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钱也不一定有资本
在咖啡馆和朋友聊天,朋友讲了一个例子。
一个人用1000元进货买了5条香烟,在便利店每条卖250元,总计收到1250元。另一个人很穷,每个月领取1000元的最低生活补贴,全部用来买了柴米油盐。同样是1000元,前者通过经营交易增值了,成为资本。后者却在价值上没有任何改变,只不过是一笔生活费用。后者的问题在于,他的钱因为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很难由生活费转变成资本,更没有资本意识和经营资本的能力与技巧。所以,后者就只能一直贫穷下去。
跟朋友告别后,我一直在回想朋友所说的这个例子。如果有钱并不能等同于资本,那么究竟什么才叫作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呢?
1.什么是资本
在通往财务自由之路上,资本是一个我们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在经济学领域,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包含资金及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其目的是完成资本→生产→资本+剩余价值的过程,从而获得利润。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营商业、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予以定义,资本总是离不开钱,并且主要还是由钱组成的。那一堆钱能算是资本吗?当然不能,最多叫资金。
正如高楼大厦主要是用砖头建造的,但,一堆砖头摆在那儿肯定算不上是高楼大厦。同样的道理,资本的确主要由钱构成,但,仅仅是一堆钱放在那儿,肯定也算不上是资本。这个特别精确的类比,非常生动地说明:钱和资本实际上是很不一样的东西,正如一堆砖头和一栋高楼大厦肯定不是一回事儿一样。所以,有钱和有资本,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儿。
罗伯特·清崎也在《富爸爸穷爸爸》财商系列书籍中,反复强调一个概念:金钱并不能使你富裕。这让很多人困惑不解:富人不就是有钱人吗,怎么说金钱不能让你富裕呢?
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各方面都是需要花钱的,甚至你什么事都不做,你的钱依然会逐渐变少,因为通货膨胀正在慢慢“吞噬”你的钱。
如果没有更多的收入来源,那么即使是坐拥金山银山,也是会被通货膨胀消耗殆尽的。所以,罗伯特·清崎给出了另一个答案,那就是——被动性收入。而能给你带来被动收入的东西,如房产、专利、版税或者其他任何投资标的,就是资本。
2.三个基本要素
资金和资本的区别,就是一堆砖头和一栋大厦的区别,虽然大厦肯定主要是由砖头堆砌而成,但一堆砖头肯定不是大厦。这其中还需要其他因素的参与,如钢筋、水泥、混凝土等。
李笑来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一书中曾说,钱本身最多称为资金,但要想成为有效的赚钱的资本,还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第一,资金大小。
第二,资金使用时间。
第三,资金背后的智慧。
我们先来看看资本的第一个要素。
大多数人一直没有开始投资的主要原因,恐怕就是认为:自己没有足够多的钱。
1000元和10万元都是指资金的额度,究竟哪个可以作为资本呢?在今天,1000元因为金额太小了,也许不能够成为资本。那么10万元呢?也许是资本,也许不是。那么1000万元、1亿元呢?这个金额足够大了,总可以被当作资本了吧?实际上如果投资一个大型的水力发电站项目,1亿元是远远不够的,动辄数十亿、上百亿元。因此,如果单纯说资金金额本身,是不能界定其算不算资本的,主要看这笔钱的用途。
事实上,现在只要手上有点闲钱,哪怕只有1万元,也会有人拿来进行投资理财,如放在余额宝里——因为余额宝的利息比银行活期存款高。余额宝背后的基金公司,将大家零碎的钱聚集起来再投资,同时保持高周转流动性以钱生钱。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种简单的存钱怎么能叫真正的投资呢?那就以投资股票为例吧,现在去证券公司开户存入资金买进卖出极其方便,一个账户还可以购买沪深股、港股和美股。目前,沪深股和港股至少100股起售。例如,100股伊利股份(600887.SH)才2212元(2018年12月21日盘中价),如果你判断伊利股份的基本面较好,具备未来内生性增长的空间,以及看好其团队的管理能力等,那么只需要2212元就可以投资了。
投资并不需要很大的资金量,金额也根本不是投资的最核心要素。
资本的第二个要素更为重要:你能使用这个资金的时间。
假设你现在银行账户上储存有500万元的资金,能够使用这个金额的资金多长时间呢?一笔资金,使用1个月、1年、10年或20年,其价值和意义都是不一样的,最后的收益也是有天壤之别的。
万科A(000002.SZ)有个传奇股东,叫刘元生。1988年,刘元生以360万元购入360万股万科股票,以2016年6月27日万科的总市值2697亿元人民币计算,刘元生的万科资产账面财富约为27亿元人民币——28年,股票价值翻了750倍!
