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肛肠手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第一节 肛门手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任何手术都会产生不同的并发症,肛门部手术由于肛门、直肠及其周围组织的牵拉和损伤可致术后各种并发症。了解并发症的原因,及时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一、术后疼痛
疼痛是肛肠病术后主要的反应之一。其疼痛的程度往往与手术部位和创伤的大小有关。大肠手术一般在术后48小时内肠蠕动不规则,患者除感到切口疼痛外还可有腹内疼痛,有时为窜痛,属内脏神经痛。当蠕动的肠段影响到切口时,则疼痛可能加重。48~72小时后,肠蠕动恢复正常,开始排气,内脏神经痛可渐消失。故其术后疼痛常不剧烈。肛门直肠疾病由于解剖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在术后出现较剧烈的疼痛,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一)原因
1.解剖因素
齿状线以下的肛管组织由脊神经支配,感觉十分敏锐,受到手术刺激后可产生剧烈疼痛,甚至可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导致肛门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引起局部缺血而使疼痛加重。
2.排便刺激
由于手术切除了病变组织,形成创面,加之患者的恐惧心理和手术刺激,使肛管经常处于收缩状态。因而排便时的刺激可引发撕伤性的剧痛。此种疼痛又可加剧患者的恐惧心理,可使肛门括约肌在排便后长时间处于收缩状态,而致排便后的疼痛加剧。
3.手术因素
肛门直肠手术时,损伤或创伤齿状线以下的肛管组织,如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外痔切口低于齿状线,误将齿状线以下组织同内痔一并结扎,或内痔注射术,注射部位不正确等均可引起疼痛,术中钳夹、结扎括约肌,括约肌损伤后引起淤血、水肿,导致痉挛性疼痛。手术时对肛门皮肤损伤过重,牵拉组织过多也可引起疼痛。
4.麻醉因素
麻醉不完全或麻醉作用消失后,肛门直肠的末梢神经受到刺激即可产生疼痛。
5.其他反应或并发症影响
手术切口感染、肛门皮肤水肿、便秘、异物刺激等,可引起患者肛门直肠疼痛。此外,排尿障碍等并发症均可加重疼痛。肛门直肠术伤面愈合后形成瘢痕,瘢痕挛缩压迫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
总之,术后疼痛的因素除与肛门区感觉敏锐等上述因素有直接关系外,患者的精神状况、耐受程度、术中麻醉方式的适当与否、病变范围大小、损伤的轻重等均有一定影响。
(二)处理
手术后轻微的伤口疼痛一般不需治疗处理,若疼痛较为剧烈,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1.手术后疼痛
(1)应用镇痛药物:
术后可根据疼痛的轻重缓急酌情给予镇痛药物。一般可服索米痛片、布洛芬缓释胶囊、洛芬待因等;疼痛较重时可服盐酸曲马朵或肌注哌替啶等,也可应用硫酸吗啡栓纳肛。夜晚因疼痛重影响睡眠时,除用止痛剂外还可配合应用镇静安眠药物,如可给予哌替啶50mg、异丙嗪25mg,肌注。
(2)针刺镇痛:
镇痛迅速,无副作用。针刺时应注意手法的运用,一般用强刺激法,至疼痛减轻或消失时再予留针10~15分钟。取穴:承山、气衡、长强、八髎等。亦可应用耳针,在耳廓上找出反应点,用毫针刺激后再埋皮内针固定:平日可随时按压埋针处,以减轻疼痛。亦可以0. 5%~1%普鲁卡因10~20ml行长强或承山穴封闭止痛。
2.炎性疼痛
凡病变范围广泛,损伤较重或伴有炎性肿胀等现象者,采用中药镇痛效果较好,特别对术后肛缘肿胀所致疼痛效果尤佳。可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剂如止痛如神汤等内服或祛毒汤等煎汤熏洗、坐浴。亦可外敷九华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冲和膏等。对于感染所形成的脓肿,要及时切开排脓减压,开放引流;若系内痔脱出嵌顿,要及时复位;若系血栓形成,应在局麻下剥离摘除。每日可以用红外线、多元频谱仪进行肛门部理疗。如因肛门部伤口感染所致疼痛者,应在止痛的同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3.排便时疼痛
为了防止术后发生粪嵌塞或大便干结排出困难,术前术后均可酌情口服麻仁丸或果导片等,以减轻粪便冲击撕裂肛管伤口而引起疼痛。排便前,可用温水或中药坐浴,解除肛门括约肌痉挛,减轻粪便通过肛门时的阻力,排便后坐浴(用温水或P. P粉坐浴),可清洁伤面以减少异物对创面的刺激。若大便干操,排出困难,可用甘油灌肠剂灌肠,或用开塞露2支挤入肛内,以软化大便、减轻排便时的疼痛。
4.瘢痕疼痛
(1)由于瘢痕压迫神经末梢,偶尔可引起局部轻微的针扎样疼痛,一般不需处理。
(2)频发的、明显的瘢痕疼痛,可外用瘢痕膏,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酶,或胎盘组织液,以促进瘢痕的软化吸收。
(3)中药熏洗:大黄15g、芒硝30g、制乳香15g、没药15g、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2g,水煎外洗,每日15~20分钟,每日1~2次,以软坚散结、活血化痰、通络止痛。
(4)局部可用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或中短波进行透热治疗。
(5)瘢痕挛缩、肛门狭窄致排便困难时,应切除瘢痕,松解狭窄,使粪便排出通畅。
