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思维的运行
音乐思维——作为名词解释——它作为对音乐运行逻辑的归纳,是认识的产物,理应属于知性;但是在艺术活动中的音乐思维——作为动词解释——却又该是感性意象按照某种规律进行演绎的心理活动。因此,音乐思维的运行既是在自觉意识层次中的把握,又是在非自觉意识层次中进行的操作,所以它是具有两重性的活动……
“什么是自觉意识层次,什么是非自觉意识层次呢?”小欣问,“小的时候老师给我的评语总是‘学习不够自觉’,这是说我们在音乐中要自觉吗?”
乐仁诗笑了:“所谓自觉,是针对有否自我意识而言。自觉意识,是指知道自己是谁,正在做什么,亦即自己能够解释自己的行为,或用意识控制自己行为的心理活动。”
“‘意识’这个词,在中文里也是多解的。作为名词,那是指一种观念,例如‘集体意识’‘大男子主义’,等等;作为动词,则是一种觉知的能力,例如,‘他意识到自己错了’‘他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等等。我们这里的讨论,主要是名词意义上的‘意识’。细细说来,又有很多种解释。”他找了一张纸,画了如下的图式:
自觉意识 现实意识 成人意识 抽象思维 意志行为
非自觉意识 原始意识 儿童意识 意象思维 动作思维
——————————————————————
潜意识
之后,又一边指着一边说:
“线下的‘潜意识’是我们在清醒的状态下无法觉知的,但往往可以在梦中感受到,它可能会驱使我们做出一些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事——例如口误——往往就是潜意识的泄漏。关于潜意识的问题我们以后再说。
“线上两行表示的两种意识,是主观可以觉知的,并且也可以清醒地指示自己的大脑去完成的。但是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
“所谓非自觉意识,这是一种主体尚不知自己是谁的心理状态。例如许多读书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怎样的尊严,更不用说那些出国旅游做出种种有辱国格的行为的老百姓,因为他们从没想到中国人应有怎样的举止——”说到这儿他忽然停住,说了一声“对不起,扯远了”。
“在学术理论上,非自觉意识主要是指原始意识、儿童意识——七岁之前的;它的思想方法主要是意象思维,它的行为主要是通过动作思维完成的——简单说来即无须大脑加以监控即可完成一些日常习惯的、本能的动作,我们将在以后再详细讨论这一点。因此这图上横向的第一排,都是同义语,都是一个层次的心理活动。
“非自觉意识也兼管一些与行为主体的社会角色、价值观念并没有直接关系的行为,例如早晨跑步还是游泳,晚饭吃面还是喝粥,等等,并不表示行为主体的行为有什么深刻的用意。”
可能说得累了,他又靠在椅背上边摇边说:
“而图上第一行的自觉意识,是人类走出原始神话时代,进入现实社会、有了抽象能力才可能迈出的一大步;从个体来说,这也是自己能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因此在学术理论上,这第一排的现实意识,就是满了七岁、开始明白现实是怎么回事的人,也称作是成人意识(虽然很多人大学毕业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浑浑噩噩过日子;虽然法律上要到十八岁才算成人)。自觉意识的思想方法是抽象思维,所作的一切都是体现社会角色和个人意愿的行为(虽然往往并非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上图所示的这三种层次意识又是同时并存在我们大脑结构中的,而且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场合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不同性质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在朋友宴席上你或许会对一位披着一头长发的陌生女子莫名地有种好感,可能是潜意识中有什么情结在影响;吃饭时举筷夹鱼还是挑肉,则是非自觉意识在左右;而宾客劝酒,抵死不从,因为怕酒后胡言,这就是自觉意识的控制了。”
“那么这两种思维有可能同时结合吗?”
“这问题问得好,我们可以回到前面的话题了,”乐仁诗笑了,“前面已经说了呀,艺术创作就是这两者的结合。非自觉层次上展开的情感、想象活动,是少不了自觉意识把控的。只不过这种把控——例如整个作品究竟想说什么——也只能通过诱引的方式实现。”乐仁诗说。
“我记得在电影《红菱艳》中有一大段描写作曲家深更半夜在琴上即兴弹奏,摸出一个片段,然后逐渐发展开去的镜头。这是不是非自觉状态的天马行空呢?后来他的乐思汹涌而至,是不是就是自觉意识的诱引呢?”
