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聚焦高质量发展,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提高质量这个关键,把注意力和工作重点进一步集中到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加快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加快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实效
1.确保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全面落地。持续强化对各地户改的监督检查,确保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渠道畅通、更加便利,落户居民同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居住证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确保各地区居住证申领门槛不高于国家标准、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家标准。积极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加快跨部门、跨地区人口信息整合和共享,在此基础上建设覆盖全国、安全可靠的国家人口综合信息库和信息交换平台。
2.压实省级政府责任。进一步强化省级政府在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工作中的主体责任。推动省级及以下政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细化,切实加大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市县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细化落实“人地”挂钩政策,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合理用地需求。
3.加强统计监测和跟踪评估。完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统计办法,将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情况作为确定城镇户籍人口的重要依据,准确反映落户进程。加强政策跟踪评估,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大宣传解读力度,下移宣传重心,提高精准度,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在真实了解落户政策、充分享有落户自由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落户预期。
(二)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着力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
1.全面实施城市群规划。围绕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城市群内中小城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网络化发展,加快行政区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型。
2.强化都市圈建设。将都市圈作为城市群建设的突破口,强化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的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密切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功能联系,打造同城效应明显的通勤圈、都市圈。
3.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加快把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有序改市,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增加中小城市数量,对新设市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市辖区结构和规模调整。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达镇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规范推进特色小镇沿着正确轨道健康有序发展。
(三)以防治“城市病”为重点,着力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快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实施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力争到2020年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500万套。有针对性地提高城市供排水、供热、燃气普及率和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城乡居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推动公共服务从按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转变。提高城市绿色、智慧、人文发展水平。
2.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态势预测、事件预警,提高协同指挥与智能决策能力,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四)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牵引,着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1.加快编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短板和瓶颈因素,着力发挥好新型城镇化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抓紧组织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科学确定乡村振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推动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尽快取得实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强化金融对“三农”服务支持作用,深入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深化落实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
(五)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瓶颈因素为着力点,着力完善新型城镇化制度体系
1.加快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平衡好城镇化项目融资规模与地方债务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使用效率和水平。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发挥好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推进政银企社结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快推进PPP领域统一立法,鼓励规范有序采用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和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运营。
2.进一步健全城镇住房制度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实现住有所居。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扩大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完善政府保障性住房准入退出机制。健全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城镇住房基础性制度。
3.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取得新突破。尽快总结第一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次第推进、压茬拓展,强力推动第二、三批综合试点地区试点工作取得更大突破,确保顺利完成各项试点任务。完善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协同推进机制,持续做好试点跟踪评估、督导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