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协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完成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宋 立 郭春丽 郭丽岩 黄卫挺 李清彬
获奖时间:2013年
获奖名称:民政部部级理论研究课题一等奖
行业协会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在各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均扮演重要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业协会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体制内生成到体制外发展的历程,在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并在推动经济总量增加和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行业协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作用机理
行业协会是指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围绕某行业领域的纵向型社会中介组织,在经济发展框架内,属于中观层面的行为主体,这直接决定了行业协会的功能特征,即服务于政府和企业,沟通政府和企业。
(一)经济发展框架下的行业协会及其作用
为了建立起行业协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更为深入的联系,要将适用于宏观和发展战略分析的新古典生产函数转变为适合产业层面分析的新框架,即:

其中,制度和治理机制(A)分为两类:一是政府提供的制度以及相应的公共治理机制(Ap),二是私人部门,包括社会惯例、行业协会[1]提供的制度规则和治理机制(As)。将要素投入转变为人均量后,F 可分解为两个维度:一是技术和人力资本(hi)、资本(ki)之间的关系函数 其中i 代表不同行业,二是产业结构的函数f (ka,km,ks),a,m,s 分别代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从供给体系来看,行业协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分别通过α (Ap,As)、和f (ka,km,ks)实现。其中,第一项是治理职能,或称为制度建设职能,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二项是要素动员职能,通过有效动员高层次要素投入推动产业升级;第三项是要素配置职能,包括要素在企业间、产业间和区域间的优化配置,实现要素配置的帕累托改进。从需求角度来看,行业协会发展的第四项职能是扩大经济价值的循环半径,通过市场范围扩展,让供给和需求在更大的市场空间内和更高的市场竞争水平上实现均衡。

图1 行业协会在经济发展框架中的功能
具体来说,行业协会在以下几方面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1.行业协会通过提供行业规则和治理机制,为维护行业秩序奠定制度基础。一是行业协会代表企业要求政府建立适合行业发展的正式制度框架。行业协会可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通过游说、政治参与等方式对政府制度供给提出行业诉求(对应于Ap)。二是行业协会在行业内部提供俱乐部式的治理机制,包括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则制定、行业自律等(对应于As)。这种微观上的行业治理优化将减少经济发展中的各类交易成本,最终将在宏观上形成发展效应。
2.行业协会通过加快资本深化和动员高层次要素投入,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行业协会可以通过三个渠道影响公式内的要素投入和配置,促进产业发展和提升,提升行业自身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可为企业融资提供帮助,加快资本深化进程,进而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转变。二是通过发挥信息优势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投资效率,减少无效投资。三是通过提供同业(教育)培训、开办公学、推介行业先进技术等,提高人力资本和技术要素投入,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3.行业协会通过优化要素在不同组织和空间的配置,推动产业组织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区域布局的调整优化。一是通过参与集聚区的规划选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推动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二是通过优化要素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升级。行业协会可通过行业发展规划对过剩产能实现“挤”的功能,也可通过宣传和引导对企业进入新领域实现“拉”的功能。三是通过优化要素在不同区域的配置,推动产业区域布局调整,获得更为持久的梯度发展效应。
4.行业协会通过提高经济价值循环半径和竞争强度,推动供给和需求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竞争水平实现均衡。一是通过其自身优势推动经济价值循环半径的提高,发挥协助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作用,这直接将经济价值循环的半径从国内扩展到全球。二是通过引入全球技术装备,营销和管理技能,协助处理经贸纠纷等,在提高经济价值循环半径的同时提高行业竞争力。
(二)转型和发展过程中的行业协会作用机制变迁
国内很多行业协会是从政府部门演变而来,有必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行业协会演变过程中的职能重心转移,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变迁进行考察。
1.“市场-政府”关系维度下的不同行业协会功能定位。研究行业协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变迁,必须综合考虑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过程。图2 给出了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轨迹下的不同类型行业协会所在的位置。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维度来看,官办行业协会更加接近政府,民办行业协会更加贴近市场,中间是各种中间形态的行业协会。官办和民办行业协会的功能是各有侧重的。以行业治理为例,官办行业协会更多的是提供弥补政府失灵的“市场支持”服务,如产权保护、基础设施等;而民办行业协会更多的是提供弥补市场失灵的“市场补充”服务,如协调企业间的横向和纵向关系,克服市场失序和恶性竞争等。

