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之路:来自民间社会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本书的缘起于2012年,中国的民间机构参与地球峰会——“里约+20峰会”,并组织“绿色中国,竞跑未来”系列活动[1]。这是自1992年里约峰会后,中国民间机构第一次独立组织参与这十年一次的“地球峰会”。

其时,与会的六家[2]关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民间机构,决定合作撰写《中国可持续发展回顾和思考 1992—2011: 民间社会的视角》报告,从民间视角回顾中国20年可持续发展进程。此报告在里约大会上以中英文发布,作为唯一的中国民间视角的综合报告,受到关注。

被誉为联合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会议之一的里约+20峰会,虽然吸引了来自超过100个国家的首脑和5万名各领域的代表参与,但是其成果却令人失望。49页的《协议》并没有给出如峰会口号所说的“我们期望的未来”。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依然遥远而艰难。峰会上以联合国环境署等机构力主的“绿色经济”框架,虽然令人钦佩与向往,但是在现实中仍须实证和扩展。

2013年,经与北大出版社商议,为了让国内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决定把报告重新整理,立意“绿色经济”,并由项目组的赵昂组织作者将选出的文章进行完善和补充。

发起此民间报告的初衷,是为了记录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内,以民间的行动者和行动型研究者的角度,所看到的进展、努力、积攒的经验以及面临的瓶颈。每个章节都引述了该领域20年来的大事记。而作者从民间和参与实践的角度,采访了近百位从民间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行动者,报告的视角相对真实、独立和多元。

需要指出的是,报告所述的20年,也是中国民间组织起步与发展的20年。20年前的里约峰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民间机构参会。里约+20峰会上,不仅有民间机构,且联合企业、青年组织和基金会,共80余人,组织了“绿色中国,竞跑未来”的系列活动。这些合作的过程,信任的构建,以及在全球视野下看待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的尝试,都是珍贵的经验和种子。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压力和影响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可谓空前绝后。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也迫使中国政府对持续了30年的增长模式进行反思和调整。在国际社会倡导“绿色经济”[3]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决策者和其他社会利益群体也开始讨论、尝试实践这一发展模式。在关于中国绿色经济转型的讨论中,来自社会第三部门——公民社会组织的声音非常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相对独立、较少被既有利益格局纠缠和拖累的视角和诉求。然而公民社会在绿色经济转型上的思考其实被舆论关注较少,本书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全书十八篇文章表达了公民社会在绿色经济转型方面的认知和建议,旨在推动全社会在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绿色转型上的理性讨论和实践探索。

障碍和机会常常是人们在分析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可能性时采用的视角。两者究竟哪个是主要问题,或者说哪个方面更被作者关注和阐释,受到所讨论议题目前发展状况的影响,特别是与历史相比较,现状有多大的改变,是前进,还是后退等。当然,作者对于实现转型的前景所持态度也会影响文章的侧重点。而这恰恰体现出文章的个性,即每个作者基于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和相关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对绿色转型实现的认识不尽相同。我们也期待这样较为丰富的表达能使读者在阅读和思考中体会到立体的共鸣。

下面就来简要介绍本书的内容。

涉及理念和制度设计的发展范式的转变是真正实现绿色经济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旧的发展范式被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的发展范式替代显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中国当下复杂的发展情景下,本书的总论《旧的发展范式下的绿色经济》认为旧的范式一方面具备潜力来推动绿色经济,另一方面也限制和阻碍新的范式的出现和形成。总论作者基于一种务实的态度表达了对于中国在现阶段推进绿色经济所面临的复杂性的观察,同时也提出一个大胆的问题——随着全球范围内具有战略前瞻性的公民思想和行动的不断涌现,推动绿色经济是否可以促进旧的发展范式向新的发展方式的转变呢?读者或许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在之后每一个章节中寻找回答这个问题的线索和证据。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资源和能源约束问题,绿色经济转型无法真正推进和实现。本书涉及这方面的议题较多,在第一部分“资源和能源”中,我们讨论了气候变化(第一章)、能源(第二章)、水资源(第三章)、森林资源(第四章)、土地荒漠化(第五章)、生物多样性保护(第六章)和自然保护区(第七章)。以上议题都是中国发展中面临的棘手难题。从各章作者的总结来看,在气候变化、森林资源、土地荒漠化、自然保护区等问题上,中国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在调整治理机制、增加资金投入等条件下,可以有效应对挑战;而在能源、水资源、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作者们认为若非深层次体制变革,绿色经经济转型的障碍难以去除。

