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2018年绿色发展报告
2018年,广元市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广元实际,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市、绿色崛起的后发赶超之路。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坚持规划引领,明晰目标定位
广元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08年率先在地震灾区提出“低碳重建”“低碳发展”,将“生态立市”作为总体发展思路之首。2016年12月,市委做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的决定,决心走绿色发展道路。2018年7月,市委做出了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把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2018年9月,市人大制定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广元市白龙湖亭子湖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对贯彻落实生态立市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广元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提出,到2020年广元基本建成西部绿色低碳发展的样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模范区和制度机制创新的实验区,可复制、可推广、可示范的“广元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基本形成。2018年,全市认真落实《四川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2016—2020年)》,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建设,以及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创建,相关部门印发《广元市2018年节能减排降碳工作安排》《2018年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广元市2018年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建设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深入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节能减排降碳、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工作,践行绿色发展思路清晰、路径明确。
(二)厚植生态底色,夯实建设基础
广元市扎实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广元行动,大力实施天然林、退耕还林、生态修复工程,全域推进绿化、彩化、美化、香化、亮化。构建森林、风景名胜区和江河、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提升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积极参与秦岭—大巴山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截至2018年年底,建成自然保护区11个、森林公园7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19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平方米,市中心城区建成低碳绿道67千米,广元的生态环境比较优势不断凸显。强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高分通过,在全省第一个完成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养殖场(户),推进废弃农膜收集处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引入社会资金3.9亿元建成垃圾日处理量达700吨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并运行良好。美丽新村和绿色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新建幸福美丽新村260个、新村聚居点300个、“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60个,共创建全国重点镇14个,省级百镇建设试点镇15个,省级特色小镇3个。
(三)狠抓污染防治,打赢“三大战役”
广元市以建设中国最干净的城市为目标,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环境治理方面,深入推进无霾城市建设,大力实施扬尘整治、秸秆禁烧、饮食油烟整治、工业治污和机动车污染防治五大行动,城市建筑施工工地管理全面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黄标车累计淘汰率达到95.49%,实施餐饮油烟整治示范工程100家,规范整治、淘汰关闭砖瓦企业84家,淘汰燃煤小锅炉31台计62蒸吨,实现了城市建成区燃煤锅炉“清零”目标。扣除西北地区沙尘暴影响,2018年,城市优良天数率达到95%以上,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任务。水环境治理方面,重点抓好流域污染综合治理、良好水体生态保护、黑臭水体整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饮用水源建设等。投入1亿多元,全面取缔白龙湖网箱养殖和违规钓鱼平台,发展生态渔业;投入1.73亿元整治南河流域水环境,筹措8.43亿元整治城区56条黑臭水体主、支沟,首批19条黑臭水沟已全部整治完成,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全面落实河长制,市、县、乡、村四级设立河长2304名,主要河流水质和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白龙江流域断面水质达到I类。土壤环境治理方面,率先开展化肥及农药零增长、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专项行动,全市已有95.24%的耕地经过国家无公害土壤认证,建成全省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市和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
(四)发展绿色产业,推进转型升级
广元市深入实施大保护大转型战略,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严格环境准入,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优化调整为14.7∶44.7∶40.6,全市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积极构建绿色农业、低碳循环工业、生态旅游业、清洁能源等生态经济体系,全市建成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36万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3.5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75个、绿色食品70个、有机食品67个、地理标志产品26个,曾家山高山露地蔬菜直供澳门。生态旅游业态势良好,2018年接待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突破40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1%、21%。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新核准在(待)建风电项目总装机44.8万千瓦,中广核剑阁高池风电场、朝天八庙沟水电站等项目开工建设,大唐广元何家山风电建成投产,中广核剑阁摇铃风电项目并网发电,2018年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245万千瓦。大力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专项行动,编制《广元市园区循环化改造三年推进计划(2018—2020年)》,加快推进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旺苍、苍溪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海螺水泥、广旺能源、启明星铝业等9家工业企业被纳入四川省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名单。青川县从2016年起,每年预算安排6000万元建立生态产业发展资金,被列为全省唯一“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试点县”。
(五)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广元市努力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度,依据《广元市绿色(低碳)发展指标体系》《广元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开展2016年度各县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青川县绿色发展指数排全市第一。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出台《广元市重点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试行)》(自2019年1月1日起试行),进一步完善流域水环境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全面加强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工作机制,与甘肃省陇南市签订环境执法联动协议,成功处置汛期垃圾入侵白龙湖、江油油罐冲入清江河、嘉陵江漂浮蓝色塑料桶装化学原料等多起环境应急事件,确保了辖区环境安全。建立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出台农村厕所污水治理工作(2018—2020年)实施方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五年实施方案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严格落实“环境有价,损害担责”, 《广元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市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在全省率先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资金财政收支预算。结合环境保护税费改革,将各级环境监测监察执法运行经费和能力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创新投融资机制,推动社会资本投资环保工程建设,推进污染第三方治理,污水、垃圾三年推进PPP方案正加快实施。
(六)坚持低碳试点示范,突出带动引领
