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公司财务的对象和内容

一、资金、资本、资产

(一)资金

资金是指国民经济中各种财产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的实质是再生产过程中运动着的价值。国民经济体系中社会资金可分为两个基本的大类,即本金和基金。本金是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公众为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资金,具有增值性和周转性的特征,其经营主体是财务主体,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基金主要指国家行政组织和非企业化的事业单位为实现其社会职能而筹集和运用的公共资金,具有一次收支性和无偿性的特征,基金的行为主体是财政主体,以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本金和基金是国民经济中既相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类资金,共同构成一定时点上的社会资金。两者的主要区别是:①本金的物质内容是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各种经营性资产的形态表现;基金的物质内容是各种社会消费品,如行政管理用房屋、建筑物、交通工具、办公用品和其他消费品。②本金运动是循环周转式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向社会提供商品性产品和劳务而实现保值增值;基金运动是一收一支式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通过有效使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而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③本金运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主要为本金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集团的委托代理关系、产权关系和收益分配关系;基金运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国家社会行政事业管理单位之间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与各经济组织之间的分配关系,它不属于产权关系,而是属于对一部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关系。本金和基金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为:①两者互为前提。一方面,基金的形成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而国民收入的创造依赖于本金的收入和收益的实现,本金运动是基金运动的基础;另一方面,本金活动需要基金主体提供社会稳定、秩序良好、外部经济等公共产品,基金运动是本金运动的条件。②两者相互制约。一定时点上社会资金总量是一定的,本金和基金数量规模此消彼长。本金和基金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求本金、基金运动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同时要求遵循两类资金运动的规律,一方面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企业的资金运动就是本金运动,本书以后所讲的资金,如不特别说明,都是指本金。

(二)资本

资本是资金的来源,是被事先垫支的能够在运动中不断增加的资金。垫支,意味着企业的经济活动需要先投入才能正常运行,同时所投入的资金本身不会随生产经营中的物质消耗而耗损,而是按消耗的多少转入成本费用,随着企业收入的取得而得以收回和保持。来源,意味着企业经营之前或经营过程中需向相关利益主体融通资金,从股东手中取得的是权益资本,从债权人手中取得的是债务资本。资金来源表明企业的权益关系。

资本具有稀缺性、垫支性和增值性的特性,在这些基本特性中,稀缺性是资本的外在属性,增值性是资本的内在属性,垫支性是资本的运行特性。

(三)资产

资产,是资本运用的结果,是资本的特定对象物。企业对所取得资本的运用,就会形成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各种形态的资产,如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其他资产。这些资产构成了资本的对应物。随着企业对货币资产的使用,资本价值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存货、设备等形态,而后又通过产品的销售、应收账款的收回,还原为货币形态。

公司财务所界定的资产,具有如下特征:

(1)收益性。资产能够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最终表现为能够给资产的持有者带来现金流入量。收益性是对资产最本质的要求,只有具有获取收益能力的资源才能成为资产,正是因为具有收益能力,资产才具有经济价值。

(2)效用性。资产具有一定的用途,能够为持有者所利用。资产效用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自然属性方面的有用性,即资产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可以作为企业的劳动对象或劳动手段,或成为生产经营的能力和条件;二是指经济属性方面的有用性,即资产是资本的存在形态,通过资产的耗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带来经济价值的增值。使用价值是资产效用性的自然表现,收益能力是资产效用性的经济表现。

(3)权利性。资产代表着一系列财产权利的集合,凭借财产权利能够获取经济利益。资产不一定都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有些资产的存在形态是非物质形态,如应收款项、有价证券等。资产效用性的根本要求是能够获取经济利益,而不在于资产是以物质还是非物质形态而存在。资产效用性是资产收益性的前提,而取得资产的财产权利,则是资产效用性的前提。所以,公司财务中认定资产的内涵不是其物质形态,而是资产的权利拥有。

(4)可控性。可控性是指资产能够为持有者所控制。可控性是资产权利性的进一步延伸,归纳为对资产的实际控制管理权。资产经济利益来自于对资产的运用而不是对资产的所有,对资产的控制比对资产的所有更为广泛,拥有资产实际控制权比拥有资产所有权更为重要。凭借资产的控制权,能够支配资产的具体运行和转换过程,对资产进行具体运用和管理,谋取资产经济利益。反过来说,拥有资产的所有权而不能实际控制资产的运行,则只能凭借所有权分享资产经济利益。