图2 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轨迹下的不同类型行业协会
2.行业协会类型转变带来的影响机制变迁。在经济起步阶段,行业协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具体形式主要是行政手段,随着官办行业协会转型以及民办行业协会出现,行业协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具体形式从行政命令变成引导式,甚至是企业下单式,行业协会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渠道从提供公共治理转向俱乐部式的治理,从直接干预要素资源配置转向动员和引导要素配置,行业协调功能得到强化。
3.未来行业协会将进一步强化的功能。在进一步“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的改革进程中,我国将进一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强化行业自律,使其真正成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主体,并探索一业多会,引入竞争机制。由此可见,未来行业协会的定位将进一步向市场靠拢,由此将进一步导致行业协会功能重心向市场补充转移。具体来看,诸如配额分配、产能协调等横向协调功能,上下游企业的供给、价格、质量等纵向协调功能,减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功能,制定标准功能都将得到强化。
二、行业协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国际比较研究
由于资源禀赋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经济体制、发展战略不同,各国经济发展方式及工业化推进路径差异较大,行业协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程度不尽相同。
(一)国外行业协会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比较
根据体制传统和价值理念,可以将国外行业协会分成两种模式,一种是“水平式”行业协会,又称多元主义行业协会,常见俱乐部组织,特点是自愿联合、竞争性、非科层化组织与低覆盖率等,英国和美国较为典型;另一类是“垂直式”行业协会,又称法团主义行业协会,具有强制参与、垄断性、科层化组织与高覆盖率等特点,德国和日本较为典型(见表1)。
表1 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的类型及特征

