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之路:来自民间社会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综述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图4-1): 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公顷,蓄积19.61亿立方米。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面积与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分别增长了46.2%和35.4% (张敏等,2011)。

图4-1历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主要指标变化

(张敏等,2011。)

从联合国粮农组织(2011)发布的《2010年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来看,中国仍然是森林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森林资源只占世界森林面积的5.1%和世界森林蓄积量的2.8%,森林覆盖率21.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表5-4)。但中国在扭转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能源生态安全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评估报告指出,“2005—2010年世界人工林面积每年增加约500万公顷,主要原因是中国近年来在无林地上实施了大面积造林”(表4-2)。

表4-1 全球视角下的中国森林资源状况

表4-2 全球1990—2010年森林面积变化(千公顷)

在全国1 8138.09万公顷有林地面积中,集体林地占60.05% ,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别占全国的59.21% 和68.51%。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户已经成为中国林业建设的骨干力量。在中国,集体所有的森林资源(包括个人所有的林木)是村社林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村社林业发展的结果(张蕾,狄升,1 993)。

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传统林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区不同农户对森林资源的切实需求,同时,社区和村民也常常被排斥在森林经营的决策体系之外。在全球社会发展环境下,人们开始强化林业的社会作用,充分认识到单靠政府无法实现林业快速稳定的发展,还需注重社区群众参与和社区综合发展。社区林业以群众最广泛的自主性和自发参与性为特征,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林业(或称传统林业)。社区林业把解决森林可持续经营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目标,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群众参与的理念,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注重社区对森林的多种需求和森林生态系统多重效益,重视乡土知识的应用和社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改变传统林业的“粗放经营”和政府林业的“规模开发”方式,促进林业由单一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由政府林业向社会参与林业方向转变。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在国家重点林业工程中进行社区林业项目试点探索。20年来,社区林业伴随着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和林业深化改革的进程,经历了社区林业项目为主的试验阶段、国外援助项目为主的推广阶段和国内项目为主的发展阶段。社区林业的理念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不断付诸实践,初步形成社区林业的教学、培训、项目实施、监测评估和推广应用体系。一大批学者和实践工作者结合国情、林情,围绕社区林业含义、本质特征、权属、参与式方法等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促进了社区林业的本土化,为中国社区林业未来长期的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然而,社区林业体系尚不完善,还面临许多障碍和挑战。但社区林业作为村民自主参与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新型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模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符合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有助于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推进。作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和行动,社区林业正逐步成为林业行业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