资金、资本和资产是一组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资金、资本和资产用于描述和反映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资金是价值的一般形态,资本是资金的来源,资产是资金的占用。企业资金来源等于资金占用,即资产=资本=债务资本+权益资本。公司财务把资金作为研究对象:一是研究资金运动,即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公司资金;二是研究资金运动反映的财务关系,即合理设计财务制度和管理机制结构,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相关利益集团的经济关系。

二、资金运动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本投放形成资产,资产在运用中其价值形态和物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由一种资产形态转化为另一种资产形态,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形成企业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是企业再生产过程的价值方面,以价值形式综合反映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企业的资金运动,构成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具有自己的运动规律,这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

(一)资金运动和现金流转

1.资金运动的含义和内容

在G—W…P…W′—G′的资金运动过程中:G—W,由货币资金向商品资金的转化,反映了生产要素商品的购进。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运用货币资金购买原材料等各种劳动对象商品,机器设备等各种劳动资料商品,形成产品生产的物质准备;W…P…W′,是商品资金向商品资金的转化,反映了生产要素商品的投放和消耗。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将所购进的物质商品与劳动力商品相结合,将这些生产要素合理地配置起来,投入到产品生产过程中去,生产出具有新价值的物质商品。在这一过程中,商品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继而再转化为商品资金,产生了价值增值。W′—G′,由商品资金向货币资金的转化,反映了物质商品的销售。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产品的销售,凝结在产品中的商品价值得到实现,重要的是新创造的价值得到实现。在完成产品销售的同时,资金要还原到货币形态,才完成企业资金运动的全部过程。

在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中,从货币资金开始,经过若干阶段又回到货币形态的价值形态运动过程,称为资金的循环。企业资金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称为资金的周转。在企业资金循环与周转过程中,起点是垫支的货币资金;用货币购买原材料,转化为储备资金;原材料投入生产加工,转化为生产资金;产品生产完工,转化为成品资金;产成品销售取得应收账款,转化为结算资金;应收账款收回,转化为货币资金,回到原始货币形态。如此一系列的资金转化过程构成了企业资金循环与周转的具体环节,形成了资金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具体形态。在企业资金运动中,以某一种资金形态开始,再回到这一资金形态,构成了这个资金形态的一个完整循环,如从货币资金到货币资金、从生产资金到生产资金等,资金循环的具体过程则构成了资金的流转。

2.现金流转的含义和内容

现金,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各种资金原始和终极的形态。现金流转是资金流转最基本的形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转有多种方式:有的现金用于购买原材料,原材料经过加工成为产成品,产成品出售后又变回现金;有的现金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这些资产在使用中逐渐磨损,其磨损价值进入产品的成本,通过直接与企业当期营业和非营业收入相配比,还原到现金形态。

现金流转中,现金的使用或者形成了各种非现金资产,或者直接构成了各类成本费用,最终都要通过销售收入的取得而收回现金。从现金垫支到现金收回,所经历的时间不超过一个会计期间的流转,称为现金的短期循环;所经历的时间需要在一个会计期间以上的流转,称为现金的长期循环。短期循环把现金转化为流动资产,完成现金→流动资产→现金这一循环过程;长期循环从现金的取得开始,到现金的回收并向权益人分配,完成权益与负债融资→现金→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商品和劳务→现金→分配这一循环过程。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现金流转的过程如图1-2所示。

图1-2 现金流转图

图1-2形象地表述了现金的流转状况。以制造业公司为例,图1-2中,“现金”库相当于蓄水池的作用。箭头向外表明现金的流出,箭头指向“现金”库表明现金的流入。短期循环的过程始于现金,周转的第一步是取得原材料,然后加工成制成品,再将制成品出售后直接转为现金或应收款。在应收款的情况下,公司经过收款使其转为现金。公司在原材料转换为产成品的过程中,会发生营业费用,包括薪酬、利息、管理等现金费用,这是现金的流出,此后,公司若能将产成品售出,那么存货数将减少,而应收账款和现金将增加,同时取得一定利润。但在实现制成品售出的过程中,需要公司支出销售费用,这也是现金流出。由于公司现金收支在数目和时间上的不平衡,公司需要从别的渠道筹措资金以恢复现金收支的平衡,这些渠道主要有长期、短期借款及股东资金的注入。

