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发展小微企业,已成为我国在重要战略机遇发展期扶持实体经济,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国家经济发展进程,带动国家整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前些年的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对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仅是挑战,还蕴含着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机遇。在中国,小微企业在我国企业总量中占90%以上,是实体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小微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低,支柱产业不突出;产品结构档次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缺乏市场竞争力;技术结构水平低,装备陈旧,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负债经营比例高,融资难度大;人才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其中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小微企业的生存面临国内外经济与产业环境等诸多变化,小微企业自身发展也存在不少亟须解决的问题。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产品生命周期大幅缩短,消费者对客户的定制化要求不断增加等,小微企业不仅必须专注于核心力竞争,而且要设法整合具有差异化的设计、生产、流通、后勤等多种能力。因此,跨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是提升市场效率的重要途径,经由有效率、弹性化的协同创新,促使小微企业运作流畅,从而提升小微企业整体的竞争能力。运用这种协同创新模式,协同创新伙伴能够共同开拓市场,以增加市场占有率及获利率。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强调,协同创新能够带动企业经营有卓越的财务表现,地域、科技、全球化是今日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但是协同合作、策略联盟及伙伴关系却是企业发展策略的重点。
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性金融风暴造成严重的经济影响后,中国现今的经济发展与小微企业的发展已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本书希望通过探讨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并带动其他相关协同创新伙伴的发展,最终能够带动中国经济实现跨越性发展。
本书的研究目的:在文献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基于网络结构的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如协同理论、创新理论、企业网络理论、协同创新理论、企业绩效理论等)为指导,结合小微企业的发展概况,梳理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以及小微企业协同创新与网络结构的关系;从我国小微企业的实际出发并借鉴国内外经验,对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描述;对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类型、特征及其网络性进行研究,构建基于网络结构的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框架及五个具体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和影响程度进行深入探讨;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提升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知识技术、资金、服务为核心要素,以政府、相关企业、金融机构、中介、研究组织为主体的知识技术型、资金型、服务型和综合型四种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①通过文献综述奠定理论基础;②分析我国小微企业经营状况、融资现状等发展概况、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概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制约因素,探讨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必要性、协同创新动机的理论分析;③分析小微企业协同创新与网络结构的关系,剖析网络的内涵与类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类型与特征、网络性、网络结构中的小微企业协同创新优势;④在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构建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框架与具体模式;⑤对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规范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小微企业协同创新以知识技术、资金和服务为核心要素。针对三个核心要素的不同组合提出四条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提升路径(知识技术型、资金驱动型、服务驱动型和综合型),并引入相关小微企业案例分析,通过对企业案例的深入研究来验证本书结论。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无论从协同创新环境、创新要素投入、协同创新技术等方面,还是从“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效应来看,我国小微企业的协同创新水平仍然不高。主要问题包括:协同创新环境不完善;协同创新要素缺失或不协同;协同创新技术发展不协调;“产学研”协同合作不足。
第二,阻碍小微企业参加协同创新的原因。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结如下:技术溢出问题降低小微企业与其他组织的协同合作愿望;“产学研”合作存在脱节的问题;协同过程中产生的利润和权益的不平衡,专利产权与利益划分存在问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决策随意性较大,对企业的战略发展考虑不足;协同各方的利益取向不同,造成协同合作的持久性较差。
第三,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优势。小微企业进行协同创新有利于创新资源的获取和整合、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和成本、提高协同创新意识,达到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内外部创新资源和创新服务系统,形成产业链企业之间,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政府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对降低企业搜寻成本与技术创新风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实现整个产业集群可持续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动机。从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动因的理论分析来看,可以从经济学角度以及管理学角度两方面来进行剖析。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小微企业以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与其他企业进行协同创新可以降低小微企业的交易成本,共享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带来的利益增幅,从而增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帕累托效应。从管理学视角来看,小微企业采用内外资源的整合、战略创业规划、知识管理以及社会资本的利用等方法和手段,能够实现小微企业内外部资源共享,加速技术信息等的有效扩散;能够有效地规避企业独立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从而提高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五,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对象。在协同创新动因的驱使下,小微企业将选择与其他伙伴构建协同创新关系(包括小微企业与政府、行业协会协同,小微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协同,小微企业与中介协同,小微企业与相关企业协同等),以克服创新活动所面临的资源不足、管理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差、保障体系不完善、市场环境不稳定和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
第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在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类型、特征、网络性的基础上,结合基于网络结构的小微企业协同创新优势的分析,构建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整体框架,并根据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合作主体的不同将其分解为“企业—政府”“企业—企业”“企业—金融机构”“企业—中介”和“企业—研究组织”五种具体协同创新模式。
第七,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对所提出的五种协同创新模式对小微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创新绩效这一检验指标,验证了所提出的“企业—政府”“企业—企业”“企业—金融机构”“企业—中介”“企业—研究组织”五种协同创新模式对创新绩效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企业—政府”协同创新模式和小微企业创新绩效之间不存在直接相关关系,垂直的协同网络和水平的协同网络对小微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程度不同。
第八,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优化提升。结合第7章对五种协同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结论,从五种协同创新模式中提炼出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优化与提升三个核心要素:知识技术、资金和服务。针对三个核心要素的不同组合,提出了与三个核心要素组合相对应的四条提升路径:知识技术型提升路径、资金驱动型提升路径、服务驱动型提升路径与综合型提升路径,对小微企业有效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进而更好地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关键资源、降低交易成本和创新成本具有指导意义。
本书基于网络结构的理论视角,综合运用协同理论、创新理论、企业网络理论、协同创新理论、企业绩效理论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紧密结合小微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的实践,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分析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类型、特征与网络性,构建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整体框架和五种具体协同创新模式,实证探讨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最后提炼出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优化与提升的核心要素,并针对三个核心要素的不同组合,提出了四条提升路径。主要创新点如下:
第一,理论应用的创新。关于协同理论在企业创新领域的应用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了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的观点,以及企业外部协同创新的思想,但基于网络结构,考察以小微企业为核心的各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结关系,以提升企业自身绩效为目的展开协同研究的却不多见。本书在对小微企业创新概况、独立创新面临的问题以及协同创新动机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网络结构的角度构建了以提升企业绩效为目标的五种具体协同创新模式和四条提升路径,从网络的整体角度考察小微企业的协同创新活动,为小微企业创新的协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对小微企业展开协同创新研究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现在针对小微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或创新研究、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研究等方面,对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理论探索及定性分析阶段,同时以网络结构的视角来研究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还很少涉及。本书从理论运用的角度,紧密结合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实践,初步形成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整体框架,从而为小微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活动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
第三,研究对象的创新。现有关于企业创新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高科技行业或规模以上企业,本书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占我国企业总量90%以上的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构建了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特别是从网络结构和协同创新的视角,以小微企业为核心对其协同创新的动机、协同创新的网络结构、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与优化展开深入探讨,在研究对象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徐洁
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