续表1

资料来源:课题组总结。
1.英美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及管理功能。英、北美及澳洲国家行业协会对成员企业的影响主要在于经济方面。这些国家崇尚自由市场,认为只有自由竞争能够带来经济运行的高效率,倾向用市场自律和私人诉讼解决争端,而不是通过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进行协调。英、北美及澳洲国家的工业企业较少能够在全国性政策问题上达成一致,并对于国内外竞争者采取统一立场。大企业会员在与政府机构沟通方面可能拥有更为通畅的渠道,往往不经过行业协会而直接与政府机构联络沟通。结果造成在影响这些国家工业经济政策方面,某些行业龙头企业比行业协会更有发言权与影响力。英美行业协会服务于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对会员企业没有强制性约束力,会员企业自愿参与或退出。一定规模的行业协会都具有法律、商务、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功能,促进会员企业进行技术、市场、政策等方面的交流。有的协会还主动承担工业产品或工艺革新、标准认证、技工培训、行业统计和融资担保等业务,并为处理劳资关系提供对策建议。
2.欧洲大陆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及管理功能。受法团主义影响,德国等国家法定要求工业企业至少参加一个同业社团组织,同业社团组织在行业管理中具有权威性。欧洲大陆国家行业协会与自由市场国家相比,组织更加严密,功能更加强大,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更为密切。首先,从内部治理结构来看,欧陆行业协会不会像英美那样松散,内设机构有一整套杜绝职责交叉与扯皮现象的机制与规范,工作效率较高,甚至成为会员企业法人治理的表率。其次,欧陆国家尤其是德国各类行业协会驱动庞大的社会协作网络,是整个工业经济体系高效运行的根本保障。全国性行业协会基本在主要行政区均设有分支或专业协会,紧密联系同业企业,对企业内部治理和国内外市场拓展均有直接影响。如德国工业联合会下辖35个全国性成员协会,领导153个州代表处及州以下的344个专业协会,末端关联的是8 万多家工业企业。再次,欧陆国家更多行业管理具体事宜委托行业协会承担,行业协会拥有强大功能并非源自官办性质,而是源自其能够获得政府机构和会员企业的双重信任。
3.日本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及管理功能。日本工业领域的行业协会一般包含同业90%以上的企业,具有广泛代表性,能够反映大多数企业诉求。由于发展阶段和社会体制差异,日本行业协会与欧美相比,有一系列特征。首先,日本行业协会的首要功能是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扮演中介角色,协助政府统筹规划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其次,日本行业协会的情报搜集与分析能力在全球范围都是可圈可点的,企业选择加入行业协会的重要考量就是协会信息搜集能力和在政府部门拥有的人脉渠道。再次,大型工业和金融业财团在日本行业协会中发挥较大作用,大财团往往扮演协会领航者角色。日本拥有独特的制造业协作网络,制造业零部件协作企业会加入主制造商所在协会。大财团帮助协会为成员企业提供国内外形势相关情报,协助培训会员企业,按照自身管理规范指导中小企业精细化管理。最后,日本行业协会两极分化较严重。全日本大约有2 万多家行业协会,由同业中小企业联合而成的协会数量较多、竞争较为激烈、生存较为艰难,基本职能是发挥自律、资金互济、情报搜集等。而真正服务于本行业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全面提升的行业协会数量较少,能够向政府机构直接提供对策建议并直接参与政策制定的协会数量更少。
(二)国外行业协会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及经验教训
西方自由市场国家、社会市场国家、东亚赶超型国家的行业协会,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布局与组织结构、规范行业竞争秩序、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都能够发挥较大作用。
1.无论水平式还是垂直式行业协会均可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较大作用。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一般采取多种形式介入或参与政府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决策。首先,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经常通过政治参与或影响公共政策形成来争取土地、技术等资源。如美国商会要求各地方分会动员选民向国会议员施压支持延长对华最惠国待遇。其次,发达国家行业协会通过促进共性技术研发,帮助会员企业沿着价值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展,直接推动产业升级。如德国弗朗霍弗协会、工业联合会为中小私营企业提供面向商业化推广的应用技术委托研发服务,提高了基础性与共性技术共享范围,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再次,行业协会有意愿承接更多公共职能,通过辅助政府决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如英国行业协会直接参与环境协议谈判,为会员企业提供规制政策知识与环保技术培训。
2.垂直式行业协会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行业集中度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垂直式行业协会的覆盖率和组织程度较高,能够协调同业大、中、小微各类企业采取一致性集体行动,在促进同业企业兼并重组方面能够发挥更为直接的作用。如德国工业研究联合会(AIF)包括34个工业部门的96个研究机构,能够协调并明确各会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研发需求,据此协助政府分配公共性研究基金并定期评估应用效果。
3.垂直式行业协会在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作用较为明显。发达国家组织程度较高的垂直式行业协会擅于利用自身专业与组织优势,为分散的中小企业会员提供有关研发、生产、营销、物流、售后等方面的咨询服务,通过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德国为了加速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应用技术在中小企业之间传播,组建了工商联合会和地区性技术转让与创新中心等,直接壮大了中小企业协作网络。
4.各类行业协会采取不同方式规范行业竞争秩序、维护行业长远利益。发达国家行业协会较为强大的监督与自律功能体现在制定并贯彻质量标准上,负责对产品和服务进行严格质量认证与鉴定,全面规范所在行业市场秩序,从根本上杜绝恶性竞争与质量安全隐患对行业长远利益的损害。20 世纪80年代,美国实行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着力加强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立法咨询和保护监督过程中的作用。日本提出“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政府主动修改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竞争环境,大型行业协会承担起专业咨询服务职责,从根本上巩固了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果。在法国和德国协会的推动下,欧盟成立了知识产权和企业协会,负责推广知识产权领域各种培训与研究项目。
5.发达国家行业协会在提升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作用显著。在国际贸易领域,欧美行业协会在制订标准、参与立法、搜集证据、发起调查、提起诉讼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上,美国各类行业协会拥有将个别企业或行业投诉转化为政府间贸易磋商议题的能力,能够寻求在多边贸易体制下解决贸易争端。此外,美国行业协会有意愿和能力抢先制定各类市场准入标准,政府经常借助这些行业标准来设置隐性贸易壁垒或限制。美国约有9 万多个标准,其中一半以上由600 多家行业协会组织制定,这些行业协会能够提供一整套有偿的高水准标准咨询服务,从而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欧盟行业协会拥有通过游说影响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意愿与能力。如“温州打火机事件”就是欧盟打火机行业成功游说欧盟立法机构,在国际贸易规则中嵌入符合自身利益的技术壁垒所致。在面对海外贸易救济调查或司法诉讼时,欧盟各类行业协会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应诉,指导填写反倾销调查问卷,协调相关企业分摊应诉成本。
(三)国际比较研究的结论
