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重点语法教程(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二语习得

第一节 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法

拉多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生最难学的方面就是与他们母语最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方面或类似的方面则是学生容易掌握的方面。他认为,第一语言转移对第二语言习得既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就是我们常说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好的一面是“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人们甚至一度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研究,可以预测到学习者可能遇到的所有困难,并推测学习者语言中可能发生负迁移的部分,从而将这些部分在教学中加以重点突出,达到避免或减少学习者错误的目的。据统计,学生初级阶段的大多数语音错误、半数以上的语法都来自语际干扰,有些语言表达错误也来自语际干扰。因此,利用对比分析往往能找出学生的错误根源,并发现学生学习目的语中的难点和重点。比如:“visit”一词相当于汉语的“访问、参观、看望”等词,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造出“我回老家参观我爷爷”这样的句子,显然是把visit仅仅和“看望”这一语义挂上了钩。再比如与汉语相比,泰语的语法形式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

(1)汉语的修饰语多在中心语之前,泰语的修饰语多在修饰语之后,如:

(汉语)修饰语 + 中心语

(泰语)中心语 + 修饰语

(2)汉语的表达习惯是从大到小,泰语的表达习惯是从小到大,如:

(汉语)今天是2019年1月28日。

(泰语)今天是1月28日2019年。

(汉语)我们在学院门口见。

(泰语)我们见在门口学院。

如果教师把外语和学生的母语进行对比,如果对这两种语言的差异十分清楚,就会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学生学习中的主要问题,并为此做好充分准备。讲解汉语的某些难点时就能做到以少驭多,一语中的。

对比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外语教学,解决第一语言迁移(First Language Transfer)的问题。这种方法主要从“教”的角度把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有意识地减少错误的发生。母语干扰并不是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唯一来源,对比分析也不可能准确预测学生的学习困难,但对比分析不仅能够揭示出学生某些错误的根源,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分析,我们能够揭示出汉语的某些特点。因此,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还是很广泛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都存在对比点。

二、对比分析法的作用和不足

1.对比分析法的作用

(1)拉多的对比分析法以及他的外语学习理论对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外语教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以早期行为主义的观点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语言学习理论。他认为,对语言的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形成过程,要掌握一套语法结构,就要反复不断地进行机械性练习,形成一套完整的语言习惯。当学生处于某一语言情景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所形成的语言习惯会在不需要任何思维的情况下自动地说出相应的句子来。按照这一理论,语言的习得是一种语言习惯积累的过程:1+1=2+1=3+1=4。这一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便是20世纪60年代风靡一时的句型替换练习(Pattern Drills)。

(2)应该指出的是,句型替换练习在教学的某一环节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尚可接受,但是如果将其看成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形成语言习惯,这在理论上是很难让人信服的。这一理论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人类头脑的创造力。人的大脑对语言信息的吸收不仅仅是积累的过程,而且是通过对其分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大脑对语言信息处理的公式不是简单的1+1=2,而是1+1>2。

2.对比分析法的不足

对比分析法的严重缺陷是它不以学生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难易,而是抛开学生,单纯从对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易。语言习得涉及学习的主体和客体的方方面面,而对比分析却仅仅局限于语言系统的对比,忽略了学习者这一主体以及作为学习客体的学习过程,不能解释除母语的负迁移以外的其他的偏误的原因,忽视了心理学的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预测的不准确,有些真正的难点,对比分析并没有预测到。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人们发现,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不同之处并不总是给学生造成很大困难,而两种语言近似之处则有时却是学生掌握的难点,差异不明显的部分往往是学习者最容易犯错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