这个事例中,最关键的并不是27亿元,也不是750倍。试想一下,20世纪80年代这么大笔金额是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拥有的资本。而且,这笔钱从来就没有挪作他用,一动不动地放了28年,这才算得上资本。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资本是可以将资金“判一个无期徒刑”的,资金时间也是资本的一个主要因素。
以股市为例,大部分人投入股市里的钱,很难做到“到死都可以无须挪用”,甚至不乏利用高杠杆借钱炒股。这种钱进入股市后,投资者的情绪会随着大盘跌宕起伏、上下波动,稍有风吹草动即频繁买进卖出,最后的结果就是成为“一赢二平七亏”中被无情割掉的韭菜。
股神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曾经说:如果你想获得想要的东西,那就得让自己配得上它,信任、成功和钦佩都是靠努力与智慧获得的。
这其实也就是关于资本最为重要的第三个要素:资金背后的智慧。
它指的是对金钱的认知。因为赚钱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资金在不同人的手里所产生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是1000万元的资金,让你、我、马云、雷军分别拿去做第一次投资——不用猜,收益率最高的绝不是你和我,马云、雷军肯定会一骑绝尘。所以,隐藏在资金背后的智慧,远比资金构成有效资本的前两个要素更加重要。
你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大多数人根本不配站在资本之后。
3.突破认知框架
投资理财这条路虽然并不容易,但好在理念、知识和技巧等确实是可以通过后天不懈努力学习和积累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财富的强烈渴望,对赚钱充满激情,才是一个人愿意去赚钱的最大动力。而且在赚钱过程中享受到乐趣和成就感,他才有可能将钱转变成“资本”。同时,持续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资本意识,以及经营资本的经验与技巧,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实际上,一个穷人要变成有钱人,最大的困难是最初几年。有一则财富定律:对于白手起家的人来说,如果赚取第一个100万元需要花费10年时间,那么从100万元到1000万元,也许只需要5年,再从1000万元到1亿元,则可能只需要3年。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已经具有的丰富经验和充足资金,就像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速度已经提上来了,只需要轻轻踩下油门,车就会疾驰如飞。
穷人不仅没有资本,更大的关键问题在于没有资本意识,没有经营资本的经验和技术。如果穷人没办法把钱转变成资本,也就只能一直穷下去。
别灰心!我想郑重告诉你的是:人与人之间在智商上的差距,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一件事他能做,你也可以,无非是实现的程度深浅不一样而已。1万小时定律即是最好的注解。
坦率地说,在任何时候,穷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很少能够掌握主动权,很多时候连自己也身不由己,更别说试图去影响别人。穷人做投资,缺乏的不仅仅是钱,还包括思想的智慧。
(1)第一个需要突破的维度——投资的重点不是金额
这是绝大多数人止步不前的认知陷阱。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
改变就在当下,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积累资金和经验。也不是很多人幻想的那样,到了某个阶段,自然而然地就获得了某种“神奇的力量”,突然一夜之间实现财务自由了。
在这种认知背景下,很多人说“反正我没有多少钱”,从而认为投资理财这件事和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他们有这种看法,主要是太过关注盈亏绝对值,而不是盈亏比例。例如,他们认为投资就是把100万元变成200万元,而1000元变成2000元,则只是赚了点零花钱。
所以,他们的推论是:先得有100万元,才能投资啊。其实,这两个投资在回报率上来说,是一模一样的。
把焦点放在盈亏比例(相对值)上,而不是本金或盈亏金额(绝对值)上,是90%以上的投资者终生都没能学会的东西。
这很容易就让人想到刚入股市时,大多数人都天然喜欢买入价格低的股票,原因在于它们看起来便宜。面对收益潜力再高的股票,只要看一眼价格,便会望而却步。这样的思考方式,让人很容易买入大量的“垃圾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多人都错过了大量的投资机会。
(2)第二个需要突破的维度——给自己的投资款“判上无期徒刑”
这也是最受人质疑的。
有人曾经做过调查,2/3以上的人若丢失自己年收入的10%, 1/2以上的人若丢失自己年收入的20%……其实根本不会影响生活质量,只是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事实而已。
打个比方,对于年收入20万元的人,拿出2万元做投资理财,并给这笔钱判上无期徒刑,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挪作他用,其实很大概率上不会影响他的生活质量。
有时候一些年轻人听完投资理财课之后,也开始积攒本钱,进行基金定投、买入股票等,然而往往过不了多长的时间,又会遇到很多突发事件,如亲人生病、买房、买车等,把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钱如数花掉了。
这种情况在股市里极为常见。很多人买了股票之后,一天到晚都紧盯着K线,一旦股市上涨了,情绪兴奋;一旦股市跌了,通宵失眠。为什么如此焦虑?因为他们觉得,这些钱如果损失了,就会导致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原本是打算能在半年内翻一倍,然后把收益拿出来换房换车。他们忽视了投资最忌讳的,就是过于短暂的投资周期,以及由此导致的患得患失。投资不是赌博,无论输赢都讲求即时效应。所以,他们很困惑,到底应该如何进行下去。
巴菲特说:没有任何方法去准确预测市场的波动,因此投资者需要做好持仓五年以上的准备。
那么到底多少钱,才能心平气和地给它判无期徒刑呢?标准很简单,就算全部损失掉,也不会影响到你的家庭的正常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这也杜绝了借钱投资“加杠杆”这种高风险行为。
时间,是投资最好的朋友,足够长的投资周期才有可能享受“滚雪球”的复利效应。
实际上,能够拥有一大笔钱而几乎从不动用的人,其实已经拥有足够的智慧和实力站在资本背后,终有一天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投资者。即使起步较晚,一旦有了这种意识,他就为自己的投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二个认知突破至关重要,因为第三个突破几乎是与第二个突破同时发生的。
(3)第三个需要突破的认知——实践出真知。
关于投资背后的智慧,“纸上得来终觉浅”,就像这本书,也只是从理论上帮助你梳理脉络,进行逻辑推理和观念升级。但个人的经验、思考和智慧,都只能从实战中获得的。
就像任何运动员一样,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运动项目,都无一例外需要“力量训练”,任谁也无法速成,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第二条中“判无期徒刑”的资金就发挥作用了,这笔钱是你不会挪用的,甚至是你输得起的“学费”,最后若通过这次投资能够提升你的投资能力,那也是值得的。
如果你真的能做到观念升级,你会发现这三个认知的突破并非不可逾越,甚至发现投资赚钱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
在通往财务自由之路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学习和积累。但在投资理财之前,要先明白自己的资本到底是什么,有了这些,才能慢慢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条路虽然慢,但总会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