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思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9章
量子名可名、非常名:无限可能

“量子”的运行像跳台阶,只能从一台阶跳到另一台阶,而不能“悬浮”在两台阶之间。“量子”的第一特征,是具有不连续的、跳跃的、突变的特性。量子世界是众妙之门,其深刻的奥妙和神奇,大大超出人们的日常经验和感受,难以用惯常的话语去描述。人们只好发明一些新词去逼近,如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电子云等等,以近似描绘那个新奇的世界。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被扣在细绳上的锁,当甩转起来,人们就看到了一个围绕着手进行圆周运动的“卫星”,这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经典状态;当快速甩转起来,我们就看不到绳子和锁,似乎只看到一片云,如平板,而且没法瞬间确定绳和锁在哪个位置,这近似演示量子状态,如果速度无限快近光速,实验空间再小到纳米以下,那就是完全真正的量子世界。

在无限小世界发生的一切并不由宏观世界的法则所支配,即量子世界的一切不同于经典世界的一切。而这量子世界不仅仅包括无限小的世界,还包括符合量子法则、呈现量子现象的宏观世界。

是驴又是马、非驴又非马的量子独特现象有许多,下面简述几种。

波粒二象性。微观基本粒子符合波粒二象性,即同时具有粒子和波的特性,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偏好。这打破了物质世界在本原上只有唯一可能性的僵化观念。光既具有粒子的性质又具有波的性质,或者说,光既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粒子,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波。波动性和粒子性存在于一身的粒子,叫量子粒子。需要运用不同波函数和叠加态去描写量子粒子。

波粒二象性使得人们在对事物的理解中,必须引入不同于“经典概率”的“量子几率”概念来预测出现的可能性。

薛定谔猫。这是一个思想实验:在一个观察窗关闭的盒子里,用一个放射性原子控制毒气开关,该原子具有衰变或未衰变的两种随机状态,盒子里再放一只猫,原子衰变猫则亡,原子未衰变猫则存,猫的生死与原子状态发生关联。观察窗未打开时,猫亦生亦死;观察窗打开时,猫要么是生,要么是死,取决于观察,两者必定选其一。原子的奇异量子特性直接导致猫的尴尬,而与体系大小无关。只在开箱的一刹那才能确定猫的死活。这成为了一个著名而引起无数争议的故事。

量子干涉。让一个粒子穿越一堵墙,而这墙上有两个洞时,量子物理揭示粒子同时穿越了两个洞,因为这些粒子是波,可以同时穿越几个地方,给人以无处不在的感受。穿越两个洞后的粒子以波的方式互相干涉、抵消或者加强,在经典视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量子状态叠加。经典世界的人、或者说生活在经典态世界的人,在哪存在是确定的,要么在这里,要么就在那里,在某一个时间里的人只能在某一个地方,反正一个人不可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而量子世界、或者量子态的世界里,一个实体,可以同时踏进两条河流,可以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地方,甚至几乎无处不在。这有点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抓根毫毛一吹,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同时现身。量子正是有这么一个非常奇怪的特征:一个实体,多个平行存在,几乎无处在、无处不在。

经典粒子,不存在不可思议的状态,都出现在确定的位置,出没的可能性(概率)叠加,是各粒子概率的简单加和,这看上去就像在沙滩数沙石,总沙石等于各沙石量的加和。量子粒子,神出鬼没、分身有术,能处于两个状态的叠加态,称为量子态,出没的可能性是粒子各波的相位叠加,相位相互可为正或者负,叠加后的可能性有时增加,有时减少,甚至有时变成零,这看上去就像海边看波浪,不同节奏的波浪,波峰浪谷不齐步,会出现相互冲抵。

量子论认为,粒子未被测量时,同时处于所有可能的状态,每种状态存在一定的概率。而在观测后,这种叠加状态坍塌为唯一一种确定的经典状态、即明晰准确肯定的状态,显示为观测结果。而在经典世界里,观察一种现象并不会改变它。

“电子无处不在,而又无处在”,即被观察对象所展现的样子,取决于观察方法。同一对象展现的不同样子可能互相排斥,但必须要同时用于此对象的描述中,这就是玻尔的“互补原理”。这一原理和波恩的几率解释、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三者一起构成有关非定域、非确定、非决定论的量子论的著名“哥本哈根解释”。

量子振荡。量子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能在两个亚稳态、不稳定状态间徘徊振荡,就像在两个不同的凹陷的谷底振荡、交替存在,不会静止、常处动态。这与经典物理的静止确定状态是不一样的。

量子纠缠。共同来源的两个量子,当处于纠缠时,无论相隔多遥远,其同时发生变化的默契极快,超乎想象。一如传说中心灵感应般协同运动。这种纠缠用光速都无法想象,因为其瞬间发生的联系极其迅捷。如果说响应快于光速,显然违背光是宇宙最快的常识,但如果假想量子纠缠的两个粒子是既无限小又无限大的一个整体,矛盾倒有可能轻松化解。可以想象为,其小则为两个微观粒子,大则为跨越宇宙的一个连接整体。就像无线电,作为一种电磁波,无形无色无味,与宇宙相比,人们可能认为非常微弱,覆盖范围很小,但是只要接受器充分灵敏,理论上就可以发现它覆盖范围很大,波及整个宇宙。

测不准原理。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发现微观粒子的位置(p)与动量(q)不能被同时准确测量,非常奇妙,故形成著名的“测不准原理”。过去人们都已经惯性地认为,即给定物体运动的初始位置和所受作用力,就可以计算出物体运动“轨道”,并由此预测今后任何时刻的方位。泡利打了一个比方:你可用p眼看世界,也可用q眼看世界,但当你双眼同时睁开,你就会头昏眼花。因为这个世界是眼花缭乱,没有“轨道”,只有“轨迹”。

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叠加的推论。对量子而言,一个完全确定速度的粒子状态,是所有不同位置的粒子状态的叠加;一个完全确定位置的粒子状态,是所有不同速度的粒子状态的叠加。所以速度的完全确定就导致了位置的完全不确定。而位置的完全确定又导致了速度的完全不确定。位置和速度都确定的粒子根本就不存在。大多日常宏观感知中所谓同时有位置和速度的粒子,其实是位置和速度都有些不确定的粒子,只不过这个不确定非常小,以前没有被充分注意到。但这个在宏观世界非常小的不确定性,到了微观世界,就成为非常明显的不确定性,并彻底颠覆了经典力学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波函数及其崩塌。我借用肥皂泡来描述。波函数就像肥皂泡泡,升腾而起、自由变形、反射着光怪陆离世界各种可能性的彩球。一旦被微扰,如手指点击、微风侵扰,肥皂泡泡就被击破而变为现实中的水滴,这就犹如主体观测而导致客体波函数的崩塌。有趣的是,这些肥皂泡泡,也就像一个一个自由展现的波函数,如果相互碰撞,可能会崩塌泯灭为液滴,也可能会碰撞融合成为更大的虚幻液膜泡泡球,到底会成为哪一种,完全测不准,取决于具体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