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判 断
第一节
判断的概述
一、什么是判断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例如,“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阿Q不是巴金小说中的人物”、“5大于3”、“只有出示门票,才能进入国家大剧院”等。“思维对象”可以是客观事物,也可以是创造的形象、符号等。所谓“有所断定”是指对思维对象的性质、关系、状态等的肯定或否定。
判断是一种基本思维形式,它由概念构成,又是构成推理的组成部分。人凭借判断揭示出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不断扩大和加深人对世界的认识。
二、判断的特征
判断的基本特征:一是必有断定。没有断定的语句不构成判断,如:“你贵姓?”“请进来。”等都不是判断。二是必有真假。如果断定的情况与实际相符,则为真判断;如果断定的情况与实际不符,则为假判断。逻辑学不研究判断事实上的真假,而研究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但结合日常语言表达的需要,也要考虑判断本身的真假问题。这不仅对表达判断是必要的,而且对进行正确推理,也是必要的前提。
三、判断、命题与语句
判断也称为命题,但二者有所区别。命题是未被主观断定的陈述,而判断是已被主观断定的陈述。例如,某人说:“张三是凶手。”对某人来说,他作了主观断定,这是一个判断;而对法院来说,在查证核实之前,只是一个未被断定的命题。对一个陈述,是判断还是命题,只在于有没有主观上的断定。因而,在非严格意义上,判断和命题也可以同义使用。
判断的语言形式是语句。判断与语句之间的关系是:
1.判断要通过语句表达,但并不是所有语句都表达判断。句中有无断定是确定是否表达判断的依据。一般陈述句都表达判断;感叹句中有断定的表达,如:“这花真美!”没有断定的不表达判断,如:“呵,黄河!”祈使句中有断定的表达,如:“同志,请不要随地吐痰。”没有断定的不表达判断,如:“请把门关上。”一般疑问句不表达判断,如“什么是网络?”反问句则表达判断,如:“难道我说的不对吗?”(强调“我说的对”)
2.同一判断可以表达为不同的语句。例如,“事物都是运动的”可表达为“事物不是不运动的”、“不运动的事物是没有的”、“难道有不运动的事物吗”等不同的语句形式。
3.同一语句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例如,“新学生宿舍落成”,既可以理解为“新学生”,也可理解为“新宿舍”,在语言表达中属于“歧义判断”的错误。如果在条文法规中出现歧义判断,将会造成执行上的困难。如果在对话、谈判或论辩中发生,就会产生误解,导致谈判或论辩的失败。算卦先生却常用歧义判断糊弄人,如“父在母先亡”,可作出两种相反的解释。
造成歧义判断的原因很多:(1)因概念歧义造成。如“赵师傅一个班修好了两辆车”(“一个班”可以理解为“一个班的时间”,也可理解为“一个班的人”)。(2)因限制不明确造成。如“计划处的三个科干部参加了考试”(既可以理解为“三个科”,也可以理解为“三个……干部”)。(3)因缺少主语造成。如“我们把这些信转给了陶斯亮同志,因来信很多,不能一一复信,因此写了这篇文章”(谁“写了这篇文章”,由于缺失主语,可作两种理解,或是“我们”,或是“陶斯亮”)。
四、判断的种类
判断有多种分类方法。传统的分类方法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