除了流动资产外,公司拥有的大多数固定资产也被包含在转变成现金的过程中,这些资产的价值由于它们用于生产而被耗减,这部分被耗减的价值,定期冲减当期收益,公司希望通过产品销售来补偿这笔费用,这笔费用就是折旧费。因为固定资产不是被立即消耗掉的,其折旧费用是分摊在多年产品销售上的,所以固定资产转变为现金的过程需要多年才能完成。折旧费不是现金支出,但从利润中扣除了,所以它构成现金的来源。

公司刚开始的时候,是靠发行股票或借债筹集现金,其中短期负债一般支持短期循环,长期负债和股东权益支持长期循环。除定期支付利息以外,最后不定期要支出现金偿还负债本金,还要定期支付股东红利等。

3.影响现金流转的因素

如果企业的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时间上都能恰好匹配的话,企业财务主管的工作会大大简化。如某企业,它的原料供应商给它提供了数额为10000元的30天信用,该企业生产过程需耗用20天时间,销售和货款回收耗用了10天时间,在月底时该企业收进了12000元。它这样恰好可以用收进的款项支付那10000元的应付货款,并实现盈利2000元。但上面描述的情况通常不过是一种假想而已,实际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企业的现金周转,如供应商商业信用的时间跨度,应收账款回收情况,生产过程耗用时间等。下面对一些常见影响因素作简单讨论。

(1)企业盈利状况。利润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也是企业借款得以按时偿还的根本保证。盈利企业若不是在积极扩张时,会有现金不断积累的趋势,财务主管的责任是为这些多余的现金寻找出路。企业可能会决定增加股利的支付、偿还借款、投资购买有价证券,这些现象在一些成熟行业是屡见不鲜的。但企业若是处于亏损状态时,财务主管的日子就不会好过了。如果企业所处行业是资本密集度高的行业,如航空、铁路业等,企业亏损时,虽然短期内其现金余额不会衰减,但终有一天会面临固定资产需要重置却无足够资金的困境,这种情况的不断延续最终将会使企业破产。对于那些不能以高于补偿现金支付费用的价格出售其商品的亏损企业,它们的财务主管会发现他们无法筹集到足够资金来维持企业生存,因为可能的贷款人看不出企业如何能从经营中取得现金来偿还他们的贷款,将不愿冒风险投入更多资金。

(2)企业的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变化情况。企业即使盈利很多,仍会出现现金困难,原因之一是把盈利变成了流动资产,如增加存货、增加应收款等,也可能是把盈利用来减少流动负债等。要注意,流动资产的增加或流动负债的减少都占用现金,而流动资产的减少和流动负债的增加都会使现金增多。

(3)企业扩张速度。即使对于盈利较好的企业,如果企业扩张速度过快,也会出现企业现金周转困难的情况。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大,不仅企业的存货、应收账款、营业费用增加,而且还伴随着固定资产扩大,这往往是大宗现金开支,会增加企业扩张阶段的现金需要,并加重了财务主管的任务。他不仅要继续维持企业目前经营收支的平衡,同时还需筹集资金满足项目扩张需要,并努力使这种需要控制在他曾预计的生产销售水平下可获得的现金水平内。对于迅速扩张企业,财务主管可能会要求股东增资,建议减少股利支付,增加长期贷款,力图削减存货水平,加速应收账款回收等。

(4)企业经营的季节性波动。这种波动可能是销售的季节性波动或是原材料采购的季节性波动。企业销售呈季节性波动时,在销售淡季,因销货少,相应存货和应收款也减少,企业的现金周转水平下降;在销售旺季,因为存货和应收款的快速增长,企业可能出现现金不足,但随着货款的回收,在旺季过后又会积累过剩现金。有些行业的企业采购属于季节性模式,例如,卷烟公司需要在几个月内购进足够全年使用的烟叶,这使得企业原材料存货大幅上升,现金余额减少,而随着销售的进行,现金余额又会不断增长。

(二)企业资金的特点

从企业资金的内容与运动过程,可以进一步考察企业资金的特点。

1.企业资金的物质性

从资金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形态看是资本,但从运用形态看却表现为企业的各种资产,其中大部分以财产物资形态存在,一部分以暂时闲置的货币形态存在,只有对外长期投资才长期以货币形态存在。资金在这里表现为过去已经生产出来,现在继续用于生产流通的一部分社会物质资源,是社会再生产进行的物质条件,这就是资金的物质性。否认资金物质性,仅把资金视作开展经济核算的货币统一尺度的资金“外壳论”观点是不对的。

