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外科手术技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结肠应用解剖

一、结肠的形态结构
结肠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结肠在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在第3骶椎平面连接直肠。结肠起自回盲瓣,止于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结肠长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成人结肠全长平均150cm(120~200cm)。结肠各部直径不一,盲肠直径7. 5cm,向远侧逐渐变小,乙状结肠末端直径仅有2. 5cm。结肠有3个解剖标志(图1-39):①结肠带:为肠壁纵肌纤维形成的3条狭窄的纵行带;结肠带在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较为清楚,从降结肠至乙状结肠逐渐不明显。②结肠袋:由于结肠带比附着的结肠短1/6,因而结肠壁缩成了许多囊状袋,称结肠袋。③肠脂垂:由肠壁黏膜下的脂肪组织集聚而成。在结肠壁上,尤其是在结肠带附近有多数肠脂垂,在乙状结肠较多并有蒂。肠脂垂的外面为腹膜所包裹,有时内含脂肪量过多,可发生扭转,甚或陷入肠内,引起肠套叠。
图1-39 结肠的外部特征
(一)盲肠
盲肠长约6cm,直径约7cm,是结肠壁最薄、位置最浅的部分。正常位于右髂窝,腹股沟韧带外侧半的上方,偶见于肝下或盆腔内,形成游离盲肠。回肠进入盲肠的开口处,称回盲瓣,其作用为防止结肠内容物反流入小肠。在盲肠与升结肠连接处有回盲瓣,其顶端内侧有阑尾,其长5~7cm,最长可达15cm,短者仅0. 2cm,也有双阑尾畸形。阑尾为腹膜内位器官,常见位置有回肠下位、盲肠后位、盲肠下位和回盲前位。
(二)升结肠
长12~20cm,直径为6cm。位于腹腔右侧,是盲肠的延续,上至肝右叶下方,向左弯成结肠右曲(肝曲)而移行于横结肠。升结肠较降结肠稍接近躯干正中线。下端平右髂嵴。上端在右第10肋处横过腋中线。其在背部的投影,相当于腰椎的横突附近。
升结肠一般仅前面及两侧有腹膜覆盖,其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位置较固定。如有外伤造成升结肠的后壁破溃时,可引起严重的腹膜后感染,但在腹前壁不易发现腹膜炎的体征。据报道有少数人的升结肠全部包有腹膜而游离于腹膜腔中。此种现象在男性约占16. 7%,女性约占11. 7%。另有人统计,约1/4的人有升结肠系膜,成为活动的升结肠,可引起盲肠停滞,或可向下牵引肠系膜上血管蒂使十二指肠受压,造成十二指肠下部梗阻。
结肠右曲(肝曲)在右侧第9和第10肋软骨的深部,其后面与右肾下外侧部相邻;上面与前外侧与肝右叶的下面接触;内侧前方紧靠胆囊底,胆石有时可穿破胆囊到结肠内。内侧后方有十二指肠降部,在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时,应注意防止十二指肠的损伤,尤其在粘连时更应注意。
(三)横结肠
长40~50cm,直径为5. 2cm。自结肠右曲开始横位于腹腔中部,于脾门下方弯成锐角,形成结肠左曲(脾曲),向下移行于降结肠。横结肠完全包以腹膜并形成较宽的横结肠系膜。此系膜向肝曲及脾曲逐渐变短,而中间较长,致使横结肠作弓状下垂。其下垂程度可因生理情况的变化而有所差别,如当肠腔空虚或平卧时,肠管向下的凸度较小,位置较高。肠管充盈或站立时,则肠管向下的凸度较大,其最低位可达脐下,甚而可下降至盆腔。女性横结肠位置较低,容易受盆腔炎症侵犯盆腔器官粘连。横结肠上方有胃结肠韧带连于胃大弯,下方续连大网膜,手术时易辨认。横结肠系膜根部与十二指肠下部、十二指肠空肠曲和胰腺关系密切,在胃、十二指肠及胰腺等手术时,应注意防止损伤横结肠系膜内的中结肠动脉,以免造成横结肠缺血坏死。分离横结肠右半时,应防止损伤十二指肠和胰腺。横结肠的体表投影一般相当于右第10肋软骨前端和左第9肋软骨前端相连的弓状线上。