(三)预防
1.术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其消除顾虑,坚定信心,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2.手术时麻醉要完全,术中针对病情及患者体质,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
3.严格无菌操作,手术操作细心,动作轻柔,避免任意过度牵拉或挤压非手术区域的健康组织,尽量减少刺激和损伤。注射硬化剂或坏死剂时,切勿注入肛门括约肌内和齿状线以下的痛区;痔核结扎术时,不应结扎齿状线以下的肛管组织。肛门直肠手术,损伤肛管组织较多,或肛管平素狭窄细小者,可在手术时酌情切断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皮下部,以防止肛门括约肌痉挛。
4.局部应用长效止痛剂 此方法主要适用于肛门直肠疾病的术后止痛。如混合痔外剥内扎术、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术等。可在手术结束前在局部切口周围注射适量复方亚甲蓝长效止痛注射液、高乌甲素、复方利多卡因注射液等长效止痛药物。用5号针头在肛门周围和切口边缘皮内均匀地点状注射,根据临床观察长效麻醉剂的注射应在创缘0. 5cm之内,甚至创面基底部,注射较远,效果不佳。此法特点是一次用药后发挥作用时间长,避免了反复用药,且操作简便,副作用小。
5.注意创面处理 术后嘱患者多食香蕉等水果,或口服蜂蜜等润肠通便之品,避免大便干燥,以减轻排便对创口的刺激,以防止大便干结而引起排便疼痛。每次大便后及时坐浴熏洗,换药时动作轻柔,操作细心,药条放置合理,保持创口引流通畅。
二、尿潴留
尿潴留是指患者手术后由各种因素引起的排尿不畅或不能自行排尿,尿液存留于膀胱内。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高达52%。多发于术后当日,亦有持续几日。是临床较为常见并发症,临床可表现为:排尿不出或不畅,小腹胀满,或排尿频频,点点滴滴(慢性尿潴留)。
(一)原因
1.解剖学因素
肛门神经、会阴神经及阴茎背神经共同起源于第2~4骶神经前股合成的阴部神经,肛门和尿道部肌肉在会阴部有广泛的联系,因此,肛门直肠局部的手术创伤就很容易发生排尿不畅,甚至尿液潴留于膀胱。
2.麻醉影响
尿潴留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膀胱肌收缩无力和尿道括约肌痉挛。而腰麻、骶管麻醉或硬膜外麻醉,除能阻滞阴部神经引起会阴部感觉丧失及肛门括约肌松弛外,还能同时阻滞盆内脏神经,引起膀胱平滑肌收缩无力和尿道括约肌痉挛,以致排尿不畅或不能自行排尿,这是术后早期尿潴留的主要发病原因。
3.手术刺激
肛门直肠手术局部麻醉不全,肛门括约肌松弛欠佳,手术操作粗暴,过度的牵拉、挤压、捻挫或损伤邻近的健康组织,或在前方结扎过多的组织,或在前方注入大量的药液,使局部组织张力过大,压迫尿道,或为术后肛门疼痛、肛门括约肌痉挛收缩,反射性地引起膀胱颈部及尿道括约肌痉挛,从而发生尿潴留。
4.填塞敷料压迫
肛门直肠手术后,由于压迫止血,肛门或直肠内常需要填塞一定的敷料或纱条,若填塞敷料或纱条过多,不仅可压迫尿道,直接影响排尿,而且,肛门在敷料或纱条等异物的刺激下,可反射性的引起膀胱颈部和尿道括约肌痉挛而产生尿潴留。
5.前列腺增生
原有慢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常因肛门直肠的手术刺激而发生急性充血,加重前列腺增生症状,发生尿潴留。
6.精神环境因素
若患者术后精神极为紧张,或是由于环境的突然改变,不习惯于在床上或病房内排尿,肛门及尿道括约肌不能松弛而发生尿潴留。
7.年老体弱
年老体弱、气血不足之人,由于膀胱平滑肌收缩无力,加之肛门术后,局部疼痛、肛门及尿道括约肌痉挛而发生术后尿潴留。
(二)处理
1.一般处理
一般肛门直肠疾病局麻术后应鼓励患者适当饮水,及时排尿,若术后8小时仍未排尿,小腹胀满,可给予局部热敷。若因对环境改变或体位变化而排尿困难者,可搀扶患者去厕所排尿,并让患者听流水声,以起到暗示和条件反射等诱导作用,从而达到排尿之目的。
2.松解敷料法
若系肛门直肠内外填塞纱条敷料过多、过紧,可直接给予松动敷料或拉出纱条少许,即可缓解尿道压迫的情况以及肛门括约肌的痉挛情况,但要防止伤面渗血。
3.针灸疗法
用针刺或隔姜灸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可帮助患者排尿。
4.药物治疗
可用新斯的明0. 5mg肌注,兴奋膀胱逼尿肌,以帮助排尿(适用于因麻醉药物作用而引起的尿潴留);亦可口服特拉唑嗪1mg,拮抗α 1肾上腺素受体,改善慢性膀胱阻滞者的尿道功能和症状。中药可选用八正散、五苓散、金匮肾气丸等,或用单味鲜柳叶或干柳叶30~60g水煎服,或用大葱250g、盐200g,共捣成泥状,炒热贴敷小腹部均可。
5.导尿术
上述治疗无效而叩诊患者膀胱充盈平脐时,或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可行保留导尿术。保留导尿术操作步骤:①衣帽整洁,洗手,向患者讲解导尿的必要性,取得患者配合;②患者仰卧屈膝位,两腿略外展,助患者脱裤,将橡胶单、治疗单垫于臀下;③清洗消毒外阴或阴茎;④女性患者导尿时用左手分开并固定小阴唇,右手持导尿管插入尿道口4~6cm,见有尿后再插入1cm。男性患者导尿时用左手提起并固定阴茎,使阴茎与腹部呈60°,右手持导尿管插入20~22cm,见有尿后再插入2cm;⑤导尿完毕可拔出导尿管;需保留导尿者,向尿管内注入生理盐水10~15ml,再将尿管固定于床旁,并定时排放尿液。注意:如果患者膀胱极度充盈,则首次导尿排放尿量不应超过600ml,以防止发生膀胱血肿。
6.穿刺法
若因导尿技术问题或尿道狭窄或有前列腺肥大,不能插入导尿管,而膀胱又充盈较甚,患者痛苦较明显时,应及时给予膀胱穿刺进行排尿或行膀胱穿刺造瘘术,但穿刺时一定要注意无菌操作,以免继发感染。
