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阙特勤和默棘连
默啜可汗死后,紧接着是突厥内部大乱。其侄子,即骨咄禄之子、杰出的阙特勤发动了一场真正的宫廷政变。由于他屡建功勋,特别是在给他的叔叔默啜可汗当副手时所起的作用, [262] 使他获得了权威,并因此而增强了力量。他杀默啜之子匐俱及宗族和已故可汗的辅臣们,唯留下暾欲谷,他是阙特勤兄的岳父。
阙特勤本人没有夺取汗位,而是立其兄默棘连(汉名)为可汗,默棘连在鄂尔浑碑文中称毗伽可汗(bilgä khagan,意为“明智的皇帝”),他从716年至734年间统治着蒙古地区。 [263]
其间,由于默啜的去世和随后的王族内乱,鼓舞了所有臣属部落反叛鄂尔浑王朝。阙特勤和默棘连在重新恢复秩序和使反叛部落归附的斗争中耗尽了精力。和硕·柴达木的碑文是默棘连为纪念阙特勤而立的。其中列举了一系列对付九姓乌古斯 、九姓鞑靼 [264] 和对付回纥与葛逻禄 [265] 的血腥战争。九姓乌古斯和九姓鞑靼可能分别居住在克鲁伦河中、下游地区。“九姓乌护本我族也。当天地骚动时,彼等起而叛我,一岁中吾人战五次。阙特勤乘白马驰击之。以长枪洞贯六人,手足相搏,又毙第七人。吾等败其军,使彼族降服。突厥民众内叛,且失于怯懦。”然而,如果说在这些严酷无情的战争中,东突厥被迫取消了对西突厥的宗主权的话,那么,他们成功地保住了鄂尔浑的汗国。在阙特勤的碑文中,默棘连庆贺道:“朕与朕弟阙特勤共图救之,为不欲民众之名誉由朕父暨朕叔获得者于斯销墜。” [266]
也许默棘连很想包扎内战遗留下来的最后创伤,他与当时已经70岁高龄的暾欲谷商议,企图入侵中国以巩固他的统治,但暾欲谷阻止了他。伟大的皇帝唐玄宗(713—755年)刚登基。新天子缺乏唐太宗的勇气,甚至很少离开宫廷生活(这是黄金般的时代,是长安宫廷中最好的时期),然而,他却好大喜功,盼望恢复中国对中亚的统治。暾欲谷对中国内政相当灵通,他向默棘连指明,突厥内乱犹尚疲羸,牲畜四散,马匹消瘦,民众饥寒,攻打正在复兴中的唐朝是草率的行为。以后,默棘连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企图让突厥人过定居生活,仿中国方式,在鄂尔浑河畔建筑有城墙的城市,建立道、佛教寺院。暾欲谷指出这又是错误的。突厥所拥有的主要优势是他们作为游牧民的灵活性,这使他们能在机会到来的时候突然出击,或在受挫时能躲避敌人,不被捉住。中国的编年史家记载了这位突厥老人的话:“突厥众不敌唐百分之一,所能与抗者,随水草射猎、居处无常,习于武事,强则进取,弱则遁伏,唐兵虽多,无所用也。若城而居,战一败,必为彼禽、且佛老教人仁弱,非武疆术。” [267]
后来默棘连本人在和硕·柴达木碑中留给他的后代的就是给他们指出突厥人的这种潜力。他回忆了在上一个世纪中,中国习俗对东突厥的使人意志消沉的影响:“唐人富有银、粟、帛,往往用其甜言,且拥有致人衰弱之财富,供其挥霍。彼等方迷惑于其甜言及致弱之财富,又招引远方民族,与之接近。……尔辈被甜言及致弱之财富所迷惑者,数在不少,其已趋于沦亡矣。噫,吾突厥民众,尔等或有言。吾欲南迁,惟非居总材山林,乃入平原耳”。默棘连又告诫说:“噫,吾突厥民众,汝如往彼土,汝将沦亡,但汝如留在于都斤地,只遣发车队,汝将永不穷固。汝如留在于都斤山林,汝将长享一永远国家。……噫,吾突厥民众,……凡朕须告汝者,余已记于永保之贞石。” [268]
在暾欲谷的劝导下,默棘连向中国求和(718年)。然而,唐玄宗拒绝之,并下令出击。在古城(原北庭)的一支突厥部落拔悉密部和在辽西、热河一带的契丹人与中国联合,准备从西南方和东南方侧击突厥。默棘连可汗大恐,然而暾欲谷却消除了默棘连的恐慌,他指出,拔悉密、契丹及中国人,相去甚远,势必不能协调一致地攻击。后来,默棘连果然伺机在古城击溃了拔悉密部,之后,接着进犯甘州和凉州一带,即今甘肃边境地区(720年)。最后在721—722年,突厥与唐议和,两者之间建立了友好关系。 [269]
默棘连之弟阙特勤死(731年)后(默棘连将其汗位的获得归功于阙特勤),默棘连写了一篇祭文刻在其墓碑上,该墓的位置在和硕·柴达木湖和鄂尔浑的科克沁之间,离哈拉和林北大约40英里的地方。祭文中的几段上文已经引用。它可以被视为古突厥人的民族史诗。732年,玄宗补充了一篇汉文的碑文,以示两国间存在的友好关系 [270] 。
这些碑文——最早的突厥文碑——是用被错误地称之为“鲁尼”(Runic)文的字体写成。这些文字恰当地说应该是由古粟特字母(尽管像巴托尔德所主张的那样,这些鲁尼文有着不同的起源,是一种表意文字)变化而成,是来自阿拉米亚文(Aramaean)。用“鲁尼”突厥文书写的其他碑文在西伯利亚和叶尼塞河流域都有发现。巴托尔德断定,最早的突厥文字可以追溯到7世纪、甚至6世纪。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在8世纪,回鹘文即将取代它,回鹘文同样是通过粟特人,来自北部的闪米特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