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中华老字号创立的人文传统
在世界的东方,与西方早期的品牌平行,中国在16-17世纪开始出现了老字号(LaoZiHao, Time-honored Brand)。[28]与最早的西方品牌相比较,最早的中华老字号出现更早。例如,陈李济(1600年,明万历年间)、同仁堂(1669年,清康熙年间)、鹤年堂(1565年,明嘉靖年间)、六必居(约1537年,明嘉靖年间)、张小泉剪刀(1663年,清康熙年间)等。此后,著名的中华老字号还有:
都一处(1738年,清乾隆年间)
胡开文徽墨(1782年,清乾隆年间)
日升昌(1821年,清道光年间)
恒顺酱醋(1840年,清道光年间)
老凤祥(1852年,清咸丰年间)
全聚德(1864年,清同治年间)
庆余堂(1874年,清同治年间)
张裕葡萄酒(1892年,清光绪年间)
作为商品区分的雏形,中国在秦朝的商品上发现了封印。还发现了宋代中期刻有白兔“商标”的铜印版,上面还刻有“认门前白兔儿为记”的字样(见下图)。[29]
宋代中期济南柳精针店白兔商标铜印版
应该特别指出,中华老字号与欧美早期的品牌是各自独立生成发展的两条线,背后是不同的文化。发源于明清朝代的中华老字号,儒家文化色彩浓厚,封闭性突出。西方的品牌却是凸显出竞争文化、开放心态。某些文献中,将中华老字号简单等同西方的品牌之说法,并不合适,因为它们发源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基因”并不相同。[30]二者的初步对比参见下表。
表 中华老字号与西方品牌的比较
笔者强调,中华老字号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征。老字号创立的文化导向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华老字号讲究“名正言顺”,所谓“名正”,其标准主要是儒家文化。儒家素来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中华老字号名称中使用最多的词语。
●仁:同仁、聚仁、庆仁、仁祥、仁和
●义:广义昌、德义斋、义利、义兴、义泰、义和、义善源、黄盛义
●礼:礼和、礼康、礼让斋、谦礼堂、
●信:志成信、世义信、谦信益、信赐福、公信、立信
中国道家的思想在老字号中也有所体现,例如胡雪岩1874年在杭州创立的“庆余堂”,其命名源于《易传》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庆余隐含积善。《道德经》中的“德”和“谦”,是老字号经常采用的字。
●德:大德兴、大德通、大德恒、正兴德、全聚德
●谦:谦祥益、谦和、谦信、谦泰
这种注重名称含义和文化含义的命名,往往无法顾及读音的拗口或同音字或复杂字。即老字号命名不是将便于传播放在第一位,这不同于西方的品牌命名思想。老字号往往利用顺口溜的创意,来弥补这一点。例如北京街头曾经广泛流传的“头顶马聚源(帽子),脚踩内联升(鞋子),身穿瑞蚨祥(衣服),腰缠四大恒(银票)”。
2)追求大众文化认同又特别迎合吉祥意头的社会文化心理。中国自古以来,避忌求吉的社会心理源远流长。中国“老字号”命名用得的最多的是寓意吉祥如意的字:庆、丰、泰、祥、兴、发、安、利、顺、裕、荣、昌、源、盛、福等。例如,庆余堂(积善余庆)、长春堂(长寿不老)、内联升(步步高升)、老凤祥(龙凤呈祥)、东来顺(事事顺利)、日升昌(逐日兴旺发达)、恒顺(长顺)等。店铺逢年过节都挂出象征大吉大利的大红灯笼,向顾客道一声吉利话,也是为了迎合大众心理。民间儒文化和释文化的结合,形成和强化了中国商业中的吉祥文化。当然,这也符合西方后来倡导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思想。
3)老字号的表现形式中,中国文化传统的书法、对联和装帧设计十分讲究。同仁堂以一副历代人始终恪守的对联表达这个数百年老字号的诚信:“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老字号往往都以名流书法制成金招牌,黑底金字,字体厚重,给人以稳重、实在、可靠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