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世的荣光:璀璨的中世纪建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8 沃尔姆斯大教堂

尔姆斯(Worms)也是德国历史名城。在蛮族大举入侵罗马帝国的时代,这里曾经被当作勃艮第人的首府。公元436年,罗马军队联合匈奴人一起攻陷城市,杀死勃艮第国王。这一事件后来成为德语史诗《尼伯龙根之歌》(Nibelungenlied)的故事背景。

《尼伯龙根之歌》手抄本第一页(作于1230年)

中世纪时,沃尔姆斯也曾经多次扮演重要角色。1076年,在一场被称为“主教叙任权之争”(Investiture Controversy)的激烈交锋中,帝国皇帝亨利四世(Henry IV,1056—1105年在位)在沃尔姆斯主持帝国会议罢黜格里高利七世(Pope GregoryⅦ,1073—1085年在位)的教皇职位。在过去,教皇和主教都是由皇帝提名任命的,而从查理大帝时代开始,皇帝也需要教皇帮助进行加冕礼,所以双方是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是从11世纪中叶开始,一些教会改革者们试图挑战这种关系。1059年,他们趁着亨利四世幼年即位少不更事,强行修改教皇选举规则,改由教会组织的枢机团(College of Cardinals,枢机的通俗称呼是红衣主教)自行选举,从而剥夺了皇帝推选教皇的权力。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坚决支持这一改革。他本名希尔德布兰德(Hildebrand),早在还没有成为教皇之前,就是一位强有力的教会权力捍卫者,他一生最期望的事情是能够建立一个教会至高无上的基督教世界。他成为教皇后,更要进一步挑战皇帝对帝国境内各主教的任免权,从而激起已经长大成人的亨利四世的强烈愤慨。在这场争斗中,教皇与帝国境内早已不满皇帝专权的大诸侯们结为同盟,一同对抗皇帝。格里高利七世宣布开除皇帝教籍,废黜皇帝,撤销帝国臣民对皇帝的效忠宣誓。在腹背受敌的不利形势下,亨利四世不得不向格里高利七世屈服,于1077年1月大雪纷飞之际,赤足来到意大利卡诺萨(Canossa)向教皇请罪。从此以后,“到卡诺萨去”(Road to Canossa)就变为西方著名的成语,意思就是“投降”。在经过几番反复之后,1122年,亨利四世的儿子亨利五世(Henry V,1105—1125年在位)终于与教会在沃尔姆斯达成妥协,皇权至上的观念由此终结,而教皇的权威则达到了历史的顶点。

沃尔姆斯(作于1576年)

格里高利七世像(作于12世纪)

沃尔姆斯大教堂平面图

1130年,在旧教堂倾废后,新的沃尔姆斯大教堂被建造起来。与其他几座德国罗马风教堂相比,这座教堂的主要特点在于其西部结构没有建造横厅,但仍然具有双圣坛和六塔楼的基本特征。

沃尔姆斯大教堂南侧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