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发展潮流
虽然世界范围内出现各种逆全球化甚至反全球化的声音,尤其在一些发达国家,部分利益受损群体的情绪化、缺乏理性的声音或诉求影响了选举和国家经济政策的走向,在一些领域或某些方面暂时出现了政策倒退,但这并不能左右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局。无论是从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技术进步进一步促成“无国界”交流,还是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世界生产模式的发展趋势以及全球需求扩张的动力等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前进趋势都难以阻挡,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发展潮流。
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决定性力量来自市场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根本制度基础在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国家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忽视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就是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难以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正因为此,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都先后开启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程,并且大多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其中尤以我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实践为典型代表。市场机制决定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是国际分工体系形成的制度基础,也是各国经济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根本推动力量。因此,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就是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过程,这也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二是技术进步将进一步推动经济活动“无国界”发展。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进一步降低了跨国沟通和信息搜寻等交易成本,“无国界”开展经济活动的便利性越来越突出。如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互联网贸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借助于大型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比如中国的阿里巴巴、美国的ebay 等,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得以参与到国际贸易中,中小企业可以“卖全球”,而世界各国的个体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方便地实现“买全球”。这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以往由大公司垄断国际贸易的格局,也使得“无国界”的经济活动更深入人心。另外,远程呈现(Telepresence)、远程遥控机器人(Telerobotics)等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降低“面对面”服务的成本。远程智能技术的发展将突破劳动力移动的限制,继而将推动服务外包的发展和深化,服务贸易的全球化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有研究认为(Richard Baldwin,2017),如果说之前的经济全球化可能只影响了不到30%的产业工人,未来的经济全球化将使其余的人(主要是服务业提供者)受到影响。从目前可以观察到的发展方向看,未来技术进步将进一步消除世界各国的空间距离感,“无国界”的经济活动将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三是新兴中产阶级的大量涌现将进一步推动全球化需求的发展。以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需求驱动力来自发达国家,并形成了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全球化生产—消费循环。而随着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崛起,在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将涌现出规模庞大的新中产消费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世界80%的中产阶级将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也指出,按照购买力平价的方法来估算,到2025年,12 个新兴发展中国家或将涌现出约10亿的中产消费者,比如印度的中产阶级将增加3.97亿,中国将增加1.87亿;到2025年,全球中产阶级人数将增加到49亿,中国、印度、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人数将分别达到10亿、5亿和7.5亿。[4]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将具有很强的消费增长潜力,更易于接受全球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将接替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成为全球需求的新主导力量。他们将成为全球需求扩张的主要力量,并将进一步推动全球化需求的发展,进而支撑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发展。
四是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生产模式使全球化生产的趋势不可逆转。近20年来,全球价值分工已经成为国际生产模式的核心。全球价值链分工具有三个显著特征:最终产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阶段的生产;两个或以上的国家参与生产过程并在不同阶段实现价值增值;至少有一个国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进而,以中间产品贸易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贸易对世界各经济体的重要性显著增加,占全球服务贸易的70%,货物贸易的2/3。根据《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17年》的有关估算(见表2-1),全球制造品贸易的增长超过一半来自中间品贸易,而在全球制造品贸易下降时,中间产品贸易的下降是主要因素。在价值链贸易模式下,全球经济体系更多的是在以全球生产者和消费者来划分,各国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依存度大增,一国产业结构必须与其他国家产业结构互联互通,在互利共赢中实现动态调整和升级,才能获得资源整合、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所带来的红利。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已经对国际生产、贸易和投资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市场依存度日益加深,全球制造正取代“美国制造”“德国制造”“中国制造”成为发展的大趋势,全球化生产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表2-1 1995—2015年全球制造品贸易中不同贸易类型的贡献(%)
资料来源:World Bank,IDE-JETRO,OECD etc.Global Value Chain Development Report 2017。
五是经济全球化有清楚的利益导向,推动全球化继续发展是国际主流意识。经济全球化不是零和博弈,有着非常清楚的利益导向。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目标都是要获得更好的经济增长。以往发展实践也证明了,全球化在总体上有助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是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人类文明的有效途径。虽然欧美等发达国家成为此次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但实际上他们在全球化中收益明显。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曾援引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美国自二战以来更深入地参与世界经济,使家庭实际收入增加了1万美元。更多相关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Gary Clyde Hufbauer 和Zhiyao (Lucy)Lu (2017)测算表明,2003—2016年,美国的双向贸易增长了49.5% (1.644万亿美元),在此期间,实际GDP 增长了25.5%。进一步考察,按照2016年美元计算,1950—2016年美国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扩张贸易使GDP 增加了约2.1万亿美元,人均产出增加了7014 美元,户均产出则增加了18131 美元,分别相当于2016年水平的11%、12%和12% (见表2-2)。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相关研究预计美国2025年从全球化中获得的收益将达到5400亿美元,也就是说,人均GDP 将增加1670 美元。[5]Fajgelbaum and Khandelwal (2016)通过对27 个欧洲国家和其他13个大国的研究表明,通过国际贸易,位于收入最底层10%分位数的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了63%,而位于收入最高层90% 分位数的那些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了28%。
表2-2 1950—2016年美国贸易扩张获得的收益(按2016年美元计价)
资料来源:转引自Gary Clyde Hufbauer and Zhiyao (Lucy)Lu,The Payoff to America from Globalization:A Fresh Look with a Focus on Costs to Workers,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Policy Brief。
从微观层面的数据看,跨国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坚力量,1990—2015年全球前100 家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和资产占比分别提高了约10 个和20 个百分点(见图2-7),2016年超过2/3 的销售额产生在海外,这也意味着海外市场为其创造了主要利润。而这100 家跨国公司中90%以上来自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贸易和投资全球化从海外获取了大量利润,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获得全球化收益的一个重要渠道。
虽然目前出现了各种反全球化的声音,但推动全球化继续发展仍然是国际主流意识。近年,在不同的多边合作机制和平台下,各国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前景予以深入的讨论,形成一些重要共识,比如全球化的基本原则和积极面应予以充分肯定和坚持,不能开倒车;全球化要照顾到边缘化和利益受损的人群。如在2016年G20 杭州峰会上,各国领导人承诺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强开放型世界经济;2017年G20 汉堡峰会上,领导人一致支持全球化,承诺市场开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根据有关资料[6],欧盟最新民意调查显示,欧洲人对一体化的看法日益积极,并且支持率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从美国目前相关政策的调整来看,美国并不真正反对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实质是通过回归到“双边主义”来提高美国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以此维护美国利益最大化。实际上,发达国家比其他国家都更加清楚任何国家都不会在去全球化中真正受益,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发达国家不会真正反对或退出全球化。
图2-7 全球前100 家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注:TNI 等于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占比、海外资产占比和海外雇员占比的平均值。
资料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