“坦白告诉你吧,作曲家脑中的音符,就像是湖水中的浮萍,在情感之风吹来时就会自由碰撞,他才不是根据和声规则想出来的呢。但是一旦浮萍纠缠错落的姿态有了某种他所需要的审美诉求意味,他的思维定势——由平日里训练得来的手段——就会立刻去规范它、引领它,直至最终能够让这意象发展到足以把作曲家心中情感得以淋漓宣泄才算完成。”
“你就是这样写作的吗?”
“碰运气吧。机遇不好的时候,咬断铅笔都没感到心湖中有什么浮萍呢,别说碰撞了。”乐仁诗自嘲似的笑笑。
如前所述,音乐思维的这种双重性,也使得它的运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处于知性认识;而在运用的时候,又必须在非自觉意识的层次中运行。这就要求对各种音乐逻辑进行训练时,必须做到视觉、听觉——内心默声的听觉,和动觉——包括笔头在五线谱上的动作——三者同步,使音乐思维的活动,以“动作思维”的状态体现出来。
“你刚才就提到动作思维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难道动作会思维吗?”小欣听得很仔细,没有放过一个还不曾解释过的名词。
“所谓动作思维,其实‘动作’两字应该打上引号,因为动作并不可能会思维。但是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之后,意思就变了,意即‘动作本身就是思维’,例如猛虎扑羊,虎的追赶策略、每个跳跃动作,羊的匆促躲避、每个转头拐向,都是不假思索就完成了。”
饿虎扑鹿
“也就是无须通过大脑了?”小欣不知想起什么笑了起来,“以前我妈妈总说我讲话不通过大脑,这也是动作思维了?”
这话把乐仁诗给逗乐了。“这当然是动作思维了。你看过相声演员背一长串菜单的表演吧,只见他唇动舌动,完全就和我们的手指在弦上飞舞那样。”
“那为什么可以不通过大脑呢?”
“这是上帝赋予生物应付危机的本能,即感官得到的信息无须再请示大脑作出指令,而是神经直接连通动作器官了,”乐仁诗说,“你看看大作曲家的手稿就知道了,疾笔如飞,不假思索,完全是脑中音乐在纸上的流泻。我看看一些学生做题,要想个半天。有的更滑稽,画个音符圈,擦了又画,画了又擦,结果又神经质地把它描描圆。”他很想说这总让他想起阿Q在刑场上把圈儿画画圆的样子呢,但又觉得这样的话似乎对学生太刻薄了,于是没说。
“那我们演奏者的音乐思维又是怎样运行的呢?”
一个演奏者可以凭着老本,亦即所谓“前理解”,例如眼能识谱,耳能听音,能分清音高,节拍,能分清旋律和伴奏,凭着一点自发的感觉在那里抑扬顿挫就可以演奏乐曲了。但这可能只是自在的水平。
如果他所受到的音乐教养,不仅让他明白旋律进行中哪些音调与主题动机有关,伴奏中的各个声部是怎样呼应的,和声是怎样使乐曲的紧张度加强的,整个情绪的高潮在什么地方,而且,他非常明白,这首乐曲应该给听众怎样的感受,那么他的演奏就是达到自主的掌握了。
所有这一切,又会为他的老本加上新的积累,成为下一次解读新曲的“前理解”了。
“那艺术家怎样才能在创作中进入非自觉状态呢?”小欣又问,“前面说过,只有经过自觉控制的努力学习阶段,才有可能把技巧的运用交付动作思维,但是这只说明了必要性,然而怎样实现它的可能性呢?”
“你的逻辑思维很严密哎,”乐仁诗又一个点赞,“说得有理。当然首先是熟能生巧吧。但这还不够,因为往往还有临场发挥的问题。这就是艺术家们常常说的,所谓‘找到感觉’‘进入状态’的意思吧。”他说。
“其实这无非就是要有一种诱使自觉向非自觉转变的环境,亦即把自己从现实中抽离出来而已。剧场的氛围、舞台的灯光,往往会让表演家立刻精神集中,进入审美中断,情感随时准备着以作品人物的姿态宣泄。创作者虽然不上舞台,但同样也有触发自己转变自觉为非自觉的环境。据说有的作家在泡脚的时候才会使自己的意象思维变得特别敏捷,有的画家要听音乐才能作画,有的作曲家非得抽烟、喝咖啡,或者夜深人静,脑子里才有音乐,等等。当然,在外行人看来这些都是怪癖了。”
“哈哈,真是有趣,”小欣说,“刚才你说了一个‘审美中断’,那是什么意思呢?是否指暂时与现实隔离,专心于审美呢?”
“大概是这个意思吧,这个问题以后再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