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是如何“思维”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复调音乐是什么

词辩

“复调音乐”一词,是我们中国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造出来的词汇,表示“多旋律合奏”。它和主调音乐含义相反:织体中各个声部在理论上说来并无主次之分,因为都是旋律,所以它们地位是相同的。

但是与我们中文“复调音乐”相应的英文Polyphony,虽然也含有“复合声音”的意思,然而它的含义却不断在变化着。

早先一些外文音乐词典中,该词表示音乐史上一种现象,即13世纪至16世纪——相当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多声部音乐;但是也指各种非西方音乐中的多声现象。

和声学确立之后,作品中出现的各种多旋律结合的形式,是以另一名词Counterpoint——中文译作“对位法”——所表示的‘以点对点’技法写就的。因此Polyphony一词几乎就指“不以Counterpoint技法写作的多旋律结合音乐”,那也只能是Counterpoint技法形成之前的,以及民间存在着的多声音乐。这样解释Polyphony,就把它和Counterpoint对立起来了。

但第四版权威音乐词典《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的Polyphony条目,又有了新解。Polyphony分为西方与非西方两大部分。在西方的Polyphony强调了几个特征:织体中各声部地位的等同性、结合的同时性,对和声的从属性,以及与Counterpoint技法的相关性。这样一来,又把以往与之对立的Counterpoint概念包括进去了。

“对我们不是专门搞理论的人来说,还是中文‘复调’的意思最好理解,”小欣总是那么善于表感想,“多旋律的合奏[1] ,多干脆利落!”

“倒也是,如果按照西方一些院校的科目的名称,把我们的‘复调课’改为‘对位课’,虽然也算是和国际接轨了,但却又和我们的国情不合,和我们上课的内容也不合了,”乐仁诗说,“因为我们的复调课,得教很多对位法以外的内容啊。”接着,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

“中文里有许多词汇来自外文,但一旦那些外来语成为中国的名称,那也就是中国文化一部分了,因为它包含了中国人对它的理解和用法,以及它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情况,所以再也不是原来外语中的意思了。”

“复调”在我们语境中确实就是一个综合性词汇:它既可以指一门技法,与“和声”课相当;也可以指一种横向织体形态的音乐形式,与之相当的应该是“主调音乐”了。

但是在和声学教室里,教师只教“和声技法”,用不着教“主调音乐”,事实上也没有这样的课程。然而在我们的复调音乐课堂上,又要教“复调技法”,又要教“复调音乐”。

“这就是说,复调与和声,不只是两种不同的多声形态、两门不同的写作技法,而且,作为学科的教学任务,也真的有很大的不同呢。”小梅有些领悟老乐的意思了。

“你们还记得前面说过,和声的表述形式只是一种虚拟的存在吗?”他问。

“记得,你上一讲说过,除了特定的宗教圣咏或合唱,或者是某种别有意义的隐喻写法,它才是实际的存在,”小杨换了一副金丝边的眼镜,“而在练习中,这种四部和声的写法,只是一种写作规则的表述形式罢了。”她仍然习惯了在认真说些什么的时候往上推推镜框。

“很好,换句话说,学会了四部和声的写法,还得通过音型演化构成织体等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才能写出实际作品,”乐仁诗说,“因此我们上一讲里审视的和声学,实际上关注的是一种精神而已。”

“什么精神?”小梅问。

“和谐精神,力的运动精神呀。”小杨这副眼镜让她看来似乎更知性了。

“那复调学科又是怎样的呢?难道就不讲和谐、不讲运动吗?难道就没有抽象的技法训练吗?”小梅问。

“当然有啊,但反映的形式不一样啊。它的训练方法也同样是很抽象的表述啊。但是这只是最基础的。在这些基础方法学完之后,还得学很多知识和技法呢,”老乐说,“我们这一单元里要讲的东西比和声多着呢,耐心地听下去吧。”

注 释

[1].我们将在后文进一步评说这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