结肠脾曲是大肠中除直肠外最为固定的部分。其位置较肝曲高且偏后,约在第10、11肋平面。侧方有膈结肠韧带将其悬吊于膈肌上;后方有横结肠系膜将其连于胰尾;前方有肋缘,部分被胃大弯所掩盖,故脾曲的肿瘤有时易被忽视;手术进入也比较困难。由于脾曲位置较高且深,上方与脾、胰紧邻,因此,在左半结肠切除时,需注意对脾、胰的保护。反之,在巨脾切除时,也应防止结肠脾曲的损伤。此外,脾曲弯曲的角度一般要比肝曲小,故在纤维结肠镜检查时,脾曲比肝曲更难通过。
(四)降结肠
长25~30cm,直径4. 4cm。自结肠脾曲开始,向下并稍向内至左髂嵴平面移行于乙状结肠。降结肠较升结肠距正中线稍远,管径较升结肠为小,位置也较深。腹膜覆盖其前面及两侧,偶见有降结肠系膜。降结肠的后面有股神经、精索或卵巢血管以及左肾等,内侧有左输尿管,前方有小肠。在降结肠切除术中,应注意防止左肾及输尿管的损伤。降结肠的下部由于肠腔相对狭小(2. 2~2. 5cm),如有病变易出现梗阻。又因该处肌层较厚,可因炎症及其他刺激而引起痉挛。
(五)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是位于降结肠和直肠之间的一段大肠。乙状结肠的长度变化很大,有的长达90cm,短的长10cm,成人一般为40cm左右。肠腔直径为4. 2cm。乙状结肠上端位置多数在髂嵴平面上下各0. 5cm的范围内;下端位置最高在骶岬平面,最低在第3骶椎椎体上缘,其中以位于第1骶椎椎体下半和第2骶椎椎体上半范围者为数最多。乙状结肠通常有两个弯曲;由起端向下至盆腔上口附近,于腰大肌的内侧缘,便转向内上方,形成一个弯曲。此弯曲的位置极不固定,一般大多在盆腔内。肠管向内上方越过髂总动脉分叉处,又转而向下,形成第二个弯曲。该弯曲的位置也不固定,多数可位于正中线的左侧。从第二个弯曲下降至第3骶椎的高度时,便延续为直肠。
乙状结肠全部包以腹膜,并形成乙状结肠系膜。系膜长度平均为8. 9cm,在肠管中部较长,向上、下两端延伸时则逐渐变短而消失。因此乙状结肠与降结肠和直肠相连处固定而不能移动,中部活动范围较大,可降入盆腔,或高置肝下,也可移至右髂部。小儿的乙状结肠系膜较长,最易发生乙状结肠扭转。乙状结肠呈扇形,系膜根附着于盆壁,呈“人”字形;由腰大肌内侧缘横过左侧输尿管及左髂外动脉,向上向内至正中线,然后在骶骨前方垂直向下,止于第3骶椎前面。乙状结肠前方与膀胱或子宫之间有小肠,后方有左输尿管经过,手术时应避免损伤。乙状结肠是多种疾病的好发部位,也是人工肛门设置的部位,临床上极为重视。
(六)回盲部
回盲部(图1-40)是临床常用的一个名词,但其范围尚不够明确,似应包括:回肠末段(约10cm)、盲肠、阑尾和升结肠起始部(约1/ 3段)。回盲部是肠管炎症、结核、肿瘤、套叠和溃疡的好发部位,临床上极为重要。
图1-40 回盲部的结构
二、结肠的动脉供应
右半结肠的动脉供应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分出的中结肠动脉右侧支、右结肠动脉和回结肠动脉。横结肠的血液供应来自肠系膜上动脉的中结肠动脉。左半结肠动脉供应来自肠系膜下动脉分出的左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此处还有边缘动脉和终末动脉(图1-41)。
图1-41 结肠的动脉
(一)肠系膜上动脉
起自腹主动脉,从十二指肠水平部与胰体下缘间穿出,在小肠系膜根部的两层腹膜中向右下方走行。其下行的过程呈轻度弯曲,弯曲的凸侧朝向左下方,弯曲的凹侧朝向右侧,肠系膜上静脉在其右侧伴行。弯曲的凸侧发出肠动脉12~16支供应小肠。而其凹侧则发出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及回结肠动脉供应结肠。
1.中结肠动脉
在胰腺下缘起于肠系膜上动脉,自胃左后方进入横结肠系膜,向下向前向右,分成左右两支。右支在肝曲附近与右结肠动脉的升支吻合,供应横结肠1/3,左支主要与左结肠动脉的外支吻合,供给左2/3横结肠。因其位于中线右侧,在横结肠系膜的左半有一无血管区,带在此区穿过横结肠系膜进行手术。约25%的人无中结肠动脉,由右结肠动脉的一支代替,少数人有两支结肠中动脉。
2.右结肠动脉
在中结肠动脉起点下1~3cm处起于肠系膜上动脉,在腹膜后,右肾下方处向右横过下腔静脉、右侧精索或卵巢血管和右输尿管,分成升降两支。升支主要与中结肠动脉的右支吻合,降支与回结肠动脉升支吻合。右结肠动脉供给升结肠和肝曲结肠血液。
3.回结肠动脉