在第二部分“经济和技术”里,本书讨论了土地的利用和规划(第八章)、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第九章)、工业的绿色转型(第十章)、财政金融政策(第十一章)以及环境友好技术转移(第十二章)等。作者分析了土地利用和规划制度的严重缺陷,提出了改革征地制度和政府经营土地制度的建议。涉及土地制度改革核心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在文中并未讨论,当然,无论对哪位作者,讨论这个问题并非易事。第九、十、十一章讨论的议题有较高的关联性。创新、竞争和投资是这几章重点讨论的内容,各位作者在具体政策改变的操作方面给出了实施措施。第十二章重点从政府和市场角色互补的角度来观察如何使环境友好技术转移帮助中国加速绿色经济转型。

绿色经济转型面对愈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本书第三部分“环境污染治理”中,重点讨论了大气污染(第十三章)和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第十四章)。水资源(第三章)也涉及一些水污染的问题。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空气污染和垃圾管理集中显示出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高昂的环境和社会外部成本,公众付出的健康损失代价前所未有。第十三章和十四章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政策建议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众多在此领域工作的公民社会组织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讨论绿色经济转型自然不能回避社会公正,绿色经济不仅促进人类福利改善,也应带来社会公平。在“社会公平”(第四部分)中,本书着重讨论了促进社会公平的两个方面: 在经济上消除贫困(第十五章)和在决策中促进有效的公众参与(第十六章)。这两章都突出了在促进社会公正问题上公民社会所具有的无法替代的作用。提供支持内生减贫能力提升的环境和保障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权益皆是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由之路。

本书第十七章讨论了国家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对绿色经济转型的作用。文章强调以善治为核心目标的国家能力建设和以共赢为原则的国际合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推进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作者在政策建议中将加快政治改革速度和落实协调有效的顶层设计放在优先的位置。

在此,感谢原报告的六家发起机构和支持机构[4]。感谢各位作者从写作之初到现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数次修改稿件。感谢赵昂承担繁重的终稿修改任务。感谢报告协调小组的卢思骋、李翔、徐嘉忆、刘彦君等里约工作小组的同事们的工作和努力。感谢北京大学吕植老师、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的杨富强老师和中外对话的刘鉴强老师、天下溪的王小平、三联出版社的张志军老师以及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的黄诰明老师等,为报告写作提供了体例、结构、编审等方面的支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黄炜老师持续的推动,最终促成了本书的完成。

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已经充分体现在了核心政策的描述中。美好愿望的实现,开始于我们对于现状做出诚实的判断,并真正一起面对。作为此书的发起者和写作者,我们的共同的心愿,是看到世界的发展,超越现有的发展范式(郑易生老师语),走向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立足于中国现实,作者们希望通过此书,让大家看到民间已经在诚实地面对现状。各方的努力、尝试、总结,虽然只是刚刚开始,但是请“别怀疑一小群深思熟虑、信念坚定的人有能力改变世界。实际上,世界发生过的改变从来如此发生。”

此为前言。与读者共勉。

孙姗[5]
2013年1 1月20日

[1] 详见 rio20china.org

[2]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3] 按照联合国环境署在

[4] 阿拉善SEE,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欧盟中国公民社会对话,法国使馆。

[5] 孙姗是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