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语法·修辞(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性质判断

一、什么是性质判断

性质判断,也称直言判断,即断定思维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鸟巢’是中国举办奥运会标志性建筑”、“有些科学不是自然科学”等。

性质判断由四部分组成:

1.主项:表示判断对象的概念。如上例中的“鸟巢”、“科学”等。逻辑上用“S”表示。

2.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概念。如上例中的“中国举办奥运会标志性建筑”、“自然科学”等。逻辑上用“P”表示。

3.联项:表示主项与谓项之间断定的判断词。如上例中的“是”、“不是”。“是”有时可省略。

4.量项:表示主项外延数量的概念。分为全称量项(“所有”、“一切”等)、特称量项(“有”、“有的”、“有些”等)和单称量项(“这个”、“那个”等)三种。全称量项可省略,特称量项不能省略。主项为单独概念(“鸟巢”)时,没有量项标志,可作全称对待。

特称量项,也称存在量项。“有”在逻辑上表示:一类事物中至少有一个分子存在,究竟有多少分子存在没有限定,也不排除有可能全部存在。如说“我班有些同学学过英语”,不排除“我班所有同学都学过英语”。而日常使用“有些”,往往是在限定意义上使用,如说“有些同学是住宿生”,意味着“有些同学不是住宿生”。用“多数”、“少数”作特称量项时,有相对的限定意义。

二、性质判断的种类

按性质判断中的量项(全称、特称)和联项(是、不是)的情况,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全称肯定判断,即断定一类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例如,“所有的熊猫都是哺乳动物”。公式为“所有S都是P”,简称为A判断(SAP)。

2.全称否定判断,即断定一类事物都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例如,“所有的事物都不是静止的”。公式为“所有的S都不是P”,简称为E判断(SEP)。

3.特称肯定判断,即断定一类中有事物具有某属性的判断。例如,“有些书是精装书”。公式为“有些S是P”,简称为I判断(SIP)。

4.特称否定判断,即断定一类中有事物不具有某属性的判断。例如,“有些汽车不是国产的”。公式为“有些S不是P”,简称为O判断(SOP)。

还有一类主项为单独概念的单称判断,因其主项外延与全称判断主项外延都是指其全部,故可作全称判断对待,但不能改变其单称性质。

三、如何断定性质判断的真假

逻辑上,可以根据性质判断中的主、谓项外延关系断定一个性质判断的真或假。见下表: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对任何一个A、E、I、O判断,通过分析它的主谓项之间的外延关系,确定它是真判断还是假判断。例如,“所有律师都是法律工作者”,首先确定它是一个A判断,从表上可知,一个A判断,当它的主、谓项外延关系是全同关系,或真包含于关系时,则为真判断。上例A判断中的主、谓项“律师”与“法律工作者”为真包含于关系,故这个A判断为真判断。又如,“有些板栗是水果”,根据它是一个I判断,并且主、谓项“板栗”与“水果”为全异关系,可以由上表判定它是一个假判断。

四、同一素材的AEIO判断之间的真假推断关系

所谓“同一素材”,是指AEIO判断中的主项与主项相同,谓项与谓项相同。在同一素材的AEIO判断之间,存在着一种真假推断规律。这一规律从上表中可以概括出来,也可用一个逻辑方阵表示(见下页):

同一素材AEIO之间的真假推断规律在方阵中构成四种对当关系:

1.反对关系(A—E):A真,E必假;A假,E可真可假。E对A同理。二者不能同真,却可同假。

2.矛盾关系(A—O、E—I):A真,O必假;A假,O必真。O对A同理。E真,I必假;E假,I必真。I对E同理。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3.差等关系(A—I、E—O):A真,I必真;A假,I可真可假。I真,A可真可假;I假,A必假。E—O之间同理。二者可以同真,也可以同假。

4.下反对关系(I—O):I真,O可真可假;I假,O必真。O对I同理。二者不能同假,可以同真。

掌握同素材AEIO真假推断规律,对语言表达有如下作用:

1.举一推三。例如,由“所有学生都是考试录取的”(A)真,根据反对关系可推断“所有学生都不是考试录取的”(E)必假;根据矛盾关系可推断“有些学生不是考试录取的”(O)必假;根据差等关系可推断“有些学生是考试录取的”(I)必真。

2.用于论证。根据反对关系,可以通过证明一个A判断的真,从而推断E判断为假。例如,“我社所有编辑都通过了资格考试”被证明为真,则“我社所有编辑没有通过资格考试”必假。并且,可以根据矛盾关系,推断“我社有些编辑没有通过资格考试”必假。在论辩过程中,如果双方的辩题是矛盾关系,则可以由我方的真,确立对方的假,并且可以由对方的假,确立我方的真;如果双方的辩题是反对关系,则只可以由我方的真,确立对方的假,而不能由对方的假,确立我方的真。

如果双方的辩题都是单称判断,则不存在反对关系,只有矛盾关系,如“《西游记》不是一部神怪小说”和“《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之间,非此即彼,没有其他可能。

如果判断的主项是空类(即不存在此事物),如“太阳神”、“永动机”等,那么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都不能成立。