(三)预防
1.手术前向患者讲明术中及术后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反应,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思想顾虑,取得患者的密切合作,让患者术前适应环境,锻炼改变体位排尿。
2.选择有效麻醉方法,麻醉要完全,使患者肛门括约肌充分松弛。
3.术中操作要熟练,动作要轻快、细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
4.术中止血应彻底,减少肛门直肠内填塞的敷料、纱条,否则,纱条或敷料过多,可压迫尿道引起排尿困难。
5.对手术创面较大者,为防止肛门疼痛引起尿道括约肌痉挛,必要时可于肛门局部注射长效止痛药,减轻术后疼痛。
6.若使用布比卡因等维持时间较长的麻药,在麻醉作用消失以前,患者应限制饮水。
7.对于原有前列腺肥大、膀胱结石、膀胱炎、尿道炎而表现为排尿不畅者,术前应给予适当治疗,待症状好转后再进行手术。
三、术后大出血
术后大出血是指术后局部出血达500ml以上。包括渗血和动脉出血,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根据术后发生大出血的时间,分为原发性出血和继发性出血。前者是指出血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后者是出血发生在术后24小时后,多发生在术后7~12天内。通常情况下在迅速失血量超过800ml,占全身总血量的20%时,即出现失血性休克。其突出的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小于80/50mmHg)、脉搏加快(120次/分钟)、脉压缩小、神志障碍、全身冷汗、尿量减少等。若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出血量超过400~500ml,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昏、心悸、乏力等。短期内出血量超过1000ml时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因其病情急剧,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原因
1.原发性出血
(1)术中止血不彻底,结扎线脱落或术中对搏动性出血点未作处理;或创面过大,渗血过多,如环状混合痔、严重的脓肿和肛瘘等由于术中损伤太大,创面渗血较多引起大出血。
(2)内痔结扎切除时,结扎不紧,或残端保留过少,结扎线滑脱导致出血。
(3)外痔剥离时切口超过齿状线以上,此处血管丰富处理不当导致出血。
(4)肾上腺素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术中使用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术野清晰,而术后药物作用消失,血管扩张可出现大出血。
(5)术后当日过早离床活动或排尿、排便,丁字带过松引起大出血。
2.继发性出血
(1)内痔结扎线术后7~12天脱落时,排便用力或剧烈活动致创面内血管断端处血栓脱落,引起大出血。
(2)内痔缝扎时,缝针过深、过高伤及血管、肌层和正常黏膜、脱落时引起出血。
(3)局部检查方法不当、换药粗暴,或指诊、肛门镜检查、扩肛时使用暴力,损伤正常组织,或过早强拉结扎线造成组织损伤等。
(4)局部感染、组织发生化脓感染、坏死,使局部组织和其下的血管损伤破裂,引起大出血。
(5)注射硬化剂时操作不当,药物浓度过高,剂量过大,注射过深或过浅,药物分布不匀,都能引起组织大面积坏死,诱发出血。
(6)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症使血管压力增高引起出血。门脉系统高压如肝硬化等,使门静脉系统回流障碍,压力升高导致出血。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因凝血机制障碍而出血。
(二)处理
若大量出血多不能自然止血,必须立即采用止血措施。
1.用云南白药撒敷到创面或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内服或肌注止血剂如安络血(卡巴克洛)、维生素K等,都不易止血。
2.对术后创面出血或明确的止血点,必须在麻醉下缝扎止血,重新结扎出血点。
3.对术后出血点不明确或广泛出血时,可采用纱布压迫、气囊压迫止血。
纱布卷压迫止血:取中空硬胶管或粗肛管,长10cm左右,外裹凡士林纱布块多层,卷粗些,直径约3cm,外层涂一层凡士林油或消炎膏,缓慢放入外科肛管,也可用两叶肛门镜扩肛下置入创面上。为防止纱布卷滑入直肠腔,可将纱布卷和胶管用丝线缝合一针,并固定缝在外敷纱布块上。借胶管观察是否继续出血而流出肛外纱布上,但肠腔积血不可能一次排净,仍有陈旧性暗红色血水和小凝血块排出无妨,如尚有新鲜血液流出,则应密切观察。
4.对于痔核脱落时期引起的继发性出血,组织脆弱,不易缝扎止血。可在出血创面上部痔动脉区及周围黏膜下注射1∶1消痔灵2~3ml硬化止血,加上纱布卷压迫止血,在此基础上应用全身性止血药和抗感染治疗。
5.因感染导致出血者应及时给予大剂量抗生素以有效地控制炎症,同时应卧床休息,控制排便,利于创面的修复。
6.出血量较大、血压下降者,应及时补充血容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7.若出现失血性休克,须紧急抢救,主要包括补充血容量和积极治疗原发病、制止出血两个方面,其措施如下:
(1)一般急救措施:①体位:嘱患者去枕平卧或双下肢抬高20°,增加下肢静脉回心血量,就地抢救,不宜搬动;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或面罩间断吸氧;③尽早建立静脉输液通路。
