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下一步工作
2018 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 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关键之年。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努力推动2018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继续落实1 亿外来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人口在城市举家落户,鼓励对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及技术工人实行零门槛落户。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要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大城市对参加城镇社保年限的要求不得超过5 年,其中Ⅱ型大城市不得实行积分落户,有条件城市要进一步降低社保年限要求;Ⅰ型大城市要大幅提高社保和居住年限在积分落户中的权重,不得限制年度落户数量。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区分城区、新区和所辖市县,制定差别化落户条件,搭建区域间转积分和转户籍通道。探索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2018年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

图1-9 持续推动农业人口市民化主要举措
2.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居住证制度覆盖城镇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显著提高居住证发放量。以居住证为载体向未落户人口提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及办事便利,鼓励有条件城市提高居住证含金量,鼓励城市群及都市圈内居住证互认。落实“两为主、两纳入”要求,实现公办学校全部向随迁子女开放,放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限制。整合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将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鼓励有条件城市对自愿退出宅基地并进城居住的新市民提供“房票”等住房保障,鼓励常住人口在库存较多的部分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购房租房。
3.深化“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深化“人钱挂钩、钱随人走”,在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时更多考虑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逐年增加对落户较多地区的中央财政资金奖励规模。深化“人地挂钩、以人定地”,在制定各地区土地利用计划和安排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时,进一步增加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指标的权重。
4.不断提升新市民融入城市能力。推进中国公共招聘网与各地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联网,更好为农民工等新市民提供求职招聘服务。实施全民技能培训年行动,落实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5年行动计划,制定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实施“求学圆梦行动”,重点依托职业院校广泛支持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
(二)提高城市群建设质量
1.全面实施城市群规划。加快实施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哈长、北部湾、关中平原、呼包鄂榆、兰州—西宁等城市群规划,指导省级行政区内城市群规划编制实施。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共建环境共治等为突破口,加快建立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网络化发展。
2.稳步开展都市圈建设。在城市群内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及周边中小城市,提高中心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引导创新资源等生产要素高效配置,有效疏解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和产业。加快布局建设市域(郊)铁路,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推动基础设施联通和公共服务共享,打造同城效应明显、一体化程度高的都市圈。
3.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稳妥有序增设一批中小城市,继续开展撤县设市、撤地设市,推动城市群及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县和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优先设市。优化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制定《市辖区设置标准》《市辖区设置审核办法》,稳步推进撤县(市)设区,增强设区市辐射带动作用。
4.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落实《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强化监督检查评估和规范纠偏,利用特色小镇建设基金支持一批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对已公布的两批403 个全国特色小城镇和96 个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开展定期测评和优胜劣汰。省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调整优化特色小镇实施方案、创建数量和配套政策。

图1-10 提高城市群建设质量
(三)提高新型城市发展质量
1.提升城市经济质量。发挥城市产业载体和创新高地作用,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城市产业体系。构建城市间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产业布局,探索建立投资和财税等利益分享机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发挥在产业选择和人才吸引上的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地集中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以及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作为城市空间布局基本框架。促进城市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实现住宅、办公、商业、休闲等功能区相互交织,2018年改造各类棚户区580万套,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景观塑造,深入创建森林城市,鼓励有条件地区打造特色山城水城。
3.建设绿色人文城市。推进城市绿色化发展,开展城市水生态修复治理,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稳步建设海绵城市,整治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启动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3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推进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出台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立法。厚植城市人文底蕴,提炼文化经典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合理应用于城市建设运营及公共空间。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排水防涝能力建设,建设一批综合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深入创建公交都市。
4.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升城市开放度和包容性,吸纳多元化人群参与城市治理,强化市民主人翁意识。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为抓手,引导各地区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推进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城市空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力争所有市县整合形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

图1-11 提高新型城市发展质量的四大举措
(四)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1.做好城乡融合发展顶层设计。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制定出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措施,推动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居民收入均衡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解决好农村厕所问题。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方案。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清除要素下乡各种障碍。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深化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激活乡村沉睡资产。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建设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发挥科研人才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村金融体系,鼓励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推广市民农庄等模式。引导乡村“开门借力”,善用城市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及庞大消费需求。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
4.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休闲旅游养老、“互联网+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预留一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推动村庄整治和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入股或联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壮大集体经济。启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鼓励支持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图1-12 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四大举措
(五)深化城镇化领域制度改革
1.深化城乡土地制度改革。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补充耕地指标在国家统筹下跨省调剂机制。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内和跨省域的适用范围。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探索开展闲置土地处置试点。总结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成果,修订《土地管理法》。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租赁住房。允许地方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村集体对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的补偿。
2.健全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引导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量力而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确保风险可控。强化财政资金引导,鼓励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设立城镇化领域政府引导基金。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实体化转型,组建信用评级高的国有投融资集团。推动地方国企提高收益上缴比例,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规范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和保险资金投入机制,审慎合规经营,加强风险评估,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城镇化项目规划和运营机构的合作。推动设立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深化重大市政工程领域PPP创新工作。
3.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市辖经济功能区和行政区合署办公。推动省级人民政府制定设镇设街道标准,顺应人口流动趋势精简乡镇街道。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特大镇扩权赋能。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推动行政审批集成化服务和综合行政执法。
4.放大试点地区改革平台作用。全面总结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成果,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有序推开。推动第二批、第三批试点地区加快改革步伐,发挥好引领作用。试点地区要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作为重要任务,积极探索创新。

图1-13 深化城镇化领域制度改革的四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