2.企业资金的周转性

资金是为形成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要素与外部投资所垫支的货币,资金重新收回后,继续用作下一个生产经营与对外投资过程的垫支。资金的垫支—收回—再垫支—再收回这一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即为资金的周转。资金收回要以费用支出补偿为前提,只有企业生产经营与对外投资能保本或盈利时,资金周转才能顺畅进行。只强调财务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资金,不强调资金的全额收回,忽视资金的周转性是片面的生产观点,对社会经济发展是有害的。

3.企业资金的增值性

垫支资金的全额收回,是投资者的最低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级投资主体,无论对内投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还是对外进行投资活动,其基本动机都是为了盈利,即原垫支资金全额收回后,还要带来一个新增加的价值量,其货币表现就是企业净利润。投资者追逐利润的动机,是资金增值的必要性;资金增值的可能性却在于再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新增价值量的客观存在,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是说明资金增值性的理论依据。只强调资金物质性与周转性,忽视资金增值性的观点,应当摒弃。

资金的物质性、周转性和增值性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

(三)企业资金运动规律

企业资金运动是以企业宏观经济环境为条件,以企业经济活动为基础进行的。企业资金运动在与宏观和微观经济条件的联系中呈现出若干规律性。

1.企业资金运动与社会资金运动相结合

企业资金运动同社会各方面的经济活动密切联系,因此,企业资金运动与社会资金运动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致性。一方面,企业资金运动是社会资金运动的基础。企业资金运动的顺利进行,保证了商品价值的形成与尽快实现,为社会资金运动的顺畅进行和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基础。只有企业收入增长,经济效益提高,财政收入才能增长,银行贷款才能及时归还,保险资金才能足额上交。另一方面,社会资金运动的规模和结构,又反过来制约企业资金运动的规模和结构。财政、信贷资金的增长为企业资金的增长提供了条件;财政、信贷资金分配于固定资金投资和增加流动资金的比例,直接影响着企业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结构变动。保险资金的筹集与分配,对保证企业资金正常运动,防止意外中断也有积极作用。

企业资金运动和社会资金运动又存在一定的背离。例如,当国民经济资金总量一定时,企业资金占用量与社会资金占用量存在此增彼减的关系;当企业向证券市场筹集资金用于投资或内部积累资金时,或自行冲减财产损失时(股份公司减股),企业资金发生增减,而社会资金却不一定会发生增减;企业占用应缴未缴款的时间拉长,归还银行贷款的期限延长,引起社会占用资金时间缩短等。

企业资金运动和社会资金运动的一致性,导源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职能。国家作为国民经济的社会行政管理者有权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如财政、信贷、保险等),参与社会产品与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从而引起资金在企业与社会有关资金部门之间发生各种形式的对流。企业资金运动和社会资金运动的背离性,源于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法人地位。企业为了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仅要从社会资金部门筹借资金,还要从税后利润中自行积累一部分资金,引起企业资金单独增减变动。这一规律,决定着企业财务既与财政、信贷、保险相联系,又与它们相区别、相互独立而存在。这一方面要求企业资金和财政资金、信贷资金、保险资金相互综合平衡,要求国家加强对企业资金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国家也应尊重企业自主经营的财权,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不能乱加干预。