(2)补充血容量(扩容):可根据血压和脉率的变化来估计失血量。首先,可经静脉快速滴注5%葡萄糖或糖盐水、生理盐水和林格液。并加入维生素C 2. 5~5. 0g,氨甲苯酸0. 3~0. 4g和抗生素,45分钟内输入1000~ 2000ml。再补充胶体如706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尽快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改善组织血液灌注。
(3)血管活性药物:如休克在迅速补充血容量后仍不见好转时可考虑用血管活性药物。一般多巴胺剂量为100~200mg加间羟胺20~40mg于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滴,每分钟20~30滴,收缩压维持在90mmHg即可。
(4)纠正酸中毒:血气分析结果,若pH <7. 3,补充5%的碳酸氢钠100~200ml。
(5)输血:不贫血的成人,1000ml以内的失血可不输血,代之以失血量3~4倍的平衡液或相当于失血量代血浆溶液。若失血量多继续有大出血,上述治疗不能维持循环容量时,可输血(全血或浓缩红细胞)。
(6)止血: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如继续出血,难以保持血容量稳定,所以休克也不易纠正。应在保持血容量的同时,在麻醉下结扎出血点。
总之,对大出血伴有休克者应在局部止血的同时迅速抢救休克,一定要边止血边抗休克,愈早愈好。不能等待纠正休克后再去止血,徒劳无功。
(三)预防
1.术前必须详细了解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有凝血功能障碍及有出血倾向者,应给予治疗,等凝血功能恢复,疾病得到控制后再进行手术。
2.术中止血应彻底,特别是术中使用肾上腺素时尤应注意。术中对体积较大的痔核应缝合结扎,对搏动明显的痔上动脉也应缝扎。
3.术后换药检查要轻柔,切忌使用暴力,同时应尽量减少检查次数。在痔核脱落期间,尽量减少剧烈活动,给一些润肠通便药物,防止大便干燥避免做肛镜检查等。
四、粪便嵌塞
便秘是肛门直肠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肛肠疾病术后,患者便意减弱,加之环境的改变、饮食的改变,术后可能出现便秘,如不及时处理,干硬的粪便就可能撑裂或擦破伤口而引起出血,或增加感染的机会,引起局部疼痛,影响伤口愈合。另外,粪便在直肠存留,可影响血液及淋巴回流,诱发或加重肛缘水肿,存留时间较长时还可发生粪便嵌塞,甚至引起宿便性溃疡。临床主要表现:大便干燥、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延长,甚至出现粪便嵌塞。积极治疗有利于伤口恢复和防止伤口感染和出血。
(一)病因
1.麻醉反应、伤口疼痛、卧床及腹胀等原因致食欲缺乏,少渣流质饮食,食物中纤维素含量少,肠道蠕动减弱。
2.术后肛门直肠神经末梢因受到损伤等刺激而引起疼痛,致使肛门括约肌痉挛,造成排便困难。
3.恐惧排便,延长排便间歇时间,致粪便水分被吸收过多。
4.手术中过多损伤齿状线附近组织,使排便反射破坏或降低。
5.术后卧床时间过长,肠蠕动减慢。
6.患者或因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或因手术损伤,气随血耗,排便无力,使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肠燥便结,不易排出。
7.使用阿片酊类抑制肠道蠕动的药物,或使用解热镇痛药汗出过多,肠内水分减少。
8.术前行钡剂灌肠,钡剂没有完全排出而手术。
9.既往有便秘病史。
(二)处理
1.有便秘病史者,术后酌情应用麻仁滋脾丸、麻仁润肠丸、番泻叶等通便药物。
2.中药辨证论治。
3.经上述治疗大便仍不能排出者可用开塞露或液状石蜡40~60ml,或50%甘油40~60ml,或肥皂水100ml灌肠。
4.若术后第4天仍无排便者,可以用温生理盐水500~1000ml灌肠。
5.术后3~4天无排便者,应行直肠指诊检查,如发现有粪便嵌塞者,应及时将粪块捣碎,取出肛外,然后行灌肠处理。
6.术后肛门下坠,便意频繁者应进行肛管直肠指诊检查,明确粪便嵌塞的程度。
7.如大量质硬或黏滞粪便嵌塞,需戴手套后将大便捣碎掏出。然后应用开塞露或甘油灌肠剂灌肠,将残留粪便排出。
8.对大便干燥者可口服润肠通便药物,或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辨证施治应用中药治疗,如热结肠燥者可用大承气汤,气虚便秘者可应用补中益气汤。防止再次发生粪便嵌塞。
(三)预防
1.患者第一次排便前晚,服用润肠通便药物以助排便,如麻仁丸、液状石蜡等,必要时可外用开塞露助第一次大便的排出。
2.多吃含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
3.适当活动以增加肠蠕动,并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4.术前有便秘者,手术后当晚起服用润肠通便药物,如麻仁滋脾丸、麻仁润肠丸、槐角丸、番泻叶等药物,以防止粪便壅滞嵌塞于直肠。
5.肛门疼痛明显者可于便前温水坐浴,疼痛缓解后再行排便。
五、肛缘水肿
肛缘水肿是指肛肠手术后切缘皮肤出现水肿、充血、隆起或肿胀疼痛的症状。一般分为充血性水肿(切口创缘局部循环障碍,血管渗透压增加,淋巴回流障碍,组织内渗压大而引起的水肿)和炎性水肿(切缘创面感染引起水肿),两者常同时存在,相互渗透形成肛缘水肿。
(一)原因
1.术前准备不充分
肛肠病术前肛门部位炎症未完全消退,术前肛门及痔核周围已出现了明显水肿,多见于血栓性外痔、炎性外痔及嵌顿痔炎症未完全控制而仓促手术者,术后炎症加重,形成炎性水肿。
2.手术操作不当,创缘循环障碍
