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reface
在参加景观设计评标或项目评审时,时常遇到景观植物的误用(拉丁学名与图片不一致)、滥用(使用过多、过密——既影响设计效果,又导致浪费,还会诱发日后的病虫害)、盲用(不考虑现场的条件或未能体现该植物的特色,易造成安全隐患)和乱用(未考虑当地的气候类型)。为便于读者识别常见的景观植物并正确应用,笔者编写了本书。
本书第1章介绍了景观植物的十大造景功能;并结合以往的设计、施工与养护经验,以图文形式解析了景观植物的11种基本配置方式,景观类型,景观植物配置的原则、程序与技巧等内容。第2章重点介绍了石松类和真蕨类7科12种、裸子植物8科45种、被子植物115科397种植物的完整学名、主要异名、分布、识别、栽培、特色与应用。此外,也澄清了以往分类学文献(如《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中关于南洋杉科、番荔枝科、楝科、棕榈科等的相关分类学错误。本书中植物的中文名主要以《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为准,但鉴于前面所述分类学错误,以及这两本专著中葡萄科与大戟科、豆科与凤仙花科、大戟科与爵床科、紫葳科与紫金牛科等出现多处异物同名的情况,故引用《观赏棕榈》等参考文献的中文名,如无从引用的,则新拟中文名。
以往的图书大多按照恩格勒系统或哈钦松系统编写,随着APG系统的完善,原有的编写方式有了较大局限性。因此,本书的被子植物采用APG4(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被子植物种系发生研究组建立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的第4版),依据姐妹群的对称性,为便于读者使用,将单子叶植物置于本书结尾。裸子植物采用克里斯滕许斯裸子植物系统。石松类和真蕨类采用PPG I(Pteridophyte Phylogeny Group,蕨类植物种系发生研究组建立的蕨类植物分类系统的第1版)。为便于读者区分同一个科(或亚科)中形态相近的类群,本书将它们置于相邻位置。
本书是笔者对自己近30年关于景观植物分类鉴定、引种驯化与应用推广工作的总结,涵盖了来自我国黑龙江至云南、新疆至港澳台地区以及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亚洲其他地区的130科542种景观植物,计740张照片。
最后,感谢各级领导对笔者的支持,特别感谢北京植物园园长赵世伟博士,忠仑公园主任廖启炓研究员,厦门园林植物园张万旗主任、陈恒彬副总工、阮志平博士、蔡邦平研究员、周群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廖景平研究员、郭秀丽博士,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副主任张寿州博士、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胡建湘部长等提供的帮助,也特别感谢家人长期的关心、支持与帮助。
联系方式:Email: palmae@163.com,微信公众号:决策情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