发达国家行业协会在工业发展过程均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见表2)。在促进技术创新、助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无论哪种类型的行业协会都能够发挥作用,就作用机制而言,美国模式更多通过院外游说活动,德国模式更多通过行使行业管理权限,日本模式更多通过影响产业发展规划。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行业集中度方面,德国和日本模式下的行业协会功能更为强大,这与其规范的治理结构、紧密的政会关系密不可分。在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德国、日本垂直式行业协会的功能比水平式行业协会强大,主要体现在组织严密的中小企业社会协作网络、影响政府有关产业布局政策方面。在规范行业竞争秩序方面,水平式与垂直式行业协会的作用机制不同,但功能不分伯仲,美国主要是通过行业协会贯彻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德国模式主要是通过行业协会推进行业和欧盟统一市场标准化工作,在这方面日本协会的监督、自律功能发挥得也较为明显。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美国、欧盟行业协会在发起跨国贸易诉讼、协调解决国际贸易摩擦方面都发挥了较为强大功能。
表2 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的功能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资料来源:课题组总结。
三、我国行业协会的发展历程及主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业协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体制内生成到体制外发展的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
(一)我国行业协会的发展历程
1.初步发展阶段(1980~1992年)。1984年,在机械工业部和电子工业部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中,催生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一批行业协会。1985年发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为行业协会的组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86年国务院撤销了一批省市行政性公司,改建为地区性行业协会。1988年成立了一批全国性行业协会。
2.快速发展阶段(1993~2002年)。1993年机构改革中,一批行业经济管理部门改为全国性行业总会。1997年底经民政部登记的,由各部委主管的全国性行业协会超过208 家。2000年9个工业管理局改组为8个综合性部门协会,国家经贸委授权其代管259个二级行业协会。截至2003年,全国行业性团体达25109 家,其中政府组建的全国性行业协会362 家,工业行业协会206 家,企业自建的地方同业公会、行业商会2000 多家。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布局优化过程中发挥作用,并推进了国企改革与非公经济发展。
3.规范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政会分开原则,指明市场化与民间化的改革方向。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指出,新成立行业协会可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需挂靠业务主管单位,探索一业多会,加速行业协会去行政化。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行业协会在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维护产业安全中发挥了作用。
(二)行业协会的功能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行业协会对经济总量增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促进作用,行业协会在破除垄断、纠正负外部性、弥补信息不对称及提供公共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行业协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行业协会通过游说或政治参与等方式介入行政决策,争取有利于该产业发展的资源(包括信贷、土地、科技支持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行业协会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与高技能人才培育,帮助企业在技术、设计、研发、管理、信息、质量标准等方面提升能力。
2.行业协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伴随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行业协会主动承担为同业集群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法律和管理咨询的责任。东南沿海地区(如温台地区)企业自发组建的草根型行业协会,最擅长的是行业情报信息搜集,能够通过建设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上下游供应协作网络平稳运行。
3.行业协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标准化及知识产权保护。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等一批专门从事知识产权保护的专业性行业协会脱颖而出。产业领域行业协会较为重视共性技术、核心技术与配套技术研发及知识产权保护。确保同业自主创新成果及时产权化的同时,努力避免行业内侵权事件与恶性竞争,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品质与内涵。
4.行业协会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市场竞争秩序、优化了市场诚信环境。行业协会在参与市场监管方面有先天优势,与政府机构相比,他们更加了解同业企业较为复杂的经济活动,能够更为有效、及时地对企业经营全流程实施无缝监管。依托行业协会组织或引导的企业自我监管是市场监管的高级形式,有利于改善市场诚信环境和企业信用意识。
5.行业协会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权意识和能力较强的行业协会,能够代表行业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诉讼。行业协会能够运用自身信息和技术优势,及时拆除掣肘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绊脚石。温州打火机协会等企业自愿发起的、市场内生型行业协会比官办协会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
四、我国行业协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和行业协会特征描述
1.数据来源。12个省民政部门调查问卷,涉及各地行业协会数量和构成情况;450 份行业协会问卷(全国性协会18 份,地方性协会432 份),涉及行业协会经费、内部建设、功能发挥、政会关系等问题;879 份行业协会企业会员问卷,涉及对所在行业协会各项功能的评价;以及行业协会调查数据,包括388个样本,数据更新至2012年。
2.行业协会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①主管单位发起的行业协会占比很大。“由业务主管单位发起成立”和“由企业自行发起”分别占47%和46%。②协会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会费和提供服务收入合计占到了行业协会资金来源的85%。③大企业主导型行业协会占比较高。约有50%的协会最大4 家会员企业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纯粹由中小微企业组成的互助型行业协会较少。④绝大多数协会的领导人由民主选举产生。87.1%的协会领导人是会员民主选举产生的,对行业协会的制度与能力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⑤协会主要从事传统服务。“定期向政府反映会员企业呼声”、“为会员企业培训”、“搜集、发布相关产品或服务供求信息”等传统服务项目,分别占71.6%、60.7%和46.0%。⑥行业自律主要依靠管理制度。“行规行约”和“行业自律制度”分别占77.78%和75.56%。⑦协会通过正规协商渠道影响政府决策。“以协会名义正式向政府提交政策建议”、“协会会长或秘书长直接找政府有关部门协商”占比较高。⑧部分协会积极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三分之二的协会“得到有关部门采纳并对行业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只有8.1%的协会未有过建言献策行为。
(二)行业协会影响经济总量的实证研究
1.协会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各省行业协会数量总体呈现逐步增加态势,这与我国经济飞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和专业化分工深化有密切关系。以广东和四川为样本,四川协会数量与GDP 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9841)。广东协会数量与地区GDP 关系并不明显,相关系数为-0.087。可见,行业协会数量是否与GDP 存在正相关关系,与经济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见图3)。