由于手术使创缘局部原有的静脉、淋巴循环通路被破坏,或者创面压迫过紧,局部循环受阻,组织液滞留。
(1)外痔切口选择不当,皮瓣对合欠佳,特别是曲张静脉组织及血栓剥离不彻底。由肛门部血管破损导致皮下出血,术后也易形成水肿。由于残留的痔组织内静脉与淋巴网被破坏,静脉与淋巴回流障碍,引起水肿。这种情况多发生于被保留的皮桥处及内痔结扎而外痔不作处理时的外痔处。内痔注射位置过低等,致肛门部淋巴液、血液回流受阻而成水肿。
(2)切口引流差:常见于混合痔切除术后,齿状线上缝合结扎过多,而齿状线外又无充分引流创面,向外开放的V形创面太小,导致局部循环障碍。
(3)缝合张力较大:如皮肤切除过多,保留皮桥宽度小,缝合时切口张力势必较大,导致肛门部皮肤与皮下组织受牵拉压迫,影响淋巴与静脉回流,而形成水肿。
(4)内括约肌痉挛:术前内括约肌痉挛或肛管压力较大,术中不作处理,术后肛门疼痛,又可刺激神经末梢引起内括约肌痉挛,加重水肿的产生。
(5)皮桥移动度过大:为了将皮桥下痔核切除干净,术中潜行切除皮桥下痔组织,导致皮桥呈悬空状态,这种皮桥在排便等时易受到挤压、扭曲、擦伤并进而引起水肿。
(6)肛门结构较严重地破坏:有范围较大的肛周脓肿及肛瘘,手术导致肛管缺损较大,缺损处压力失衡,容易为周围组织尤其是痔组织挤向该缺损中,引起水肿。
(7)手术时间过长与术中牵拉过多:手术时间过长与局部组织受钳夹、牵拉过多,局部受损伤程度也相对加重,受感染的机会也相对增大,故术后易发生水肿。
3.术后处理不当
(1)术后敷料压迫过紧,麻醉消失后肛门皮肤与皮桥不能回复到正常位置,导致肛管皮肤或皮桥嵌顿于肛门口,静脉与淋巴回流障碍,形成水肿。
(2)术后过早地蹲厕大便或大便干燥,大便困难,导致皮桥受挤压、牵拉引起肛门部淤血,或者临厕努挣致肛门部静脉回流受阻而成水肿。
(3)术后因惧怕疼痛,不能正常排便,粪便积滞压迫血管,使静脉、淋巴回流受阻造成水肿。
(4)术后伤口感染引起肛门部组织炎变:手术切口感染,多因肛门部手术消毒不严格,术中不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或术后处理不适当,致切口感染,引起炎症性水肿。
4.解剖方面的原因
临床上有的患者肛管组织甚至整个盆底下移,肛管上皮向下外移位(肛门括约肌结构仍不变),齿状线已下移到肛门缘位置。这种患者不管术中如何处理,术后水肿发生率特别高,甚至难以避免。
5.麻醉原因
在局麻中,局麻药物注射过浅,又过分集中,使药液潴留于皮下组织间隙而发生水肿。
(二)处理
1.内治法
以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常用止痛如神汤和凉血地黄汤加减。常用药有黄柏、黄芩、苍术、虎杖、金银花、生地、丹皮、赤芍、枳壳、荆芥等。
2.外治法
(1)熏洗坐浴:
应用苦参汤或祛毒汤熏洗坐浴。
(2)药物湿敷:
局部可用硫酸镁30~60g,加开水200~500ml溶化后,湿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
(3)油膏外敷:
患处外敷黄连膏、MEBO膏、马应龙痔疮膏等,合并感染者可外敷金黄膏。
(4)理疗法:
采用低功率激光、红外线、微波等照射、频谱治疗等,对消除痔术后水肿亦有较好的效果。
3.手术治疗
对经上述处理而水肿不消者,必要时可在局麻下行修剪切除术。伴有血栓形成时,应及时切开,摘除血栓,促进愈合。若有脓肿形成者,应及时切开排脓,防止感染扩散。
4.其他
若属于敷料压迫过紧,影响局部血液、淋巴循环而致淤血性水肿,可适当松动敷料,减轻局部压力,促进血液、淋巴的回流。感染引起的炎性水肿,可选用适当抗生素。
(三)预防
1.注意麻醉方法
注射局部麻醉药时,浸润要均匀,不要在一处皮下大量注入,避免注射过浅及药物过于集中,或选用骶麻、腰麻等其他麻醉方法。
2.选用正确的手术方法
(1)要正确处理混合痔的外痔部分,切口呈放射状,皮瓣要对合整齐,外痔静脉丛要进行剥离。尽量彻底剥离干净痔组织,尤其是曲张静脉组织要彻底切除,对皮桥下的痔组织可将其潜行剥离切除。对小血栓多而散在者应尽量将小血栓剥离干净。
(2)做好皮肤与皮桥复位:手术结束时要将肛管皮肤与皮桥皮肤理平,推回到肛管内,尽量少在肛管内填压过多吸收性明胶海绵与纱布等。只要止血彻底,在肛管内放置一条油纱布即可。
(3)低张力缝合:保留足够的皮桥数量及宽度,如果缝合创面,要对创缘皮肤作适当分离,以减低张力。
(4)选择性松解内括约肌:对内括约肌痉挛或肛管压力较高的患者,术中要注意松解内括约肌头。
(5)固定好皮桥:对皮桥移动度较大的患者,可用针线固定1~2针。肛管皮桥或黏膜桥下移明显者,可向上缝吊1针。
(6)注意保持肛门形态完整:对肛瘘、脓肿范围较大者,手术时注意尽量减少组织的损伤以免留下较大缺损,并尽量将伴随的痔核等切除干净。
(7)内痔注射药物要注射在齿状线以上。
(8)手术中要注意无菌操作,并减少牵拉,缩短手术时间。
3.及时正确的术后处理
(1)大小便困难者,应及时做好润肠、软化大便和通利小便等措施,否则蹲厕过久可发生水肿。
(2)术后适当使用抗生素,做好坐浴、清洗、换药工作。采用清热凉血利湿、解毒消肿的中药内服或外用,可减低术后水肿的发生。
(3)术后经注射或结扎的内痔一旦脱出,要及时还纳,防止嵌顿发生水肿。
六、术后发热
肛肠病以手术或其他疗法治疗后,患者体温升高,称术后发热。发热是一种防御性反应,但高热可引起并发症。如术后近期内发热,体温在37. 5~38℃,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有升高,且时间多在1~3日内,常为手术损伤或药物影响所致,临床可称为吸收热。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退热。个别患者术后当日或1~2日内,出现高热,体温38℃以上,一般并非感染,可能为外感,应查白细胞计数,以便区分。如术后感染所致发热,一般体温较高,可逐渐升至38℃以上,也可突然高热,发生时间多在术后3日以后,如不及时处理,其持续时间较长,且热势可逐渐增重,应引起重视。
(一)原因
1.手术损伤、异物刺激
