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概 念
第一节
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本质属性是指在一事物的众多属性中对该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属性。如“人”的属性有许多,而“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却是对人起决定作用的本质属性。又如“商品”的本质属性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三角形”的本质属性是“三边封闭的平面图形”等。人通过对事物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得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形成了对一个个事物的科学概念。如果只是知道事物的名称,并不等于对事物有了科学概念。
二、概念的特征
概念是人思维中形成的东西,它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基本特征。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具有该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例如,“法律”作为概念,它的内涵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它的外延是“一切具有这一本质属性的对象”,即“所有的法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相互依存的,一定的内涵决定着一定的外延。因此,要把握一个科学概念,首先要对对象有本质上的了解,然后才能明确它的范围。
内涵与外延都是思维层面上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成果。人们暂时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不会反映到人的概念中来,因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不等同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范围。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和人的认识不断深化,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也会发生变化。概念是思维的最小单位,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们正是通过一个个科学的概念不断扩大和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形成了各门科学的概念体系。
三、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是语词(词或词组)。概念的内涵即语词的含义,概念的外延即语词所指的对象。如“人”、“人民”、“中国人民”等语词,分别表达着一个概念,各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与语词的关系:(1)概念要通过语词表达,但并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如助词、叹词等虚词不表达概念。(2)同一个概念可以表达为不同的语词。如“大夫”与“医生”,“番茄”与“西红柿”,“母亲”、“娘”与“妈妈”等。(3)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红”既可以表示颜色,也可以表示兴旺;“健康”既可以表示身体健康,也可以表示思想健康或语言健康等。
这些情况说明,概念和语词之间,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因此,在使用语词表达概念时,首先必须明确要表达什么意思,也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才能选择恰当的语词来表达。如果在语言表达中,不能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会出现下面几种错误。
1.概念错用。指在句中使用了一个被错误理解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而出现的表达错误。例如:
张董事长以法人资格参加与对方的谈判。
句中的“法人”是“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而不是指个人。如果是代表法人组织行使职权的负责人,应称“法定代表人”,也不能简称为“法人”。这里显然是把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搞错了。
2.概念不明。指在句中使用了不能清楚明确地表达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语词,造成模糊不确定的印象。例如:
由上海飞往北京的飞机,于今日凌晨二十分到达首都机场。
句中的“凌晨二十分”概念不明确。“凌晨”是指黎明前后一段时间,“凌晨二十分”无法确定准确钟点。概念内涵不明确,外延也就无法确定。
3.概念混淆。指把两个含义不同或相近的概念混同使用的错误。例如:
这种油,每斤售价125元,价值过高。
句中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不能用高低来表示。应当用“价格”,因“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可以用高低来表示。这里混淆了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4.概念歧义。指在句中使用了可作两种解释的词语造成的概念错误。例如:
本市有十五个出版社的门市部都已将门面粉刷一新。
句中的“十五个出版社的门市部”,既可以解释为“十五个出版社”,也可以解释为“十五个……门市部”。概念内涵两解,其外延也就不同。因语词的歧义也就造成了概念的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