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语法·修辞(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模态判断

一、什么是模态判断

模态判断是断定事物的可能性或必然性的判断。例如,“明天可能下雨”、“社会向前发展是必然的”等。

模态判断是由对某种现象的断定和模态词构成:

1.对某种现象的断定。如上例中的“明天下雨”、“社会向前发展”。以“S是P”表示,也可简化为P。

2.模态词,即断定模态的语词。如上例中的“可能”、“必然”。分别以“◇”、“□”表示。

二、模态判断的种类及其关系

根据模态判断中不同的断定情况,可分为四种类型。

1.或然肯定判断,即断定事物情况可能存在的判断。如“小张可能是湖南人”。公式表示为“S可能是P”(或“S是P是可能的”)。符号表示为:◇P(可能P)。

2.或然否定判断,即断定事物情况可能不存在的判断。如“今天可能不开会”。公式表示为“S可能不是P”(或“S不是P是可能的”)。符号表示为:◇┐P(可能非P)。

3.必然肯定判断,即断定事物情况必然存在的判断。如“水必然是往低处流”。公式表示为“S必然是P”(或“S是P是必然的”)。符号表示为□P(必然P)。

4.必然否定判断,即断定事物情况必然不存在的判断。如“人的生命必然不是永存的”。公式表示为“S必然不是P”(或“S不是P是必然的”)。符号表示为:□┐P(必然非P)。

以上四种模态判断存在着相互推断真假的规律。其规律与性质判断AEIO之间的真假推断关系相同。也可表示为一个逻辑方阵:

其推断关系是:

(1)反对关系:□P真,□┐P必假;□P假,□┐P真假不定。反推同理。

(2)矛盾关系:①□P真,◇┐P必假;□P假,◇┐P必真。反推同理。②□┐P真,◇P必假;□┐P假,◇P必真。反推同理。

(3)差等关系:①□P真,◇P必真;□P假,◇P真假不定。◇P真,□P真假不定;◇P假,□P必假。②□┐P真,◇┐P必真;□┐P假,◇┐P真假不定。◇┐P真,□┐P真假不定;◇┐P假,□┐P必假。

(4)下反对关系:◇P真,◇┐P真假不定;◇P假,◇┐P必真。反推同理。

三、如何运用模态判断

1.区别事物模态和认识模态。

事物模态是指客观存在事物的必然性或可能性。如“感冒可能引起肺炎”是客观存在的可能性;“人必然会老的”是客观存在的必然性。认识模态是指人在认识上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作出的推测。如“这位新来的同志可能是北京人”,只是一种推测,一旦证实,这种可能性就不存在了。

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使主观认识上的模态符合客观事物的模态。例如:

①小兰唱歌这样好,必然是受过专业训练。

②所有公司内部都可能有管理制度。

例①中的“必然”不妥,客观上只能是“可能”;例②中的“可能”不妥,客观上应是“必然”。

2.准确把握模态判断间的真假对当关系,恰当地进行模态判断间的等值转换。例如:

①侵略者必然要失败,也就是说,侵略者不可能不失败。

②我不认为张三必定是罪犯,也就是说,张三必定不是罪犯。

例①根据矛盾关系,可以由“S必然P”真,推断“S不可能不P”为真。因为在矛盾关系中,一个判断与另一判断的否定等值(即同真)。例②根据反对关系,不可以由“S必然P”的否定(即假),推断“S必然不P”为真。因为在反对关系中,一个判断假,不能推断另一判断为真,故不能用“也就是说”进行等值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