样,我们中国的农业起源的和文明发达的地方是西藏或是新疆,那历史就不一定这么写下来了。中华文明之所以那么发达,影响那么深远,持续那么长久,就与这个体系有非常大的关系。还有一点,我刚才讲了,它是一个重瓣花朵,不是像以前有的人讲的一切都是中原中心,一切都是中原传播,过分强调中原的重要性。中国到现在还是一个56个民族的国家,不过是以汉族为主体,实际就是一种多元一体。一定要认识这个特点,不能过分划一,什么都按照一个模式,那我们社会发展就换去活力,历史节奏就会迟缓。所以过去西方人,有的有偏见的学者说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落后的、保守的,几千年一个封建社会持续下来。我们分析,中国是由很多民族、很多不同的文化区构成的,既然有不同的文化区,就能够相互比较相互竞争,就有内部的活力。中国的文化能够一方面不断更新,另一方面又有继承性。一个社会在这两方面都兼顾的时候,就是一个健全的社会。如果只强调继承它就没有活力了,不能跟着时代前进而前进,这个文化也要灭亡了。如果它仅仅是斗来斗去,也长不了的。但是中国这两方面兼得,中国的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呈现出一种多元一体结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

第二,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发现的人骨数据以万计,初步研究的结果主要属于东亚蒙古人种,可能还有一些南亚蒙古人种的成分,跟我们现在中国人种的构成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家知道世界有三大人种: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蒙古人种里一般划分为东亚、南亚和北亚。北亚主要是爱斯基摩人和生活在西伯利亚的一部分人种,中国东北也有少部分北亚蒙古人。总而言之,基本属于蒙古人种的范围,在新石器时代以后的青铜时代,在新疆开始有一些欧罗巴人种,就是白种人。南亚人种主要在广东、福建。所以从人种的角度来讲,中国也是多人种,但是以东亚蒙古人种为主体。这样就完全否定了过去所谓的“中国人种西来说”和“中国文化西来说”,这些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最后说说关于文明起源的问题。有一段时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特别强调“中原中心论”,人类也好,文化也好,不能有一点不一样,那实际上就是想强调国家的统一,思想的统一,但太过分而离开实际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原中心论”。比如说在辽宁省发现了一个红山文化特别壮观的墓冢群,它是一个贵族的坟山,说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分层。在浙江的良渚,我们发现有一个土台子,670米长,450米宽,面积有30万平方米,中间有巨大的夯土基址,很明显是一些大型建筑的遗迹。在它的旁边有祭坛,有贵族的坟山,一座坟山就发现十多个墓葬,一座墓葬里就有几十或几百件玉器,一个墓地里发现的玉器就比当时同时期全国发现的还多,那是很高级的贵族。看样子就是良渚文化的中心所在,可能是都城所在。然后它还有次中心,还有再次中心,所以它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

你们注意我讲的地方。在湖北天门,我们发现一个城,这个城现在立在地面上,看得见。我们在那儿做了两年考古就没有想到那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城,我以为是现在的堤,因为它的底座宽有六七十米,高现在还有五六米,外面的护城河,现在都还有,也有六七十米宽,这整个的城南北1200米,东西1000米左右,120万平方米,这里面发现了很多很重要的遗迹。有几个窖穴,里面几百个小陶人,都戴了帽子,穿着长袍。里面还有很多陶动物,有家畜,猪、羊、狗、鸡等;野兽,特别是象,各种各样的象,也有猴,还有鸟类,有上万件,它可能是大规模宗教祭祀的用品。像这样一个城建起来,那得多少人力啊。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组织,能把它弄得起来吗?

在甘肃秦安,我们发现了所谓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殿堂,这个殿堂是仰韶文化晚期的,地面跟灰黑色的水泥差不多,硬度也差不多,墙壁有柱子,外面抹泥,火烧后,泥变硬了,倒在地上,里面的木头烂掉了,火烧的泥壳还在,有3米左右。也就是说,这个墙壁至少有3米高。原先是不是更长还不一定,可能3米以上。中间的柱子更高,中间的柱子直径有90多厘米,墙壁也好,房顶也好,抹的都是白灰,整个房子的面积有290平方米,人们把它叫做原始殿堂。

你们看我讲的地方,辽宁、浙江、湖北、甘肃,都不在中原,这都是过去叫做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很明显,这些地方都已经放射出文明的光芒了,就是说社会已经在分层了,分成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有些高级的建筑,大的城墙出现了。所以,我们认为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这是一个重要时期,而这个起源地不在中原。这样,在考古界提出了一个中国文明起源的多中心说。