由于手术切割等可使术区部分组织细胞死亡,死亡之细胞术后渐被机体吸收,可出现发热;术中异物存留,如高位肛瘘挂线、内痔结扎等,局部因异物刺激,可致术后发热。另外,肛瘘等手术未彻底清除的残留坏死组织的吸收也可引起术后发热。
2.药物反应
如内痔插枯痔钉、注射各种药物,直肠脱垂注射明矾或其他药液后,有时可引起发热。
3.感染
轻度感染可无发热。感染重时,由于毒素的吸收,可致发热。
4.合并其他疾病
如术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二)处理
1.手术后吸收热
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几日后发热可自行消退。如体温虽不超过38℃,但自觉症状较重,或体温超过38℃或合并外感时,可用解热镇痛药如安痛定(阿尼利定)、对乙酰氨基酚等。如突然高热可肌注安痛定,每次2ml。中药解表剂对术后吸收热尤其合并外感时,效果较好。可服银翘散、桑菊饮等。
2.感染发热
可用抗生素等抗菌药治疗,或服清热解毒和清热利湿剂。感染局部也要作必要清创处理。如持续发热,体温升高明显或体温波动较大,伴随出现伤口疼痛,肛门部坠胀感明显,应考虑伤口感染或脓腔处理不彻底,应仔细检查伤口并及时清创引流,积极控制感染灶。并可于处理感染灶后,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消痔灵注射术后,如果肛门坠胀感明显,体温升高,注射部位黏膜色泽改变,或局部先出现硬结,进而转变为黏膜下波动感,应考虑局部黏膜坏死继发感染,可予甲硝唑保留灌肠,并控制全身感染,如不能控制症状,应考虑手术治疗,使黏膜下感染得到适当的引流,进而使症状得到控制。
(三)预防
1.术前如有发热,应查明原因,积极治疗,待体温正常后再行手术。
2.严格无菌操作,术后注意创腔引流。
3.术前、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七、继发感染
虽然肛肠科基本手术都是在污染区进行的,但术后感染发生并不常见。这主要是由于术后伤口多为开放伤口,引流情况较好,伤口不易积存容易导致感染的污物。同时,由于采用术后坐浴治疗,避免了大部分皮肤问题(蜂窝织炎、脓肿等)。肛门病术后感染大都是在对肛门、直肠和结肠疾病实施手术或治疗时引起的继发感染。原有的感染如肛周脓肿等不属此范围。
(一)原因
1.手术或异物造成肛窦损伤而引起肛窦炎,并可沿肛腺管和肛腺体蔓延。
2.创口处理不当,如留有无效腔或止血不彻底而形成皮下血肿等继发感染。
3.创面部引流不畅,积液、积脓。
4.损伤或结扎较大血管,影响局部血供。
5.因消毒不严,细菌随药品和器械进入组织。
6.年老体弱患者,因本身抵抗力差,也易感染。
7.无菌观念不强,消毒不严。
8.操作粗暴,组织损伤多,创面粗糙。
9.术后护理不当,创面换药错误,创面污染。
10.年老体弱或糖尿病患者,易引起伤口感染。
11.局部伤口缝合,未及时拆线,或局部粪便污染导致缝合局部感染。
12.伤口粪便污染未及时处理。
(二)处理
1.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时应及时处理,可外敷金黄散或黄连软膏,缝合的伤口可作间断拆线。
2.脓肿已成者,应及时切开引流,防止感染扩散。
3.有桥行愈合或引流不畅者,应及时敞开,填入纱条引流,防止假愈合。
4.因感染继发大出血者,在止血的同时,应控制感染,促进创面修复。
5.应用抗生素 为防止感染扩散,对患者作全身性抗感染治疗。
6.中药熏洗。
7.筋膜以下的严重感染 应及早扩创,多切口引流减压。对有窦道形成的应做利于引流的8字切口,同时清除肉芽组织。对少数的特异性感染:大胆扩创,清创彻底。
(三)预防
伤口感染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由轻度沾染→污染→感染三种不同程度。伤口感染的预防首先要防止伤口受污染,还应争取使轻度沾染者向清洁转变,加速伤口愈合。
1.手术前准备需充分,尽量清除会阴部异物颗粒、油垢、细菌等。
2.手术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彻底消毒手术部位及周围皮肤。如作内痔注射时必须在每次进针前进行消毒。
3.手术要细致,尽量减少患者组织损伤。皮瓣对合应整齐,缝合不留无效腔,一般不做分层缝合,引流口应通畅。
4.对潜行切断(如肛裂侧切等)的术式,应注意止血,防止形成皮下或深层组织的血肿。
5.患者每天便后及时坐浴熏洗;换药时,要注意患者创面清洁,肛瘘换药要保持引流通畅,使肉芽从基底部向上生长,防止皮瓣桥形愈合。
6.对手术损伤较重、年老体弱、气血不足的患者,术后可内服中药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以清热解毒,预防感染;服用补中益气汤、四物汤等方加减,以益气养血扶正,增强机体抗病力,必要时可给予全身支持。
7.抗生素的预防用药 口服甲硝唑0. 2g每日3次,或术前一天起肌注或静脉滴注抗生素每日2次至术后3日。
八、创口延迟愈合
常见肛肠手术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为15天,严重的混合痔一般不超过4周,术后大部分伤口在5~6周内愈合,几乎所有伤口都在3个月内愈合。肛瘘复杂,创口本身大而深,生长缓慢是正常的。肛门直肠血运丰富,且抗感染能力较强,一般创口愈合良好,但临床上仍会有一些因素会导致创口愈合延迟。
(一)原因
1.患者体质虚弱,营养不良,或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结核病、过敏体质等。
2.手术切除皮肤太多,中间保留皮肤不够,肛管扩张功能不良,影响伤口愈合。
3.术中切除皮肤过少,伤口中间保留皮肤太多,伤口对合不好,形成结节。
4.肉芽组织过生或水肿,影响愈合。
5.术时不仔细,未找到内口或内口处理不当,瘘管残留。
6.伤口深部留有空腔,引流不畅形成窦道。
7.引流不畅,创缘内翻。
