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我的价值取向:价值观的更完善形成
很小的时候,自身价值观不够明显。自身的价值取向更多来自于生物本能,有好感的便喜欢,没好感的便讨厌。这是我最初的价值观雏形。
六年级的时候开始上心于学习,对于学习能力的认同一直持续到高中。高二的时候开始关注名誉,对于成绩的追求超过了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学校里的家庭决定论占据身心,以致使得自己不自信。
到了大学,个体生物吸引力加入价值观体系,以致自己更加注重外表,甚至一度自险其中。
由自然科学转为社会科学,学习理念的不同一直让自己难以接受。自然科学的结论都来自于实验论证,有确切的对错标准;而社会科学更多来自于归纳总结,对错无法验证。于是自己在多数社会科学的例外中无法自拔。
针对社会大众文化,个人从一开始的不了解,到不坚定,然后看破本质,接着排斥大众理念,走向了小众取向。而小众文化的高深度正好迎合了自身需求,故一度认为小众文化才是自己的追求。
但小众文化的过于内敛,使得这种文化充实的自己无法获得大家认同。自己对于小众文化的大量摄入发现:小众文化并不等于精英文化,精英文化只是小众文化的一部分,非精英文化的小众文化拥有着比大众文化更深的毒害效果。更深层次的发现:大众文化虽然表现出来的是愚昧与鼓动,但它的导向趋势是好的,总体上是比较综合的,没有个别小众文化的局限单一。
于是,我的价值观又一次开始了整合:大众文化虽然满足不了自己的追求需要,但还是可以接受理解的,不再排斥;需要从小众文化中识别出精英文化,抵制片面局限的低水平小众文化。
在这样的价值观体系里再对过去价值观进行矫正。
有好感的可以喜欢,但需要知道,有些感到好感的事物并不有利于身心健康,需要适当克制;没好感的没必要去讨厌,有些没好感的事物对于自己还是有用的,需要耐心接受。
学习能力始终是自己的最大追求,名利导向可以革除;相信能力素质是社会唯一竞争力,家庭背景不可靠;个体生物吸引力仅局限于恋爱交往,人际关系更维持于人格魅力。社会科学虽无法深究对错,但比较实用;更何况大学阶段的学习并没有如此高的要求,更多的还是背记,自己的见解可以放在论文里面或与师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