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企业承担的环境伦理责任
人类社会自农业社会起就存在环境问题,不过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并不明显;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在其生产活动中无限制地滥用资源,随意向外界排放污染物,导致环境不断恶化,某些国家更是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经济增长……在20世纪不断出现的震惊世界的一系列环境事件终于唤醒了人们,一些国家环保机构逐渐成立,也通过了关于环保的法律。比如,1969年,美国俄亥俄州重工业污染物随意排入河流,河面污染物聚集导致水底缺氧,鱼类、藻类消失,凯霍加河污染物聚集燃起了大火,此事件之后的第二年,美国成立了环境保护署;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熊本县水俣镇化工厂外溢的有毒汞威胁水俣湾成千上万居民的生命,日本很快通过了严厉的环境保护法。
我国近些年的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现生态环境部)统计资料,我国每年废气排放量达到11万亿立方米、废水排放量达到365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量达到6亿吨,在被统计的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有26条被严重污染、11条被重度污染、28条被中度污染,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60亿元,生态破坏损失为500亿元。这些污染物有70%以上来自于企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环境风险。由此可见,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会对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而且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恶劣影响。2013年1月笼罩在北京上空并且有着恶臭味的雾霾可能成为改变游戏规则的环保颠覆性事件之一。资料显示,2013年全年,北京空气质量好的天数只有5天。在长达数周的时间里,北京的空气质量比机场吸烟室的空气还差。一个暖气团像一床巨大的羽绒被一样笼罩在北京上空,下面聚集着该地区200座燃煤电厂和500万辆汽车排出的污染物。2.5微米及以下的污染物颗粒达到每立方米900个,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安全水平的40倍。人们可以闻到并且吸入这种恶臭的烟雾,并因此而窒息。图2-1为北京市近10年空气质量分布状况。
图2-1 2005—2014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变化情况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忽视社会的利益,将许多有害物质排放到环境中。大量污染物累积起来就会导致空气、土壤和水体质量下降,也会使得气候变化和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最终导致人民生命、物质和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企业作为最大的污染源,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目前我国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过度的资源耗费问题。如何规划企业的经济行为,使全社会能够向和谐社会转变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自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均把资源环境问题列为重点关切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今后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企业界应积极响应党的战略部署,考虑环境经营策略、运用环境管理会计的先进方法实现清洁生产的环保目标。然而到目前为止,实务界对环境管理会计方法的运用仍然较少,仅以守法为导向,避免行政上被处罚或避免被列入污染企业名单,忽视了环境管理会计的真正目的,在环境成本与收益、投资决策、业绩评价等方面均没有考虑环境影响。
在我国,无论是当前的环境管理会计制度还是企业自愿实施的环境管理体系,都不能离开环境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环境管理会计作为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企业会计系统的组成部分,应在为企业在环境开发、利用过程中提供环境信息等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推进环境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