8.异物遗留(如线头、布类、鱼刺、敷料、过多凡士林残留等)。
9.换药不当,处理欠及时,造成伤口粘连、假道形成,甚至伤口感染。
10.有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存在。
(二)处理
如果伤口生长缓慢,首先应仔细进行检查,找出原因。如为手术处理不当,可再次手术,切开肛瘘支管道,处理内口。如为肉芽组织水肿,可用高渗盐水湿敷或采用祛腐生肌中药外敷,无效时应予以剪除,出现桥形愈合应及时剪开,皮缘内翻应予修剪。如感染形成脓肿者,应及时切开引流。术后可配合使用理疗促进伤口局部循环,腐肉较多时,可使用红粉纱条祛腐生新。上皮组织生长缓慢的,可在局部使用珍珠粉等药物,促进上皮生长,加速组织修复。
(三)预防
预防术后伤口愈合缓慢,首先在术前应明确患者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如果有,应适当控制后再行手术。手术时,应根据不同病情选择适当的切口,避免切除过多皮肤而致切口过大。肛瘘或脓肿手术时,还应仔细寻找原发口,明确瘘管的形态和走向,切忌人为造成“内口”。对内口和所有管道都要正确处理,使引流通畅。换药时应注意伤口情况,及时清除伤口内异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伤口从基底部向外生长。
九、肛门直肠狭窄
肛门直肠狭窄是指各种手术造成的术后肛门肛管及直肠腔道变窄,失去弹性,导致排便困难,大便变细,甚至出现梗阻。根据狭窄发生的部位,分为肛管狭窄和直肠狭窄。
(一)原因
1.肛管狭窄
(1)肛门及周围组织损伤过多,形成瘢痕性狭窄。如多次行肛门局部手术,术中未能适当保留皮桥,肛管皮肤损伤过多,环状混合痔环切除,黏膜与皮肤对合不良,术后瘢痕组织挛缩引起肛管狭窄等。
(2)术后肛管部严重感染,发生大面积坏死,纤维组织增生,愈合后形成瘢痕性狭窄。
2.直肠狭窄
(1)内痔结扎和直肠黏膜结扎时损伤黏膜过多,未保留黏膜桥,且结扎处位于同一水平面,或结扎过深,伤及肌层,出现瘢痕性狭窄。PPH手术黏膜切除钉合不当。
(2)内痔或直肠黏膜脱垂注射硬化剂或坏死剂操作不当,注射过深或剂量过大,使直肠黏膜产生广泛性炎症,使组织硬化失去弹性,造成直肠狭窄。
(3)术后直肠黏膜发生大面积感染形成黏膜下脓肿或直肠黏膜大面积坏死,也是造成直肠狭窄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处理
肛管和直肠狭窄程度较轻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即肛管和直肠扩张术,术后10~15天,每2~3天用手指扩肛一次,可防止因创面粘连引起狭窄,扩张时力量由轻到重,扩张的管径逐步扩大,避免暴力损伤组织,同时配合肛肠内腔治疗仪,术后10~15天,每日1次,连续7~10次或中药熏洗。常用熏洗方为活血散淤汤去大黄,能活血化瘀,软化瘢痕。注射硬化剂形成的狭窄,还可服用散结灵以软坚散结。手术疗法详见肛门直肠狭窄一章。
(三)预防
1.术中应选择适当切口,尽量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保留足够的皮肤和黏膜桥,预防狭窄的发生。
2.内痔和黏膜结扎时不能过深,结扎位置不能处于同一水平面。
3.术后应定时检查,对有粘连和狭窄趋向者,要及时行扩张治疗。同时,熟练掌握药物注射技术,了解各种注射剂的药理作用,注射不能过深,药量不能过大,且必须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4.术后出现感染应及时处理,包括全身和局部用药,防止局部大面积化脓性坏死,引起狭窄。
5.嘱患者术后不可长时间服用泻药维持排便。
十、肛门失禁
肛门失禁是指肛门对粪便、气体、黏液失去控制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临床根据失禁的程度分为完全失禁、不完全失禁和感觉性失禁。
(一)原因
1.肛门及其周围组织损伤过重,瘢痕形成,肛门闭合功能不完导致失禁,如痔环切术、痔结扎术、脓肿和瘘管手术。
2.肛门括约肌损伤过多 损伤浅层及内括约肌可出现不完全失禁。切断肛管直肠环则导致完全失禁。如肛管癌切除,高位复杂性肛瘘切除等。
3.肛直角破坏 术中切断肛尾韧带,破坏肛直角、耻骨直肠肌,贮粪作用消失,发生失禁。
4.排便反射器破坏 大面积损伤黏膜,环痔脱核期,或注射硬化剂,坏死剂,排便反射器破坏,可致感觉性失禁。偶见于痔环切术、环痔分段结扎术、直肠癌切除保留肛门术。
5.其他 年老体弱、以往肛门功能不良或多次肛门手术者。
(二)处理
1.不完全失禁的处理
(1)提肛运动:可随时随地进行,每次5分钟以上,通过提肛,可使残留的括约肌得到加强,以代偿被损伤括约肌的功能。
(2)药物治疗:使用益气养血的中药治疗,增强括约肌的收缩力,可口服补中益气丸。
(3)按摩疗法:可按摩两侧臀大肌、肛提肌及长强穴,提高肛门的制约作用。
(4)电针疗法:针刺入髎、肾俞、白环俞、承山等穴,配合电疗使肛门自主括约能力增强,缓解不完全失禁。
2.完全性失禁可行手术,但效果不理想,详见肛门失禁一章。
(三)预防
术中尽量减少对组织的损伤,避免瘢痕形成引起失禁,同时减少对肛管上皮和黏膜的损伤,保留排便感受器,减少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禁止切断肛管直肠环。不能切断肛尾韧带,耻骨直肠肌以避免肛直角消失而发生肛门失禁。
十一、肛管皮肤缺损
肛管皮肤缺损可以导致感觉性肛门失禁及直肠黏膜脱出,外翻的黏膜可分泌黏液,产生皮肤刺激和肛门瘙痒,外翻的黏膜还可以发生糜烂和出血等。
(一)原因
1.肛管皮肤缺损不是一个单独疾病,而是痔瘘术后,特别是环痔切除术后,造成的一种手术后遗症。
2.术中切除皮肤过多,或切口太低,切除了Parks韧带,由于肛管上皮缺损,可牵拉直肠黏膜翻于肛门外面。
3.肛管直肠外伤。
4.因治疗目的在肛管周围注射或涂抹的药物剂量过大,造成肛管皮肤损伤。
5.肛周感染如皮肤坏疽、坏死性筋膜炎等造成肛管皮肤缺损。