2.资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相结合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是物资运动和资金运动的统一,物资运动和资金运动存在着一致性。首先,物资运动是资金运动的基础,物资运动的存在,一般来说决定了资金运动的存在。这是由于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定量的资金总是依附于一定数量的物资而存在的,由于材料物资的购销、固定资金的购建与增减变动,引起资金的投入、收回和形态变化。物资运动状况的好坏,基本上决定着资金运动状况的好坏。只有材料物资采购及时、储存合理、销售迅速,才能使企业资金周转加速;否则,就会出现资金运动受阻,周转不灵。物资运动规模在客观上有可能扩大才会对企业资金运动规模的扩大提出要求。其次,资金运动又反映着物资运动,并反过来制约物资运动的规模和结构。这是由于企业货币资金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它的筹集常常是先于物资的取得,成为物资运动的前导。企业资金的分配比例,也就制约各种生产经营要素(如材料物资、设备、劳动力等)的形成与结构。企业资金运动规模的扩大,反过来成为物资运动规模的扩大好坏的灵敏反应器。通过资金运动状况的检查与分析,可以揭示物资运动在供、产、销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而合理进行物资管理与使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资金运动和物资运动又存在一定的背离,两者会因各种原因在时间先后和数量变动上显示出不一致性。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考察,由于商业信用手段的广泛利用,当采用合法的赊销、预付方式时,常出现物资运动先于或后于资金运动;由于固定资金价值转移与实物更新的时间上的分离,会出现资金运动在一定时间脱离物资运动的现象;企业净利润的分配,从企业来看是有资金运动而无物资运动;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发生财产物资损失,财务上未作处理时,就会出现虚有资金而无物资的现象。从企业参与资金市场活动考察,是单纯的货币资金筹集或投资活动,有资金运动而无物资运动。资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的背离,是公司财务作为一项独立的职能管理而存在的客观依据之一。公司财务通过合理利用各种背离,趋利避害,发挥独立的职能作用。

企业资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的一致性,是由于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所决定的;两者的背离性,是由于价值具有相对独立运动的特点所决定的。这一规律,要求财务组织既要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保证企业生产经营与对外投资活动的资金需要,又要厉行节约,合理调度资金,发挥财务对生产经营和对外投资活动的调节与控制作用,充分利用货币资源,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资金运动的并存继起性

资金运动是各种资金形态各自循环的统一,各种资金在空间上总是同时并列地处于它们各个不同的阶段上,以不同的资金占用形态表现出来,这就是资金运动的并存性。比如,当一部分资金完成了一次循环而处于货币资金形态上时,另一部分资金可能开始了它们的循环而处于生产资金形态。由于资金运动的并存性,在同一时刻才能同时进行各种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

当各种资金形态在空间上同时并存时,每一种资金又都处于它们的循环运动当中,依次由上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各种资金形态都必须依次通过循环的各个阶段,由一种形态依次转化为下一个形态,这就是资金运动的继起性。由于资金运动的继起性,企业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才不会中断。

资金形态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各种资金形态的并存性是不同资金形态继起性的结果,如果相继转化受到阻碍,资金的并存性就会受到影响和破坏。同样,资金运动的继起性也要以各种资金形态同时并存为条件,没有资金形态的合理配置,资金运动依次转化就不可能实现。

资金运动并存继起性的规律,要求企业财务既要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不断筹集和投放资金,又要根据生产经营的阶段性按各种资金形态的结构及其变化来合理投放、配置和使用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促进资金顺利流转,减少资金积压和沉淀,是资金运动并存继起性对公司财务的根本要求。

4.资金运动内部的平衡协调性

由于资金运动与物资运动具有依存结合性,资金运动具有并存继起性,使得企业资金运动成了一种复杂的经济机制。资金运动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益,要受到这个机制内部各个构成部分之间是否平衡协调的制约。

从资金来源看,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之间、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之间、原始资本金和后续积累资金之间,都要有恰当的比例关系,才能保证生产经营不同时点、不同阶段的资金需要,才能满足稳定性和临时性的资金需求,才能协调好筹资成本与筹资风险的关系。

从资金运用看,对内投资与对外投资之间、长期资产与流动资产之间、流动资产内部货币资产与结算资产和存货资产之间,也要有恰当的比例关系,才能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才能满足正常性和临时性的经营需要,才能协调好经营收益与经营风险的关系。

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之间,也存在着许多的协调平衡关系,如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协调平衡、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协调平衡、货币资产与短期信贷之间的协调平衡、长期资产与权益资本之间的协调平衡等。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之间的协调平衡,来自于减少资金闲置的要求,来自于保持合理财务状况的要求,来自于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配合的要求。

资金运动内部的平衡协调性,是企业生产经营要素之间、生产经营各环节之间彼此配合的客观要求决定的,也是资金运动各种规律性及其对理财的要求决定的。

三、财务关系

企业资金运动,表面是财务资源的增减变动,而本质上反映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这些利益主体包括企业的股东、经营管理当局、债权人、政府部门、员工和其他社会公众等,不同的利益主体虽然都关注企业的经济管理和资金运动,但其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企业的财务关系就是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主要的财务关系包括以下利益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

