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漂移:世界制造业和中心市场的地理大迁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序

自2004年首次亮相以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系列”已经出版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者的二十余部研究著作。今年恰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国家发展研究院)成立二十周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系列”出版新的一辑研究著作,可喜可贺。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以及在其基础上于2008年成立的国家发展研究院致力于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当下的经济问题,目标是既为经济学的发展添砖加瓦,又为国家的经济政策出谋划策。作为中国第一个全部由海归学者组成的研究机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系统引进现代经济学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并在国内倡导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本土化指的是研究中国本土的问题;规范化指的是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国际化指的是采用国际通行的评价体系,参与国际对话。这种研究取向既不同于过去单一地依赖政治经济学来研究中国问题的做法,也不同于一些国外学者仅仅把中国作为一个研究样本的做法,而是全方位地应用现代经济学(包括现代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力图从中国的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济学理论,并最终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国内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面向未来,中国经济学研究仍需要解决好以下两个关系问题:一是学术研究和现实关照之间的关系。目前的一个倾向是,一部分学者完全放弃对现实的关照,专注于做纯学术研究。这其中当然有专业分工的原因,但是,这种割裂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可能是极为不利的。多数做纯学术研究的学者都只在国外发表他们的论文,然而,国外杂志未必对中国经济感兴趣,久而久之,中国学者在国外发表的论文就自然会脱离中国实际,甚至出现“投人所好”的现象。时下,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论文往往被认为是达到更高学术标准的标志,因此这种现象还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但是,经济学毕竟是一门关注现实的社会科学,长期脱离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壤,中国学者是不太可能创造出世人关注的学术贡献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转型时期,这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素材,观察和研究当下的中国更可能产生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二是政策研究和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与一部分学者放弃对现实的关照相反,另一部分学者则放弃学术研究,专注于政策研究。同样,这其中也有专业分工的原因,但是,如果没有学术研究做支撑,单纯的政策研究就可能变成无本之木。比如,在关于中美经济失衡的讨论中,美国的学者和政策研究者可以拿出“雄辩的”理论与证据,说明中美经济失衡完全是中国的过错,而中国的学者和政策研究者在多数时间里只有应答的份儿。究其原因,完全是中国的研究准备不足造成的。学者忙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论文,政策研究者忙于解决政府迫在眉睫的政策问题,缺少对中国现实进行中长期研究的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系列”倡导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并由此推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这个宗旨和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办院方针是一致的。国家发展研究院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机构,从事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并努力把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结合起来,成为在中国和世界上有影响的智库。“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系列”是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国家发展研究院学者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平台,这些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高度,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政策含义,为中国经济学研究树立了一个榜样。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系列”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希望今后继续得到学界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2014年3月于北京大学朗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