(二)治疗
1.较小的皮肤缺损可以通过坐浴、换药而自行修复。
2.较大的皮肤缺损出现黏膜外翻、脱垂,或出现肛门狭窄、肛门失禁者,需手术治疗。采用肛门部皮肤移植术,肛管成形术,来修补肛管上皮的缺损,治愈黏膜外翻,对于缺损部的黏膜脱出,可用硬化剂消痔灵黏膜下注射。皮肤缺损区以S形皮片肛管成形术。
(三)预防
1.痔手术时应注意保留皮桥,两处创面间保留的皮肤应在2mm以上。肛管皮肤切除不得超过3/5。
2.避免在肛管周围注射或涂抹浓度过高、剂量过大的药物,以免皮肤化学性损伤。
十二、晕 厥
晕厥是突然发生的大脑组织一过性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主要表现为意识丧失,面色苍白,重者抽搐,心率快,血压低等。在肛肠手术后,由于种种不良因素的刺激,某些患者发生晕厥。虽多为一过性的,常不需特殊处理即可恢复,但因其发生时可导致意外伤害,故急需积极防治。
(一)原因
1.血管抑制性晕厥
常因手术刺激所引起的疼痛、恐惧、受惊、情绪紧张等因素诱发。通过反射而产生广泛的周围小血管扩张,血压显著下降,脑部在低血压的状态下出现缺血,而发生晕厥。
2.排尿性晕厥
术后排尿或排尿结束时突发晕厥,多见于成人男性。
3.体位性低血压
常见于术后卧床突然站立者,或高血压病患者使用氯普芬等降压药物后,或脑动脉硬化及慢性营养不良等患者。
4.颈动脉窦综合征
常见于颈动脉窦过敏,用洋地黄后、颈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或狭窄,突然转动颈部或衣领过紧,肛肠手术时均可诱发晕厥。
5.心源性晕厥
心律失常、其他心脏病。
6.脑源性晕厥
脑动脉硬化。
7.其他晕厥
低血糖,急性失血,极度疲劳、贫血等。
(二)处理
晕厥发生突然,但常能迅速好转,一般采用以下措施。
1.检测心率、血压、呼吸情况。必要时应查血糖。
2.晕厥发作,立即平卧,头低脚高位,松解衣领。必要时给予吸氧。
3.若为大出血,迅速补充血容量,立即止血。
4.针刺人中、百会、涌泉等。
5.饮热茶、姜糖、糖开水。
6.恢复慢者,可用50%葡萄糖40ml静脉注射,麻黄碱0. 25mg,肾上腺素0. 3mg皮下注射。
(三)预防
1.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心脑病史、晕厥史,全面查体,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
2.对有可能发生者,予以提防,有专人护理。
3.精神紧张者,做好心理疏导,术前用药。术中血污纱布、器械等应避开患者,尽可能减少刺激。
4.麻醉应充分,尽量减少疼痛。
十三、术后坠胀
肛管直肠疾病术后因机械或炎症等刺激而引起局部“里急后重”、“胀满不适”等表现,称为坠胀。肛管、直肠疾病术后短期内多有此症状,属于正常现象,其时间因手术损伤大小及人体体质的不同而有长短,一般多在2周左右。若持续不能缓解,应查找产生的原因。
(一)原因
1.机械刺激
内痔、直肠脱垂、高位肛瘘等手术结扎组织过多,或肛管直肠疾病术后换药因操作和填塞纱条、药物等异物的刺激,或术后局部组织的瘢痕挛缩,或粪便嵌塞等原因所致。
2.炎症刺激
术后创面局部发生充血水肿,或引流不畅,或假性愈合继发感染等原因引起。
(二)处理
1.药物治疗
对坠胀较明显者可辨证服用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止痛如神汤加减,并配合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的祛毒汤等熏洗坐浴;肛内应用痔疮膏、痔疮栓等以利于坠胀的缓解。
2.物理疗法
激光、磁疗、热敷等均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缓解坠胀感有一定作用。
3.手术治疗
对桥形愈合引流不畅继发感染者,应及时手术引流。对局部瘢痕挛缩引起,经各种保守治疗不缓解的疼痛,可行手术松解。
(三)预防
1.术中操作应轻柔,结扎的组织尽量少,以避免术后局部组织的瘢痕过多。
2.换药时纱条填塞应既保证引流通畅又不宜过多,不要用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敷布创面。
3.术后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便后坐浴以保持创面清洁,减少粪便残渣对创面的刺激。
4.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多的活动。
5.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腹泻及便秘的发生。
十四、腺液外渗
腺液外渗是指术后由于肛管闭合不严引起肛腺液和肠黏膜内的肠腺分泌液渗出肛门外而言,不仅指肛腺液外渗。肛门有黄色黏稠的液性分泌物,肛门口及周围皮肤潮湿、瘙痒或有皮炎,肛管有瘢痕沟。
(一)原因
1.肛瘘、肛裂和痔切除术后,在肛管残留沟状瘢痕闭合不严,致腺液外渗。
2.混合痔特别是内痔,在肛管有静脉曲张性痔影响肛管闭合,腺液渗出肛外。
3.直肠慢性炎症、肛窦炎、肛乳头肥大及炎症皆可刺激腺体分泌增多,使腺液外渗。
(二)处理
硝矾洗剂熏洗后外敷一效散,保持干净,肛内塞入痔疮栓。只有在消炎、收敛无效时手术切除肛窦或静脉丛,破坏肛腺管使之闭塞。若肛管瘢痕沟深,可作瘢痕切除修补手术。
(三)预防
手术时要防止损伤肛管、齿状线过多,残留较深的瘢痕沟。
(张书信 李春雨)
参考文献
1.张书信,张燕生.肛肠外科并发症及其防治.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100- 105
2.李春雨.肛肠病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8-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