(一)股东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如果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不是拥有公司全部股权,就有可能出现代理问题。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股东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千方百计要求经营者以最大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但经营管理者并不自觉地这么想,他们通常的目标是:

(1)报酬,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如工资、奖金,职位消费,荣誉和社会地位等;

(2)增加闲暇;

(3)避免风险。

经营管理者努力工作可能得不到与之相应的报酬,他们没有必要为提高公司股价而去冒险。因为股价上涨的好处将归于股东,而一旦失败,经营管理者的“身价”将下跌,因此可能招致损失(如报酬减少或者被解雇)。因此,经营管理者多是力图避免风险,常常放弃获利机会好但风险高的投资机会。所有者则不同,他们总是希望经营管理者全心全意为股东服务,站在股东的立场上进行决策。

如果一个企业是由业主自己经营管理,那么这位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的利益主体就会千方百计努力经营,以增加自己的财富。但如果他与别人合伙或者向别人出售部分股份,那么马上就会产生潜在的利益冲突。例如,他可能就不愿再全力以赴地工作以增加股东的财富,因为这些财富中只有一部分是属于他的;或者他会给自己高工资和丰裕的待遇,因为这些成本有一部分会落到其他股东身上。因此,委托人(外部股东)和代理人(经营管理者)双方潜在的利益冲突构成了一种典型的代理问题。

股东和经营管理者之间另一种潜在的冲突是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指经营管理者用借款购买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的行为。通常采取以下三步:①筹借信贷资金。②向股东发出购买要求,收购外部股东手中的股份。③将公司据为己有。

此类收购在证券市场上并不罕见。一旦经营管理者心里有了收购的念头,几乎肯定会发生潜在的利益冲突。如果经营管理者(通常是个集团)决定采取杠杆收购,那么在收购之前,股价越低对他们越有利。由于经营管理者掌握本企业的第一手信息,他们最知晓本企业的价值。尽管别的集团可能也会参与竞价收购,但经营管理者总能以低于公司股票实际价值的价格收购股票。这损害了股东的利益,构成了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另一种代理问题。

为了保证经营管理者能为股东的利益而努力工作,公司必须花费代价。这些代价被称为代理成本。这主要包括:①监督经营管理者行为的花费;②调整公司组织结构,以限制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偏离组织目标的花费;③因为经营管理者不是业主而可能不及时采取行动而失去赚钱的机会造成的机会成本。

关于如何解决代理问题有两个极端的方法。一是只把公司的股票作为经营管理者的报酬,这样,经营管理者就会为提高股价而努力工作,这时代理成本非常低,但很少有经营者愿意接受这样的条件。另外一个极端是业主密切监督经营管理者的一举一动,这种做法不仅代价高昂,而且通常并不可行。最佳的解决办法存在于两者之间,既把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业绩联系起来,又有适当的监督,这要求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

协调股东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关系的机制通常有如下三方面:

1.解雇的威胁

直到最近,大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被解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它几乎不引起经营管理者的担心。这是因为大多数的股东都很分散,而经营管理者也掌握着很多代表权,因此,这些分散的股东很难形成合力,将经理从错误的道路上拉回来,或者解雇他们。但是,随着股权逐渐集中到一些大的机构(如基金)手中,它们就有资格委派人员进入董事会,从而对公司经营产生显著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经营管理者要么被迫改弦易辙,要么被解雇。

2.被接管的威胁

当一个公司因管理不善而使其股票价格低于预期的合理价位时,它很有可能被强行收购(敌意收购)。一旦公司被接管,经营管理者通常会被解雇,即使侥幸留任,也会丧失很大的权力。因此,经营管理者为了个人利益极有可能会采取措施来提高股价,以制止敌意收购。虽然从股东角度来看,提高股价是有利的,但有时经营管理者采取饮鸩止渴的做法,则对公司有害。

3.协调经营管理者的动机(激励)

现在,公司越来越多地将经营管理者的报酬与公司的业绩联系起来。理论研究也表明,这样会激励经营者采取符合公司最大利益的行为。通常有两种方式:

(1)经理股票择购权(executive stock options)。这指允许经营者在将来某一时间以某一价格购买公司的股票。如果到时候股票市价高于择购权的执行价格,经营者就会获利。公司采用这种办法是相信它会促使经营者采取措施提高股价。这种办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十分盛行。但是如果股票市场整体不景气,股价就并不必然反映公司的业绩,而且股价也不是经营者所能直接控制的,因此择购权往往不能奏效(因为如果到约定时间股价低于执行价格,择购权将一文不值)。实践表明,单纯以经理股票择购权进行激励的效果并不理想。