3.巧用下反对。利用下反对关系可以同真,构成一种巧辩言辞。例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一次酒会上说:“有些美国参议员是婊子养的。”立即引起议员哗然,要求马克·吐温必须公开道歉,马克·吐温遂即发表一份声明说:“本人在一次酒会上出言不逊,现更正如下:有些美国参议员不是婊子养的。”实际上,并没有对原句作出更正,因为“有些S不是P”(O判断)与“有些S是P”(I判断)之间可以同真,仅把I判断改为O判断,并不能否定I判断。更正后的这一句可以理解为对另外一些参议员而言,并未涉及原句中指的那些参议员。

五、性质判断中主、谓项的周延性

所谓“周延性”是指在性质判断中对主项、谓项处延的断定情况。如果在判断中断定了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那么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如果在判断中没有断定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那么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必须指出,概念的周延性问题,只发生在判断的断定中,就独立的概念来说,没有周延不周延问题。

例如,“所有的香蕉都是水果”(A判断)判断中对主项“香蕉”断定了其全部外延,是周延的;而对谓项“水果”,只断定了属于香蕉的那一部分,未全部断定,故不周延。又如“有些干部不是青年”(O判断)判断中对主项“干部”未断定其全部外延,是不周延的;而对谓项“青年”,则断定(否定)了其全部外延与“有些干部”无关,故周延。

AEIO四种判断的周延规律列表如下:

由表可知,全称判断,其主项皆周延;特称判断,其主项皆不周延。肯定判断,其谓项皆不周延;否定判断,其谓项皆周延。这一规律,对以后要讲的由性质判断构成的三段论推理,极为重要。

其中,全称肯定判断(A)和特称肯定判断(I)的谓项,有周延的特例。例如,A判断“所有的偶数都是能被2整除的数”,其中的谓项“能被2整除的数”与主项“偶数”是全同关系,其谓项周延;又如,I判断“有些工人是矿工”,其中的谓项“矿工”与主项“工人”是真包含于关系,其谓项周延。为此,许多学生常感到困惑。其实,这是根据对谓项概念内容从事实上的分析,而从逻辑上看,“所有S都是P”、“有些S是P”这两种肯定判断,我们可以知道判断中对主项“S”是否全部断定,因为有“所有”、“有些”语言标志;而对谓项“P”,因无量项表示,只能知道谓项“P”的外延中,至少有一个分子被断定与“S”有相容关系,并没有表示出被全部断定。因此,逻辑上只能认为肯定判断谓项不周延,而不考虑具体内容上的特例。如果对此两种判断的谓项作周延理解,逻辑上等于又增加了一个全称判断“所有P都是S”,即“所有S都是P(或‘有些S是P’),并且,所有P都是S”。

六、如何运用性质判断

逻辑上对判断的要求主要是形式上对真假关系的判定,而在日常语言表达中对下判断的要求,既要真实,又要恰当。例如,毛泽东在《关于健全党委制》中说:“近查有些(当然不是一切)领导机关,个人包办和个人解决重要问题的习气甚为浓厚。”这是一个恰当使用特称量项的判断,同时又是真实的判断。但是,往往一个真实的判断未必恰当,而一个恰当的判断也未必真实。例如,“有些迷信思想是不科学的”,是一个真实的判断,但并不恰当,因为,实际上所有迷信思想都是不科学的。又如有些“善意的谎言”,如对患有重病的人安慰说:“您的病并不严重,很快会好的。”在特定的语境下,却是恰当而不真实的。

使用性质判断要遵守下列规则:

1.主谓搭配恰当。一个肯定判断,在主项与谓项之间,必须至少有一个分子的相容关系;一个否定判断,在主项与谓项之间至少有一个分子没有相容关系。违反这条规则,就会出现“主谓不相合”的错误。例如:

①黄教授的著述大多是先秦典籍。

②鲸不是哺乳动物。

例①主项“黄教授的著述”与谓项“先秦典籍”之间,是两个全异关系的概念,没有任何相容关系,不能构成肯定判断。“先秦典籍”只能是黄教授著述中的研究对象。例②“鲸”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主项“鲸”与谓项“哺乳动物”之间,应是真包含于关系,“鲸”中任何一个分子都与“哺乳动物”有相容关系,不能构成否定判断。

2.量项要恰当。对于判断中主项外延数量的断定要符合实际,否则,就会犯“量项不当”的错误。例如:

①凡是疾病都是由饮食不洁造成的。

②写文章要言之有物,有些又臭又长,看了令人生厌的文章,报纸上不应刊登。

例①是“特称误作全称”的错误;例②是“全称误作特称”的错误。

3.联项要准确。在判断中的断定(肯定或否定)要准确无误。否则,就会犯“联项不当”(“误用肯定”或“误用否定”)的错误。例如:

①在铁证面前,他仍然抵赖,还是否认他没有犯一点罪行。

②我们没有一个人不认为环境保护工作不重要。

例①句中对“罪行”连用两个否定词,表达为“承认罪行”,造成与“抵赖”反意,犯了“误用肯定”的错误。例②句中连用三个否定词,表达为“都认为环境保护工作不重要”,与原意相违,犯了“误用否定”的错误。

此外,在语言表达中,常有变化的句型。例如,“没有基金不是有风险的”(“没有S不是P”)表达的是A判断(所有基金都是有风险的);“没有迷信是科学的”(“没有S是P”)表达的是E判断(所有迷信都不是科学);“仿制品并非都不是精品”(“S并非都不是P”)表达的是I判断(有些仿制品是精品);“美容师不都是女性”(“S不都是P”)表达的是O判断(有些美容师不是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