图3 样本省份行业协会数量变化(1998~2012)
回归结果显示(见表3):①四川协会数量对GDP 具有正向促进关系,协会数量每增加8个,GDP 约增长1亿元。②广东回归系数为负,但统计不显著,协会数量与GDP 不存在明显关系。③使用两地区混合样本数据的回归结果显示,协会数量对GDP 是负向拖累作用,且统计检验是显著的,协会数量每增加5个左右,GDP 就会被拉低1亿元。④加入协会数量的平方项再使用混合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协会数量的平方项系数为正,而协会数量的系数为负,且都通过了1%显著水平的统计检验,表明协会数量与GDP 呈现倒U 型关系。
表3 协会数量与地区GDP 回归结果

Standard errors in parentheses,*** p <0.01,** p <0.05,* p <0.1
结论1:协会数量与GDP 呈现倒U 型关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行业协会数量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组织相对饱和、成熟度相对稳定时,协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再表现为数量增加,而更侧重于行业协会内外部治理制度的健全、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等。
2.协会活动与企业产值。从微观层面来看,协会与经济总量的关系表现为行业协会活动情况与会员企业产值的关系。我们用协会经费来代表协会活动,以会员企业产值为结果变量,以自然对数处理,消除两变量数量差距,进行普通回归和分位数回归。
普通回归结果显示(见表4、表5),协会经费每增长1%,会员企业产值就增多0.8%。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四分位的前三个分位的回归结果差异不大,自变量Log (协会经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协会经费增长1%,企业产值增长0.8%~1%。但最高分位数的回归结果则变为负值,且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这意味着对企业产值大到一定程度的企业来讲,协会经费增多,反倒对企业产值起到负向作用,协会经费增长1%,企业产值降低0.8%。进一步将Log (协会经费)的平方项加入回归,平方项的结果在普通回归和分位数回归中均不显著,这表明倒U 型特征的微弱性,与我国所处转型阶段有关。
表4 企业年产值和协会会费回归结果(1)

Standard errors in parentheses,*** p <0.01,** p <0.05,* p <0.1
表5 企业年产值和协会会费回归结果(2)

Standard errors in parentheses,*** p <0.01,** p <0.05,* p <0.1
结论2:协会经费与会员企业产值呈现倒“U”型特征,表明随着协会经费增多,会员企业年产值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规律。在协会发展初期,协会经费增长1%,企业产值增长0.8%~1%;由于我国协会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企业缴纳的会费,随着缴纳会费的增多,会员企业的正常运营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行业协会需不断完善功能,为会员企业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使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产值。
(三)行业协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1.推动建立标准体系和产业联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一是制定国际和国家标准。仅有2.4%的协会参与制定过国际标准,25.6%参与制定过国家标准(可能两项标准都参与过),超过60%的企业未参与制定过任何标准。从党政相关机构脱钩而来的协会在参与制定标准上作用相对较大。二是开展标准检测或产品认证。26.5%的协会帮助会员企业参与国家或地区行业检测与认证,但有接近55%的协会没有检测认证职能,也未向会员提供相关服务。目前行业协会在标准检测或产品认证方面发挥作用不够。三是开展从业资质、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有超过50%的协会从未参与从业资质、技能等级认定,20%左右的协会是自行组织从业资质、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另有20%左右的协会是政府授权的认定机构。四是形成联盟或协作关系,促进技术创新。近40%的协会并未组织结成协作平台或联盟,近20%的企业形成了投融资和担保平台,结成研发技术联盟的协会不足8%(见表6)。整体上看,我国行业协会在制定标准上的主导性不强,在搭建企业平台、构建协作关系上仍有欠缺,这影响到企业运营和结构调整升级。
表6 不同类型的行业协会组织企业联盟和协作关系情况(%)

注:此为多选项,最多选择3 项。
2.协助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协助企业兼并重组,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实现产业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协会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信息服务和政策协调两项,分别占到78%和59.8%,只有14%的协会向会员企业推荐中介机构(见表7)。从党政相关机构脱钩而来的协会相对更倾向于向会员企业推荐中介机构,由企业自行发起的协会在为会员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融资担保服务上作用更为突出。
表7 不同类型的行业协会协助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情况(%)

注:此为多选项,最多选择3 项。
3.制定标准和规则,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在制定标准方面,我国协会仍难起到主导性作用。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方面,多数行业协会采取措施来维护市场秩序,只有16.4%的协会没有专门措施维护市场秩序。主要方式为“出台自律规章规范会员企业市场行为”,占到73.1%;其次为“采取措施抵制同业低价恶性竞争”,占到42.2%。帮助会员企业应对外资恶意并购的协会占到12.7%,而针对行业突发信用危机制定预案的协会仅为10%。我国行业协会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方面主要采取规章制度方式,针对市场中出现的无秩序现象,既缺少预案,也缺少专门的应对措施。
4.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一是组织开拓国内市场。协会组织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使用最多的三项措施是为会员企业维权(69.6%)、组团到全国各地参会(55.8%)、协作会员企业处理纠纷(50.9%)(见表8)。从党政相关机构脱钩而来的协会在组团到全国各地参会、建立市场供求信息平台和搭建统一流通或营销平台等方面热情更高,但在协助会员企业维权或处理纠纷方面相对较弱。二是帮助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协会主要“为会员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信息服务”,占65%。紧接的两项为带企业参加展会和博览会、在本土主办博览会,分别占25%和19%。在跨国纠纷问题上,协会表现欠佳。从党政相关机构脱钩而来的协会“在本土主办本行业的国际博览会”发挥作用更为突出,而由企业自行发起的协会在处理纠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表8 不同类型行业协会服务会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情况