(2)绩效股份(performance shares)。它是基于公司绩效(以每股市价、每股盈余、资产报酬率、权益净利率等指标来衡量)而给予经理人员的股份。通常是预先规定一定的业绩指标,或者要求高出正常利润率很多的盈利率,作为实施该种方式的补偿。

(二)股东与债权人的财务关系

股东(通过经营管理当局)与债权人之间也有委托与代理关系。债权人将资金贷给企业,其目标是到期收回本金并取得规定的利息收入,而公司借款的目的是用它扩大经营,获取更大收益,两者的目标并不一致。债权人事先知道借出资金是有风险的,通常要考虑以下4个方面因素,并把它们相应纳入利率之中:

(1)公司现有资产的风险;

(2)公司预期增量资产的风险;

(3)公司现存资本结构;

(4)预期未来资本结构的变化。

这些因素决定了公司现金流量的风险和债务的安全性,所以相应决定了借款人应获得的报酬即借款利率。

但是,借款合同一旦成为事实,资金到了公司手中,债权人就可能失去了控制权。股东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通过经营者而伤害债权人的利益,常用的方式有:

(1)股东不经债权人同意,擅自决定投资于比债权人预期风险要高的新项目。因为风险加大,旧债贬值。如果高风险的计划侥幸成功,超额的利润全部归股东享有,债权人只能得到固定的利息;如果计划失败,公司无力偿债,债权人将与股东共同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尽管破产法规定,债权人先于股东分配破产财产,但多数情况下,破产财产不足以偿债,债权人会招致损失。

(2)股东为了提高公司的利润,不征得债权人同意而发行新债,使旧债价值下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这是因为发行新债后,公司负债比例加大,公司破产的可能性加大。如果企业破产,旧债权人将和新债权人共同分配破产财产,使旧债风险加大,价值下降。

为了防止其利益受到损害,债权人除了寻求立法保护(如破产时优先接管,优先于股东分配剩余财产等)外,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1)在借款合同中加入限制性条款,如规定资金的用途,规定不得发行新债或者限制发行新债的规模、条件等。

(2)如发现公司有剥夺其财产的意图,拒绝进一步合作(拒绝提供新的借款或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要求高出正常利率很多的高额利率,作为这种风险的补偿。

因此,如果公司试图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要么失去与信贷市场的联系,要么承受高额利率负担。无论哪种情形,对公司都是不利的。为了实现公司目标,公司必须与债权人和睦相处,恪守借款合同。

与此相类似,公司(经营者)也要与雇员、顾客、供应者和社区搞好关系,任何不良的企图,都将招致相关利益者的反对和约束,从而对公司整体不利。

(三)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

经济社会中的各类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法人。这些经营组织之间,会由于生产经营活动而相互交换商品、提供劳务与商业信用。本企业与其他经营组织,包括与本企业购销有关的其他企业、本企业与银行等金融组织机构之间,要发生购销业务引起的货款收支结算关系、资金拆借引起的资金借贷关系等财务关系。如果经济组织之间相互发生投资与受资的财务活动,则还有资本让渡与收益分配的财务关系。

(四)公司内部的财务关系

一个公司内部的财务关系,既包括公司内部各单位的财务关系,也包括公司与员工之间的财务关系。公司内部的财务关系,集中表现为内部各单位之间资金合作的权债关系、内部结算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特别是实行内部经济核算制的公司,各内部单位要发生产品内部转移价格的协定、成本费用定额和资金占用定额的核定、投资权限和经营权限的分割、内部经济利益的分配等一系列关于权责利的财务关系。公司与员工之间的财务关系,也属于公司内部财务关系的范围,主要包括依据资本经营权聘任员工并确认权责利关系,依据聘任合同分配劳动成果。

(五)公司与社会行政事务组织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社会组织,必然与社会行政事务组织发生各种经济关系。社会行政事务组织包括工商管理机构、税务机构、行业业务主管机构等,税务机构是与企业相关的社会行政事务管理组织的典型代表。企业作为一个经营组织,占用各种社会资源,必然要接受社会行政事务机构的管理,并以缴纳各种税金和非税收性财政支出履行对社会应尽的各种义务。公司与社会行政事务组织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收入的分配关系,如缴纳税款和税款返还、缴纳管理费和行政罚金等。

