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区分

区分也称作断、间断、间隔、曲折、转折、婉转,就是意义上的差别、变化,它是文章结构的必要条件,有了区分,才有成分,才有层次,才有结构,才有意脉可言。区分的原则体现着篇章内容的独立性,包括两个基本要求:多义变换,层次分明。

一、多义变换

多义变换是指篇章包含多个句子或句子以上的单位,各自表达不同的意义,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形成对比变化。古人在对仗中回避合掌,就典型地体现了多义变换的情形。合掌是宋人指出的对偶句在意义上的缺陷,即一联两句表意相同或相近,或两句中相应的名词意义相同或相近。在他们看来,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维的“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使至塞上》),李白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的“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都是前后两句意义大致相同而有合掌的缺陷。再如耿湋的“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赠田家翁》),其中的名词朝、昼有同义之嫌,也被视为合掌。

“文革”期间有首歌颂“文化大革命”的著名歌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开头几句歌词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嗨!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就是好!”连说四句“就是好”,重复过多,没有变换,很贫乏、单调,这样就成了强词夺理。

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即反映了多义变换的要求。故文章高手往往故意制造意义走向上(语势)的顿挫、波澜,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种情况句内句外都有。句内例子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前三句每句内都包含着转折。句外例子如苏轼的《蝶恋花》上片:

花退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上片可分为四句,一、三句和二、四句之间构成意义顿挫。当然,最后一句旷达语仍然是伤春之意,顿挫之间具有统一性。可谓放得开,收得回。

再如歧疑修辞格也是利用了句外的意义顿挫,例如:“我今天要讲三个小时,——大家是不欢迎的,所以,我只讲三分钟。”第一句的“要”其实是“如果”的意思,但初听时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将要”,所以后两句说出来就成了出乎意料的转折。

公文通常不需要制造顿挫、波澜,以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只需要区分缘由、事项、结束语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就可以了。

二、层次分明

层次,或简称为层(在句子中也常称作“重”),是属于文章结构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文章结构是各个意义单位之间的组合方式,层次则是各个意义单位的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的结构等级。文章中的不同意义单位,意义相近、关系紧密者相聚合,意义相远、关系松散者相分离,构成了不同的部分;各部分又进一步相分相合,这样就形成了等级性的层次结构。有的文章可能只有一个层次,而有的文章可能有多个层次。这与句子结构的层次是相类似的。层次分明即指文章不同部分的分合合理、等级清晰。要求层次分明的逻辑依据在于层次会影响意义;层次不同,意义也就不同。例如当代学者吴小如指出,白居易的绝句《问刘十九》中的“红泥小火炉”,其层次不是小/火炉,而是小火/炉。吕叔湘以此为例说明层次不同意义也就不同。又举例说:“报告文学的丰收”,在“报告”后分层与在“的”字后分层,意思不一样。(4)再如“一百岁的人造卫星”,在“的”字后分层与在“人”字后分层,意思也不一样。所以,层次分明才能准确表意。

层次与分段相关,因为分段也是以思想的变化分合为依据的。所以,陈望道关于分段的比喻有助于理解层次分明。他认为行文无异走路,须在转弯抹角的处所分析为段。不转弯,不必分;一转弯,便须分。(5)所谓须在转弯抹角处分析为段,也就是要区分不同的意义单位,类似于层次分明。

层次分明体现着主观思想的结构,但它是以客观对象自身的结构为基础的。例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前两句为一层,描写雨前山涧的上方景色;后两句为一层,描写雨中山涧的下方景色。这两个层次就是依托客观的景物关系而建构的。再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前两句为一层,叙述当年的交往;后两句为一层,叙述如今的相逢。这两个层次也是依托客观的交往实际而建构的。

好文章都是层次分明的,每一大的层次内部又可再分出小的层次,一直分到每一句为止。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全诗四句四义。第一句写春眠,第二句写鸟啼,第三句写风雨,第四句写花落;各有不同,相对独立。这就是多义变换。同时,第一、二句意义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层次,第三、四句意义紧密联系又构成一个层次。前一层次为辅,后一层次为主。这就是层次分明。再如苏轼《蝶恋花》下片: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个总分结构的段落,可分为五句。第一句总说墙里墙外,第二、三句构成一组分说墙外行人、墙内佳人,同时第四、五句构成一组再分说墙外行人、墙内佳人,这两个分说的意义单位同处于最低的层次(第三层),然后并列起来构成中间的层次(第二层),中间层次又与第一句构成总分关系的最上层(第一层)。层次非常分明。

前述公文正文标准结构的三个部分:缘由、事项、结束语,也就是三个意义单位,短小的结束语可以归入事项部分,那么缘由与事项之间就构成一个因果关系的层次。

区分(多义变换、层次分明)意味着思维的丰富性、曲折性,解决的是意义贫乏、单调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不能单枪匹马、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