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二)模拟试卷(五)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442)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B 5.A 6.C 7.D 8.D 9.A 10.A 11.B 12.D 13.A 14.C 15.B 16.D 17.C 18.B 19.D 20.C
二、多项选择题
21.ABCDE
22.ABC
23.BCDE
24.ABCDE
25.ABCDE
三、名词解释题
26.答: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
27.答:教学设计是指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订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28.答:智育是指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29.答: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30.答:隐性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非公开性的影响。
四、简答题
31.答:(1)观念、法制水准的学生观,即原则的学生观。这种学生观念相当于“应当怎样培养学生”之类的目标的规定。
(2)一般水准的学生观,即在接触学生时具体反映出来的学生观。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管理学生的方法的选择与开发。
(3)具体学生观,即教师心底对每个学生的印象、想法或期待的学生观,这是真实的学生观。
32.答:(1)深化理论学习;(2)典型示范引导;(3)逼真的模拟训练;(4)知识转化技能;(5)理论联系实际。
33.答:(1)用教育目标代替;(2)含糊的教学目标;(3)明确的行为目标。
34.答:(1)先行组织者策略;(2)概念形成策略;(3)认知发展策略;(4)随机管理策略;(5)自我管理策略;(6)行为练习策略。
35.答:(1)整体性;(2)基础性;(3)内化性;(4)综合性。
五、论述题
36.答:(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是:先发展形象思维,后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先发展机械记忆,后发展意义记忆;先有高兴、恐惧等一般情感,然后才有理智感、道德感等。
(2)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在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无论是在生理心理上,还是在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别,但又是前后连续的。
(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身心某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②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特点,教育者应当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
37.答:加涅认为,教学过程包括以下九个要素:
(1)引起学生注意。
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要引起学生对学业的注意,教师通常有如下做法: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变化教学情境;③结合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即教学内容应从学生的实际知识出发,进而转入讲解的主题。
(2)提出教学目标。
教师在引起学生注意之后,接着应对学生提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提出,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在心理上有所准备,了解将要学习什么和怎样进行学习。教师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有了目标之后,就可以避免在学习中迷失方向。
(3)唤起已有经验。
在提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准备之后,教师进一步要做的工作是唤起学生的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已有经验。任何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4)提供教材内容。
教师向学生提供教材内容,从教师方面来说,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从学生方面来说,就是将他短时记忆的知识与长时记忆的知识相结合,从而学到新知识,并将新知识输入长时记忆中存储起来。因此,以教材为中介所构成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始终是相互作用的,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
(5)指导学生学习。
(6)注意学习表现。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这是指当一节课结束之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定。这种评定通常不用测试的方式进行,而主要是靠教师在结束教课时,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指导。
教师教学生学习新知识,是教他运用记忆的规律来掌握所学知识,并将所学得的概念、原理、原则应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收到学习迁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