但是有一些先生走得远了一点儿,他觉得什么都在外面,中原落后了。我说中原也不一定不行啊。最近在山西南部有个叫陶寺的遗址发现许多墓葬,已经挖了1000多座,墓地大概有1万多座吧,那就说明这个地方是人口很集中的地方,不是一般的村落。这个墓地的墓葬9%一无所有,就是一个人骨架,10%左右里面埋了些东西,我们把它叫中等墓,不到1%的墓埋了很多东西,有玩的东西,很明显是一个金字塔。我们估计那里一定有城,前不久真的找到一个城,这个城的面积是200多万平方米,比我刚讲的湖北那个还要大,所以中原不落后,这就恰好形成既有花心又有花瓣,多元一体的结构。这是从农业起源开始到这个时候逐步形成的。

这个结构到什么时候还能看得出来呢?至少到春秋战国的时候,差不多每一个文明起源中心都是一个大国所在。比如说湖北那儿是楚国,辽宁那儿是燕国,山东那儿是齐国,山西那儿晋国,甘肃那儿是秦国。所以春秋时候的大国格局,它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这是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主要成果。最近出了本书《中国十年百大考古发现》,每年选10个,新石器时代的就有24个,所以新石器考古在近年来的考古中进展是最突出的。

下面,讲夏商周考古。

过去我们叫商考古,但是后来改了,叫“夏商周考古”,相当于中国的青铜时代考古。夏的范围不大,相当于现在河南省的中西部和山西南部的一小块。夏的东面是夷,考古上叫岳石文化,也有青铜文化和很好的城墙。在河北和河南的北部一带有先商文化,就是商汤以前的文化。在《史记》里有关于商代先公的世系表,王国维研究甲骨文,发现与《史记》里记载基本相符。王国维把这个叫做“二重证据法”,用地下的东西与文献相互验证。《史记》里有个《夏本纪》,它也有一个世系表,跟商代的年表差不多是平行的,所以在夏代的时候已经有一个商国,它的遗存就是先商文化。除此之外,在内蒙古、甘肃、四川、湖北,都发现了相当于夏代的青铜文化,所以夏不是一个孤岛。商代四周也有比较发达的表铜文化,比如四川的三星堆文化就是很发达的青铜文化,青铜人高1米8左右,脸青铜面具更大,还有很多象牙和玉器。在三星堆发现了很大的城墙,它的发展水平跟中原地区差别不大。在江西有一个大洋洲,发现了很多青铜器,铸造水平也跟商代差不多。在湖南的安乡发现一大批青铜器,都是偶然的情况下发现的,但去找城和墓都找不到,到现在还是一个谜。不管怎样,那里也是一个青铜文化中心,所以中国考古学在这一段不能只讲夏商周考古,而要讲青铜时代考古。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这样也就跟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后面的文化接起来了。光是夏商周就成了一元一体而是多元一体了,这是夏商周考古的第二个重大成就。

第三个重大成就,是在商周考古里最近发现了一些城。这些城当然都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引起了很多说不清的问题。比如说最早我们发现了郑州有一个商城是商代早期的或者叫商代前期的,有人认为这是商汤的都城亳,但历史上从来没有说郑州是亳。西亳、南亳、北亳,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就是没有郑亳。出土的宫殿很大,青铜器也很气派,完全是一个都城级的。后来在洛阳附近又发现一个商城,比郑州商城面积稍小一点儿,年代差不多,叫做偃师。商场旁边有一个二里头遗址,没有发现城墙,年代比偃师商城早。过去发现了两个宫殿,探出的宫殿的基址大概有二三十个,还有很大的青铜作坊。14C测定又落到了夏代。现在有个夏商周断代工程,同意二里头是夏代的都城。假如二里头是夏代的都城,为什么旁边有一个商城,这两个怎么挨着呢?这个也还是好解释,那就是说灭夏以后在旁边建一个城监督它。

安阳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有宫殿,有王陵,规模很大,但有人怀疑那是不是都城,因为那儿的宫殿基址不是很大,也没有城,位置在洹河南岸。最近在洹河北岸,又发现一座非常大的商城,正中间宫殿,规模也很大,没有问题是都城。年代比南岸早一点。至于为什么跑到南岸,南岸又不盖城,这就说不清了。所以,我提出一个比较模糊的认识,叫做商代都城的认识还不到时候,只有发现更多的都城级的遗址,把它们按年代排比一下,然后再去跟商代的文献记录一比,这就比较好比了。如果就这一个两个,就不知道哪儿错了。所以商代考古,有非常重大的发现又提出了非常重大的问题。考古经常是这样,一会儿清楚了,一会儿又糊涂了,直到你进一步再清楚的时候,那就上了一个大台阶。这是商周考古的一些情况。