四、公司财务的内容

公司财务的主要内容是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收益分配三项。

(一)投资决策

投资是指以收回现金并取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例如购买政府公债、购买企业股票和债券,购置设备、兴建工厂、开办商店、增加新产品等,企业都要发生货币性流出,并期望取得更多的现金流入。企业的投资决策,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直接投资是指把资金直接投放于生产经营性资产,以便获取利润的投资。例如购置设备、兴建工厂、开办商店等。

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是指把资金投放于金融性资产,以便获取股利或者利息收入的投资。例如购买政府公债、购买企业债券和公司股票等。

这两种投资决策所使用的一般性概念虽然相同,但决策的具体方法却很不一样。证券投资只能通过证券分析与评价,从证券市场中选择企业需要的股票和债券,并组成投资组合。作为行动方案的投资组合,不是事先创造的,而是通过证券分析得出的。直接投资要事先创造一个或几个备选方案,通过对这些方案的分析和评价,从中选择足够满意的行动方案。

2.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长期投资是指影响所及超过一年的投资。例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等。长期投资又称资本性投资。用于股票和债券的长期投资,在必要时可以出售变现,而较难以改变的是生产经营性的固定资产投资,所以,有时长期投资专指固定资产投资。

短期投资是指影响所及不超过一年的投资,如对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有价证券的投资。短期投资又称为流动资产投资或营运资产投资。

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决策方法有所区别。由于长期投资涉及的时间长、风险大,决策分析时更重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的计量。

(二)筹资决策

筹资是指筹集资金。例如企业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借款、赊购、租赁等都属于筹资。

筹资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包括向谁、在什么时候、筹集多少资金。筹资决策和投资、股利分配有密切关系,筹资的数量多少要考虑投资需要,在利润分配时加大留存收益可减少从外部筹资。筹资决策的关键是决定各种资金来源在总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即确定资本结构,以使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相配合。可供企业选择的资金来源有许多,我国习惯上称“资金渠道”,按不同的标志分为:

1.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

权益资金是指企业股东提供的资金。它不需要归还,筹资的风险小,但股东期望的报酬率高。

债务资金是指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它要按期归还,有一定的风险,但债权人要求的报酬率比权益资金低。

所谓资本结构,主要是指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的比例关系。一般说来,完全通过权益资金筹资是不明智的,不能得到负债经营的好处;但负债的比例大则风险也大,企业随时可能陷入财务危机。筹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2.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

长期资金是指企业可长期使用的资金,包括权益资金和长期负债。权益资金不需要归还,企业可以长期使用,属于长期资金;此外,长期借款也属于长期资金。

短期资金一般是指一年内要归还的短期债务。一般来说,短期资金的筹集主要解决临时的资金需要,例如在生产经营旺季需要的资金比较多,可借入短期借款,度过生产经营旺季则归还。

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的筹资速度、筹资成本、筹资风险以及借款企业所受的限制均有所区别。

(三)收益分配

收益分配是指在公司赚取的净利润中,有多少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有多少留在公司作为再投资使用。从公司角度看,外部融资交易成本很高,而将利润形成留存收益,无需支付融资费用,但过低的股利支付可能引起股东的不满,从而引起股票市场供给的变动,导致股价下跌;同样,过高的股利支付将影响公司再投资能力,甚至失去投资机会,引起未来收益的减少,也可能导致股价下跌。

股利政策受多种因素制约,公司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确定最佳股利政策,收益分配实际上是企业内部融资问题,但因其重要性,单独提出来作为公司财务的一项独立内容。

五、公司财务的概念

财务是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公司财务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公司财务是为实现理财目标,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对资金的融通、投放、收益分配进行预测、决策、计划(预算)、分析和控制,核心是对资金及其运动进行有效管理。这一定义从公司财务的目标、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对公司财务的概念作了描述性说明。公司财务学是研究微观经济组织资源配置和有效使用的科学,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是财务经济学,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是财务管理学。在西方,这门学科通常被称为公司理财,在我国通常被称为财务管理,本书取名《公司财务》,意在体现企业财务既需要经济理论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作为其基础理论指导,又需要管理学特别是现代管理学的技术方法作为其方法理论支撑,还需要财务会计学、金融市场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