续表8

注:此为多选项,最多选择3 项。
综上,我国行业协会通过推动建立标准体系和技术创新联盟,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制定行业标准和市场竞争规则,通过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等,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组织结构优化、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作用。
(四)行业协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协会功能实现角度
1.分析方法。我们通过问卷设计对行业协会功能加以定量刻画。确定了7个绩效维度(见表9),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标准化,采用算术平均数来计算各绩效维度的分值,通过因子分值系数矩阵对指标进行加成,形成四个分项指标和一个综合指标,最高分为10 分,最低分为0 分,数值越大表明行业协会在该功能方面发挥的作用越大。
表9 不同绩效维度的题项构成

续表9

2.分地区和产业的行业协会功能绩效比较。为了考察行业协会在不同地区和产业领域的功能发挥情况,分别计算了东、中、西地区和三次产业的绩效得分(见图4),并得出结论3 -5。

图4 不同区域、不同产业行业协会功能发挥评价比较
结论3:东部地区的五项行业功能绩效指数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明显。行业协会发挥作用大小排序为:行业治理和改善政企关系、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服务企业走出去。东、中、西部地区改善行业治理的功能绩效指数分别为8.7、8.5 和8.6,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绩效指数分别为8.2、7.8 和7.8,促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功能绩效指数分别为8.1、7.3 和7.4,维护政企关系的功能绩效指数分别为8.5、8.9 和8.6,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功能绩效指数分别为7.5、6.8 和6.9,综合指数分别为8.2、7.9 和7.9。
结论4:行业协会功能发挥排序依次为第二、第三、第一产业。三者均在行业治理和改善政企关系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其他领域作用发挥较小。在服务企业走出去方面,第三产业行业协会受到的评价最低。第一、二、三产业行业治理的功能绩效指数分别为7.7、9.3 和8.7,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绩效指数分别为7.5、8.58 和7.7,促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能绩效指数分别为6.8、8.1 和7.9,维护政企关系的功能绩效指数分别为8.2、9.1 和8.7,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功能绩效指数分别为6.5、7.9 和6.5,综合指数分别为7.3、8.6 和7.9。
结论5:行业协会功能发挥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阶段直接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行业协会功能发挥越好。
3.职能发挥指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职能发挥指标与不同地市的人均GDP 数据结合起来研究,共确定64个地级市712 份有效样本,通过计量分析得出结论6。
结论6:除行业治理绩效指标与人均GDP 之间的关系较为平稳外,其他四项职能绩效指标与人均GDP 水平存在相关关系(见图5),产业结构升级绩效指标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绩效指标都存在加速上升的过程,加速期对应的人均GDP 水平分别为3 万~5 万元(按当前汇率计算分别为4700 美元~8300 美元,下同)和4 万~8 万(6300 美元~13000 美元),从服务企业走出去职能与人均GDP 之间的关系来看,在人均GDP 达到4 万至8 万元(6300 美元到16000 美元)时相对平缓,此前是加速期,之后再次进入强化期。2012年我国人均GDP约为3.8 万元(6000 美元),根据上述五项绩效指标与人均GDP 之间的关系,行业协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企业走出去职能仍处于强化阶段。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行业协会应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行业协会在服务企业走出去方面仍然大有可为。维护政企关系绩效指标与人均GDP 之间的关系则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倒U 型关系,特别是当人均GDP 接近10 万元(16000 美元)之后,该项职能的重要性将有所降低,这可能与更高发展阶段市场作用增强和政府职能转变有关。