再到周代。周代的文献上讲得很清楚,公刘居彬,古公亶父迁到岐下,然后文王迁丰,武王都镐,都在今西安附近。岐下这个地方就是周原,过去曾发现很多青铜器,70年代,我在那儿主持发掘,目的是想找先周的岐,结果挖的不是先都是西周的宫殿。还挖到了西周的铜器窖藏,非常高级的铜器。去年在我们博物馆做了一个展览,那批铜器都有铭文,是极为重要的文献。还发现了一窖的甲骨文,过去我们只知道商代有甲骨文,不知道周代有甲骨文,那个字像芝麻似的,一般肉眼都看不清楚。这个发现证明西周的文字体系和占卜风俗跟商代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到了东周,各天子名存实亡,各个国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很厉害,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各国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实力强大,留下的遗迹也很多,好些国家的都城保存得很好,我们现在都发现了。

春秋战国历史上有个很奇特的现象,特别是战国,相互之间战争频繁,有的规模极大,但是战国时的生产发展很快,中国的铁器主要就是在那时开始普及的,青铜器铸造技术极高,漆器又多又非常漂亮。大的都城不用说了,还有大的水利工程。文字也非常发达,这些年发现的不少战国文字资料,一部分是在战国的墓葬里出土的,大部分是在西汉早年的墓中,有一部分是在秦墓中。因为秦总共没有多少年,汉墓里出土的很多文献也是战国时留下的。长城也是战国开始修的,只是秦始皇把它连接起来。所以战国这个时期是个了不起的时期,而这个时期从春秋或者从孔夫子开始,就开始注意兴学办教育,出现了知识分子阶层,叫做士。他们思想活跃,所以到战国的时候,各个学派也出来了,百家争鸣。战国是一个文化非常灿烂的阶段。从这个时期看中国历史的发展,所谓“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实分中也有合。春秋也好,战国也好,它不是五霸嘛,霸谁?它霸天下!战国七雄,它都想统一天下,不是搞独立、搞分裂。包括后面的中国历史发展,三国的时候,曹操、诸葛亮都想统一全国,一直到后来努尔哈赤,一个少数民族在东北,也要统一中国,都是逐鹿中原,都要统一中国。这是中国文化长期不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战国时期就体现得比较清楚了。

下面,再讲讲秦汉之后。

秦汉以后因为历史记载已经很充分,不可能有一个考古发现把整个的历史重写。但是秦汉后也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发现。过去有人讲“中国文化西方说”“外来说”,好像中国古代和外面是一个很通的通道似的。实际上中国跟国外的大规模的交通是从汉代开始的,汉唐盛世就是中国跟外面交通的重要时期。这种交通在西边就是所谓“丝绸之路”,张骞、班超通西域,就是走的丝绸之路,我们现在西安有些墓葬里经常出现什么东罗马金币、波斯银币等很多外国的东西,一些陶俑中常出现所谓胡人的样子。唐代的西安完全是个国际都会,外国人从西面的这条路来,一个是想来看中国的丝绸,贩卖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其次还有很多文化上的交流,比如说佛教,就是从那条路过来,基督教不是近代才来的,在唐代那叫景教,在陕西还有一个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是一条通道。

第二条通路是东北,就是通过朝鲜到日本,比较早的是中国的稻作农业东传,从华北、东北到朝鲜半岛,再到日本,这么传过去的。水稻过去时带着铜器、铁器,甚至都市文明,这些都过去了,整个日本变了个样,这是要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到汉代这么一段时间。以后到唐代,当然中国对日本的影响非常非常大了,日本的都城都是按唐代都城长安建的。这是一条通道。

再一条通道就是南面。南面有两个重要的海港。一个是广州。那里发现了汉代的南越文王墓,墓里的很多东西都是外国的,是西亚阿拉伯的香料、珠宝等,可见那边与西亚是有交通的。当然就会有海上贸易的船。最近搞水下考古嘛,在广东的阳江外海发现了船。船是南宋的,船保存得还好,里面装的瓷器估计有几万件,很大的数字,估计是运往阿拉伯世界去的,瓷器都很好。最近在菲律宾附近也发现了运瓷器的,保存得不大好,应当是从广州或泉州运过去的。这是两个很重要的港口。在泉州发现有阿拉伯人的清真寺和许多墓碑,都是阿拉伯文的,主要属元代。

所以,中国从汉起有这么三条通道,虽然来往是相互的,但主要还是中国对外。了解了这样才能对中国的历史是怎样发展的,外国的文化起了多大的作用,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衡量,不致太偏颇。我们的发展与外界不是没关系,是有关系的,但是这三条通道是主要的,其他都是比较次要的,而影响的方面主要还是中国影响外面,接受外面的也有。外国人经常批评我们中国学者说,你们影响了外国高兴得不得了,大谈特谈;外国影响了你们,你们就不谈或很少谈。我倒是觉得我们考古学家不太存在这种情况,我们是实事求是,多就是多,少就是少,如果真的外国影响是主要的,我们决不回避。