广元市公共机构节能减排扎实有效,广元职中、市精神卫生中心、青川县行政中心、朝天区行政中心、旺苍县政务中心5家单位分三批成功创建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已成功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国家级5个、省级5个、市级76个。低碳交通运输快速普及,全市累计建设自行车及步行绿道和生态廊道100多千米,累计发展天然气汽车6300余台,投放便民自行车1500余辆,900余辆出租车全部实现“油改气”,累计发展新能源公交车73辆、CNG公交车402辆,全年淘汰老旧客运班车100辆、运输船舶55艘,清退营运黄标车690辆。低碳建筑和绿色小城镇建设顺利起步,在新建、改建、扩建等工程项目中严格执行50%的节能设计标准,节能强标设计阶段执行率达100%,中心城区施工阶段执行率达100%。全面淘汰实心黏土砖,新型墙材使用率达65%以上,现共有规模以上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9家,预拌混凝土(砂浆)生产企业5家。全市一星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建筑已达31.5万平方米,50多万平方米建筑正在按照绿色建筑设计。城乡低碳社区建设成效突出,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广元市低碳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指导意见》,共创建省级低碳社区5个(全省共11个)、市级低碳社区24个。在全市24个市级低碳试点社区中,利州区芸香社区、朝天区曾家社区、苍溪县将军社区达到了低碳示范社区的相关要求,被评为市级首批低碳示范社区。芸香、曾家、柳池、中子、佛山5个社区被评为首批省级低碳社区,累计争取到了500万元省预算内投资。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广元市致力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若干突出问题:一是基础建设还不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滞后,特别是雨污分流管网不足、污水处理设备和工艺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全市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成率不足30%。农村地区面源污染仍然存在,化肥施用量较大、畜禽养殖业治理设施不足,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进度缓慢。二是政策支持尚待加强。广元是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也是新能源示范城市创建地区,支撑绿色发展需大量资金和项目。但作为川陕革命老区、盆周山区、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地区和“5·12”特大地震重灾区,财力非常薄弱,亟须国家、省在政策、资金和项目安排上给予支持和倾斜。三是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经济持续增长与环境压力递增矛盾突出,高耗能企业在全市工业中的占比仍然很大,承接产业转移新上项目也将累加能耗总量,能耗“双控”形势较为严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压力巨大。
三、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一)夯实绿色发展基础补短板
一是完善环保基础设施。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大力开展城乡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提升城乡垃圾、污水处理水平。到2019年年底,全市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670吨/日,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以上;新建污水管网412.04千米,改造老旧污水管网113.75千米,改造合流制污水管网155千米,全市城镇基本具备污水收集能力。推进“厕所革命”,建设绿色生态厕所。
二是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江、湖、河、库、塘、堰和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嘉陵江、白龙江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工程,打造流域污染治理和水体保护示范片。推进东河、西河、南河等15条中小河流治理,切实改善小流域水环境质量。推进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完成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逐步推进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持续开展化肥及农药零增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饲料清洁化、废弃农膜收集处理等专项治理行动,建设最干净乡村。
三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格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理,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强化国土空间治理,科学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搞好公益林建设,扎实推进造林增绿和低效林改造,推进江河湿地保护修复和脆弱地区生态治理,积极参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
(二)突出生态特色亮点放红利
一是实施一批生态工程,释放生态红利。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结合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建设,实施好已争取到的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工程,争取创建国家海绵城市、努力建设中国最干净城市,做强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支撑。积极对接国家、省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用好用活国家试点示范工程的支持要素,最大限度为生态红利的释放奠定基础。
二是实施一批生态项目,激活生态红利。立足全市总体布局,科学谋划、储备包装和申报争取一批重大生态项目,建设一批森林康养基地、温泉度假区、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文化康养基地、中国南方滑雪场集群核心区、水上运动训练和度假基地。积极争取和实施国家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国家园林城市建设项目、三江新区建设项目、旅游产业园建设项目、生态康养项目、新能源开发项目等,以大项目建设带动整体生态文明建设大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双重共赢。
三是开发一批生态产品,放大生态红利。立足广元大山大水大森林自然禀赋,突出地域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突出开发森林、特色温泉、中医药、文化、健身休闲“五种康养旅游产品”。大力培育优质粮油、生态畜禽水产、高山绿色果蔬、特色山珍、富硒富锌茶叶、地道中药材和劳务“6+1”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剑阁县油料产业,苍溪县雪梨和猕猴桃产业,青川县、旺苍县茶叶和中药材产业,制定特色优势农产品地方标准,做靓“广元七绝”等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创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
四是推广一批生态技术,转换生态红利。以提高资源高效利用为目的,积极推广余热发电、回水利用、集中供热等工业循环利用技术。大力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不断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免耕覆盖、秸秆还田、绿色防控等节肥、节能、节水、节地的生态低碳农业技术,积极推广循环农业、生态种植、清洁养殖等生产模式,着力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农产品产出率等指标。积极推进三次产业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地热利用、一次性产品替代、低碳景区建设等技术和标准,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和旅游深度融合。
(三)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激活力
一是完善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理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探索整合发改、环保、林业、经信、住建、城管、国土部门涉及生态文明的相关职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
二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抓好国家、省、市已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落实。加快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生态损害赔偿试点等重大改革试点,结合实际,出台一批规范性制度。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考核体系,逗硬目标绩效考核,修订完善各级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分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三是加大生态文明投入。加强各领域生态项目统筹,建立生态经济重大项目库,梯次推进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建设。整合现有支持生态建设的各类资金,建立政府逐年递增投入机制(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不少于5%),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引导激励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重点领域节能减排、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重大环境污染治理等。完善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低碳循环经济、生态康养旅游的产业、投资、税收、价格、财政等政策措施,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推进“金融+生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落实绿色信贷制度,支持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通过PPP、第三方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建设。
四是培育树立生态文化。把生态文化作为市民素质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创新生态文化普及教育方式,打造一批绿色生态教育基地,引导全民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让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美丽家园。培育生态文化新业态,实施生态文化品牌工程、培养工程,促进生态文化与蜀道文化、三国文化、女皇文化、红军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广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