图5 人均GDP 与行业协会功能绩效指标的关系
五、行业协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行业协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行业协会在提高经济总量方面的作用有减弱趋势,在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方面的功能发挥略显迟滞,在改善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方面的作用亟待加强。
1.参与发展战略制定、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功能尚待加强。通过问卷调研发现,行业协会在协调产业技术联盟、投融资担保、联合研发平台、零部件协作网络建设方面“力不从心”,意愿和能力都较弱。不同类型行业协会的内部协调与服务功能差距也较大,多数正常运转的协会都能够给企业提供的信息情报服务,但是其他方面的服务项目较为缺乏,而且及时性不够、技术含量较低。我国很多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是由政府“拉郎配”形成的,行业协会推动产业兼并重组方面的功效微乎其微。
2.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通力配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亟待完善。行业协会普遍能够提供较基础、较低端的信息类服务,而那些拥有市场前景的、高端知识与技术服务因协会能力不足而无法提供。很多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衍生服务仍处于空白状态,知识产权保护仍呈现碎片化、分散化局面。
3.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方面的功能尚待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会员企业一般不超过同业企业总数的四成,整体覆盖面过窄是导致行业协会掌握企业信息不够充分,难以在开拓国内外市场中发挥协调功能的主要原因。与国外相比,我国行业协会的初创和运行对大企业都有较大依赖性。
4.维护行业竞争秩序方面的觉悟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调研发现,某些主管部门仅把行业协会作为命令上传下达的“传话筒”,没有正视行业协会作为社会主体能够发挥自律与自我监管功能。行业协会没有得到充分的法律或行政授权,协会和会员企业对协会承担监管职责的“合法性”缺乏共识。多数行业协会缺乏有效管理团队,尤其是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家。
5.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服务企业“走出去”方面有较大的作用提升空间。总体来看,我国行业协会在协助企业跨国处理贸易纠纷问题上,反应迟钝、表现欠佳,实际上放任了国际贸易纠纷与摩擦对个别中小产业集群的市场打击。在服务企业“走出去”方面毫无建树,导致同一领域几家企业在海外“打架”,影响企业声誉乃至对中国企业的整体评价。
(二)制约行业协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原因分析
过去30 多年,我国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侧重于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改革和调整,对行业协会的体制改革则重视不够,陷入了“行业协会管理能力不足—政府部门无法放权—行业协会管理水平难以提升—在经济发展中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循环圈。
1.各类行业协会都还不能积极有效地发挥作用。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形成的官办型、大企业主导型和中小企业互助型三类行业协会,目前都还不能积极有效地发挥行业管理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是从政府机构演化而来或由主管部门发起成立的官办型行业协会。一般都依托于某一政府职能部门,保留着浓厚的官方或半官方性质,这类行业协会联系政府的功能强,但服务企业的功能弱。二是中小企业互助合作型行业协会。这类行业协会确实是独立的社会中介组织,但由于历史原因,对整个行业和会员企业发展状况缺乏总体把握。三是大企业主导型行业协会。这类行业协会受传统意识影响,协会领导者往往从企业本位利益出发,缺乏整体观念,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或对应对重大问题决策时很难达成共识并采取集体行动。
2.存在制约行业协会发展及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问题。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会分开不彻底,主管部门直接干预行业协会,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迟滞;二是行业协会存在行政化、垄断化倾向,大多实行“一业一会”,缺乏更为灵活的竞争机制;三是行业协会在组织上、经费上缺乏自主性,部分行业协会面临经费困难的压力,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偿服务与创收上,有违办会宗旨;四是行业协会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影响其执行力和社会公信力;五是行业协会覆盖范围狭窄,代表性不够,体制内行业协会与体制外行业协会无法接轨与融合;六是行业协会专职人才尤其是年富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匮乏;七是行业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管理组织体系建设,一方面,协会管理职能不是直接来自法律规定,而是取决于政府的主动退出与让渡;另一方面,地方垄断性行业协会独立于全国性协会而存在,造成行业全局信息搜集与协调链条断裂,影响协会在行业管理与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3.缺乏引导行业协会积极有效发挥作用的评价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对于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与效果,没有统一评价标准与功能绩效监督、考核、问责制度,政府资助支持未能与功能绩效挂钩。由此造成行业协会缺乏参与行业管理的动力与压力,并为部分协会利用所掌握资源及与政府的密切关系为自身谋取额外利益留下了空间。
六、促进行业协会在经济发展中积极有效发挥作用的建议
围绕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战略需要,加快消除制约行业协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建立行业协会功能绩效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并建立健全政会合作的长效机制。
(一)加快消除制约行业协会发展及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
1.分类推进体制内行业协会改革。社会团体类行业协会纳入社会团体登记管理范围,在职能、机构、人员、资产和财务等方面与政府机关彻底脱钩,不得承担行政职能;办事机构不得与政府机关处室、事业单位合署办公;在职公务员不得在行业协会兼任领导职务;现有国有资产要明确归属。管理类行业协会要明确法律授权或委托关系,明确政府与行业协会的职能分工,强化公益服务属性。专业经济类行业协会中以行业自律、代表、服务、协调职能为主的协会应向社会团体转变,与政府脱钩,做到机构分设、人员分离、职能分开、财产分割;以经营服务为主的协会应转为经济实体或社会中介,并同步实施转企改制;职能弱化或消失的协会应及时撤销,收回编制;由政府机构改革中撤销的国家局演变而来的协会,不应承担制定和组织实施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执法监督、行政许可等行政职能,按只出不进原则管理人员编制。
2.加快推进政会分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将适宜行业协会行使的行业标准制定、同业竞争规范、行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及反倾销应诉、行业统计、质量认证、行业资格审查及职称评审、市场准入资格认定、许可证发放等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建立行业协会依法、有序承接政府转移或委托职能的工作机制,避免政府对行业协会的不当干预。加快推进挂靠行政管理部门和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行业协会从人员、场所、经费等方面彻底脱钩( “三脱钩”),实行“五自四无”(即自愿发起、自选会长、自主会务、自筹经费、自聘人员,无行政级别、无行政事业编制、无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无现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兼职)。