汉唐以后的考古专题性的研究,包括“都城的研究”“墓葬制度的研究”。这些年挖了不少汉代的地方王陵。汉代除了实行郡县制,还分封一些王国。汉代这种国王的陵墓不少,规模都很大,就是一直没挖皇帝的,但是前不久挖了一个,陕西的阳陵,就是汉代的景帝的陵墓。“文景之治”指的就是那个时候。

有些地方领导鼓动考古学家挖掘陵墓,我们就一直反对,他们觉得不好理解,打开看看有什么不好呢?其实不然。有两个原因不能挖。一个原因是我们现在的建设规模太大,比如说三峡水库,一下子淹掉这么多地方,那你不挖吗?我们的人力物力要投到那里去。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现在的保存科学技术不是很好,你挖出来,那就是破坏。它在地下保存了几千年,好好的,留给子孙后代去研究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要把它挖出来呢?

总的来讲,我们这些年的进展还是很大,有很大的发展。比如瓷器考古,就不是像过去就瓷器论瓷器,现在是挖瓷窑,了解这个瓷器是怎样生产的,窖是怎样的窖,是怎样制坯的,生产工艺怎样?有的要进行化验和测试。我们搞的这一套东西,调查手工业作坊,还有运输,它造出来以后,运到哪儿去,销路是哪儿,是不是销到海外?诸如此类,把瓷器考古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啰哩巴唆讲了很多,特别是后面讲得不太系统,因为我怕耽误大家太多时间。还有几分钟,大家看看有什么问题。我就讲到这儿。

[现场答问]

问:您刚才提到多元一体的问题,我记得费老先生有过一本集子,但他没有讲到青铜器时代,这方面您讲得非常系统,又有进一步发展,这方面有什么著作?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说我记得前一段连云港又发现一具湿尸,我想问一下,您知不知道情况,这个尸体现在怎么样?

答:第一个问题,“多元一体”这个词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但是他是讲民族关系,中国是56个民族多元一体,这些民族都离不开汉族,汉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中国的历史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他是这么个意思。他的文章我是看过的。不过,我在他之前两三年,在美国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提供了一篇论文,讲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为当时已形成一个重瓣花朵式的格局。整个文章的行文,我后来一看跟费先生那个有点像。当时有人跟我讲,你呀,要不是早几年的话,人们会说你是受费先生的启发,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抄袭费先生。幸也我比费先生早一点,否则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我有一个集子叫《史前考古论集》,第一篇就是这篇文章,大家可以去看。

第二个问题,我不知道最近连云港是不是发现了什么湿尸。不过发现古代尸体并不奇怪。明代的尸体常有发现,多是非正式考古发掘,而是施工时挖到的。尸体暴露在空气里,就完了。汉代的尸体也有保存好的。有两种情况可以保存,一种叫火炕,里面完全干燥,包封了白膏泥,不透空气,封得很实,里面可能放了很多中药,这样才得以保存。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外面很干燥,但里面有液体,应该是很多种防腐药慢慢变成的液体。湖北江陵那个就是水炕,整个都泡在水里面了,地下水比较高,水也隔氧。火炕也好,水炕也好,都隔绝空气,这样细菌作用没有了,化学成分可能在一定阶段以后也稳定下来了,所以能保存尸体。再有一种情况能保存尸体,就是气候干燥,比如在新疆就发现了很多干尸。但是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方,都是一会儿干一会儿湿,四季又分明,尸体就坏得很快。

问:我想问一下您刚才说的青铜时代的“重瓣花朵”结构,它的中心和边缘地区的关系是怎样的,到底谁影响谁?

答:我是讲中国史前文化形成了重瓣花朵式格局。不过青铜文化也是如此。夏商周是花心,刚才已经讲到,外面有花瓣。比如说四川的三星堆,为什么不说它是商文化,只说它是商文化这个阶段呢?因为它跟商文化特征不很一样。那为什么说它是商代的?就因为少部分东西跟商代的很像,是受商文化影响的产物,证明它们之间还是有联系的,这个关系不太密切。四川这地方当时要进去很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它周围有高山屏蔽,但它里面环境又极好,是天府之国,它可以滋生一个高度发达的文化。这个文化必定跟周围发生关系,不单是中原,跟湖北、湖南这些地方,还是有些关系的。前面讲的江西、湖南,还有江浙地区、辽宁、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这时都有青铜文化。在这一圈的外面也还有许多文化,所以也是重瓣花朵的格局,或者多元一体的格局,一直持续到现在,只是稍有变化而已。

(原载《北大讲座》第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