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之路:来自民间社会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中国的气候变化应对任重而道远

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催生了中国的绿色低碳经济,国家将以较低的碳排放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率与公平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需要有效保障满足人们需求与自然环境保护的要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首先要下定决心,做好经济转型规划,鼓励技术创新,走出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国合会,2011)。

(1)中国要用好公平的发展权利

中国长期处于快速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2011年已有51.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超过农村人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从2001年至2011年底,每年城市移民人口的平均增长率超过1.26%, 也就是每年有1200万至1500万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中,相应的城市能耗也每年增加1500万吨标煤以上。至2007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人口基数,以及不断发展的经济规模,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碳排放增加的恐慌,一些西方舆论质疑中国的碳排放增长速度。美国尤其以中国为借口,推脱减排责任。

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要坚持公平的原则,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纵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无不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即使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某些欧洲国家,也是由于在碳排放达到顶峰后,才采取了高效能源技术,发展可再生能源,才使得碳排放开始下降的。从1850到2005年,中国的累计人均碳排放只达到世界的8.3%;即使在1990年到2005年间,中国的人均累计碳排放也只有世界的14.8%,远远低于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2008)。

但中国应在用好未来的发展权利的同时,大力减排。2000年以来,中国的人均碳排放增长迅速。2011年人均碳排放已达5.7吨左右,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水平相当。如果这种发展趋势不加以遏制的话,2035年中国的累积人均碳排放水平将与欧盟等同。中国的碳减排将需要长久且更强劲的努力,绿色低碳经济要关注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首次将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下调至7.5%(“十二五”规划编写组,2011)。继续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加快低碳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转变公民消费理念和行为,将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长远课题。

(2)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要关注国内效率与公平

中国东西部之间在经济发展规模与质量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城乡之间更存在巨大的经济鸿沟。2010年,沿海地区生产总值高出西部省份10倍,最高的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46013亿元,而西部的甘肃省仅为4120亿元;而两地的人均电力消费却相当,表现为广东人均电力消费2.577吨标煤,甘肃为2.043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当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均碳排放已经与欧美人均碳排放水平相当甚至更高时,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薪柴仍然是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

中国西部、东北部及中部地区需要较高的经济增长。“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众多资本流入中西部地区。但是,区域经济竞争、保就业、保增长的地方目标容易使得中西部地区将大量资本投向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西部地区要避免走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而应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的资源状况与东部地区优势互补,重视效益,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