3.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去垄断化。探索“一业多会”,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增强自主性和活力。改进行业协会登记管理办法,将业务主管单位改变为业务指导单位,减少对行业协会成立、变更和注销的前置性审批以及对人财物的直接管理。改革行业协会由登记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管理的“双重管理”体制,设立行业协会发展委(局)等机构,将行业协会划归到统一的主管单位管理;主管单位只对行业协会进行合法性审查和依法进行监管,不干涉具体业务。条件成熟时取消行业协会的双重管理体制。
4.完善扶持行业协会发展的制度与政策体系。各级政府应将行业协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行业组织体系,并完善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的制度。多渠道开辟行业协会的资金来源,鼓励企业等经济组织对行业协会的公益性捐助。设立行业协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协会用于技术开发、培训、市场推广(会展)、信息咨询、经济技术合作、贸易诉讼等公共服务领域。行业协会用于自身发展且经核准收取的会费收入、社会捐赠、政府资助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服务性收入,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5.加强行业协会职业队伍建设。改变党政部门退休领导干部在行业协会担任领导职务的惯例,认真执行换届选举制度,推举行业内有代表性、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担任协会负责人。健全行业协会劳动人事制度,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解决协会工作人员社会统筹保险、医疗保险、职称评定等问题。引导协会队伍向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注重老中青相结合,吸收行业专家、业务骨干到协会工作。
6.加强监督以提高行业协会公信力。建立自律与他律、问责与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社会监督体系。强化以章程为核心的协会内部管理制度,健全会员大会、理事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防止内部人控制。加强对协会的财务审计监督,要求定期以报告形式向社会公开财务、管理等方面信息。完善公平竞争、失信惩戒和自律保障机制,推动行业协会规范、公开、高效、廉洁办事。支持和指导协会制订并组织实施行业职业道德准则,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7.扩大行业协会的覆盖面和代表性。主动顺应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趋势,吸收不同所有制企业入会,加快实现行业协会由主要代表国有企业向代表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转变,引导现有行业协会朝着跨系统、跨所有制、跨区域的多元方向发展。将国资委管理的十大行业总会及其261 家全国性二级协会移交工业和信息化部,为其代表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社会合法性。推动体制内行业组织转型及与体制外行业组织融和,加强各类行业组织之间横、纵向联系。探索行业协会与商会对接的有效形式,将代表中小企业的行业商会纳入行业协会体系。
8.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新型行业协会。结合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加快培育一批能够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并积极参与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的新型行业协会。结合行业技术经济特点,加快培养一批制度完善、运作规范的企业互助型行业协会,引导其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及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9.完善行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加快行业协会统一立法,提高立法层次。制定《行业协会法》,明确其在行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基本职能、管理权限、运作方式、会员权利与义务等内容。完善行业协会法规,设定行业协会成立门槛、组织规范、法律责任等,形成保障行业协会健康有序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上明确行业管理权限及行业管理权限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划分,明确全国性行业协会与地方性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
10.建立行业协会绩效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完善评价标准与评价制度,由政府部门和会员企业对行业协会年度工作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政府支持的依据。加强对尚未成功转型的体制内行业协会的绩效考核与问责,建立行业协会退出机制。加强引导体制外行业协会发展,畅通参与行业治理的渠道,健全激励机制。
(二)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着力点
1.引导行业协会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有效发挥作用。围绕产业发展中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课题研究,为制定实施行业规划、产业政策、行业标准等提供有力支撑。运用行业协会平台整合行业资源,协调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工艺设备,提高行业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水平。积极为企业提供经济信息、技术创新和管理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营管理。
2.引导行业协会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方面有效发挥作用。加强信息服务和交流平台建设,引导行业内企业兼并重组,形成行业内大、中、小企业之间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配套协作关系,提升产业组织效率。
3.引导行业协会在优化产业布局和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中有效发挥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协同作用,打破行政区划瓶颈,制定区域行业发展规划,探索区域资源整合。引导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与合作,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指导和引导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
4.引导和敦促行业协会在维护行业秩序中有效发挥作用。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管理制度,组织制定“行规行约”并监督实施,防止同业恶性竞争,维护市场秩序。严格防范借行业协会、商会之名,行使垄断市场、扰乱市场秩序等不法行为。
5.引导行业协会在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有效发挥作用。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行业损害预警机制,在维护产业安全中发挥协调、组织、服务作用。加强行业管理、自律和对外协调,规范会员企业的贸易和投资行为。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针对性服务等方式,协调本行业走出去企业在海外实现产品差异化、市场错位化发展,减少同业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摩擦,维护我国企业国际形象。
(三)加快建立政会合作的长效机制,为行业协会联系政府、服务企业、促进行业自律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行业协会参与政策制定的征询机制,政府在出台行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技术法规前,认真听取和征求行业协会意见和建议。加快建立政府与协会之间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建立常规化的信息交流制度,针对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及时组织召开协会座谈会,沟通情况和动向,研究提出政策措施。加强和改善协会信息报送机制。支持和帮助协会完善统计分析、研究、协调等基础性工作体系,不断提高行业协会综合工作能力与水平。
[1]承担政府职能的行业协会是一个例外,它所对应的治理类型也包括公共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