在右结肠动脉起点下方起于肠系膜上动脉,有时与右结肠动脉合成一条主干,在十二结肠水平部下方分成升降两支。升支与右结肠动脉降支吻合;降支到回盲部分成前后两支,与肠系膜上动脉的回肠支吻合,此动脉供应升结肠下段、回盲部和回肠末段。
(二)肠系膜下动脉
距腹主动脉分叉上方3~4cm,于十二指肠降段下缘水平,起于腹主动脉前面,向下向左,横过左髂总动脉,成为直肠上动脉,其分支有左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
1.左结肠动脉
在十二指肠下方由肠系膜下动脉左侧分出,在腹膜后向上、向外横过精索或卵巢血管、左输尿管及肠系膜下静脉,行向脾曲,分成升降两支。升支向上横过左肾下极,主要与中结肠动脉的左支吻合,供给降结肠上段、脾曲和左1/3横结肠血液;降支向左,又分成升降两支与乙状结肠吻合,供给降结肠下段血液。有的左结肠动脉与中结肠动脉之间无吻合,边缘动脉也很少,此处称为Pollan点,手术时应注意。
2.乙状结肠动脉
一般为1~3支,但也可多达7支,直接起自肠系膜下动脉,或与左结肠动脉共干发出。乙状结肠动脉走行于乙状结肠系膜内,每支又分为升支与降支,它们除彼此呈弓状吻合外,最上一支乙状结肠动脉的升支与左结肠动脉的降支吻合,最下一支乙状结肠动脉的降支与直肠上动脉的分支吻合。
各结肠动脉间互相吻合形成的连续动脉弓称为边缘动脉,由回盲部到直肠乙状结肠接连处,与肠系膜边缘平行。这种吻合可由单一动脉接连,或由一、二级动脉弓接连,对结肠切除有重要关系。如边缘动脉完好,在肠系膜下动脉起点结扎、切断,仍能维持左半结肠血液供应。但边缘动脉保持侧支循环的距离不同,有的结肠中动脉与结肠左动脉之间缺乏吻合;有的结肠右动脉与回结肠动脉之间缺乏吻合。因此,结肠切除前应注意检查边缘动脉分面情况,如果结肠断端血供不良则容易造成肠段缺血,导致吻合口瘘或肠坏死。
由边缘动脉分出长短不同的小动脉,与结肠成垂直方向到结肠壁内称为终末动脉。其短支由边缘动脉或由其长支分出,分布于近肠系膜侧的肠壁。长支由边缘动脉而来,在浆膜与肌层之间,到结肠带下方,穿过肌层。与对侧的分支吻合,分布于黏膜下层。肠脂垂根部常伴有终末动脉,切除肠脂垂时不可牵拉动脉以免损伤。在行结肠与结肠吻合时,需切除两端结肠的终末支及系膜约1cm,保证吻合口浆膜层对合,防止吻合口瘘;如终末支结扎、切断过多,也会发生吻合口瘘。
三、结肠的静脉
结肠壁内静脉丛汇集成小静脉,在肠系膜缘会合成较大静脉,与结肠动脉并行,成为与结肠动脉相应的静脉。结肠中静脉、结肠右静脉和回结肠静脉合成肠系膜上静脉入门静脉。左半结肠静脉经过乙状结肠静脉和结肠左静脉,成为肠系膜下静脉,在肠系膜下动脉外侧向上到十二指肠空肠由外侧转向右,经过胰腺后方入脾静脉,最后入门静脉。
手术操作的挤压可促使癌细胞进入血流,经回流静脉而播散。为了预防手术操作引起血流播散,大肠癌手术时,要求早期结扎癌灶所在肠段的回流静脉。
四、结肠的淋巴引流
结肠的淋巴系统主要与结肠的动脉伴行。结肠淋巴组织以回盲部最多,乙状结肠次之,肝曲和脾曲较少,降结肠最少,分为壁内丛、中间丛和壁外丛(图1-42)。
图1-42 结肠的淋巴引流
1.壁内丛
包括结肠黏膜、黏膜下层、肌间和浆膜下淋巴丛。由小淋巴管互相交通,并与上方和下方的淋巴网相连,以围绕肠壁的交通为丰富,因此结肠癌易围绕肠壁环形蔓延而形成梗阻。
2.中间丛
为连接壁内丛和壁外丛的淋巴管。
3.壁外丛
包括肠壁外的淋巴管和淋巴丛。
结肠淋巴结分为四组:①结肠上淋巴结:位于肠壁肠脂垂内,沿结肠带最多,在乙状结肠最为显著;②结肠旁淋巴结:位于边缘动脉附近及动脉和肠壁之间;③中间淋巴结:位于结肠动脉周围;④中央淋巴结:位于结肠动脉根部及肠系膜上、下动脉周围,再引至腹主动脉周围腹腔淋巴结。肿瘤转移可沿淋巴网转移至不同的淋巴结,转移至不同组淋巴结其预后差异较大。
五、结肠的神经支配
结肠的神经为自主神经,含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纤维。右半结肠和左半结肠的神经供应有所不同。右半结肠由迷走神经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和由肠系膜上神经丛发出的交感神经纤维供应。由肠系膜上神经丛发出的神经纤维,随结肠动脉及其分支分布于右半结肠的平滑肌和肠腺。左半结肠由盆神经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和肠系膜下神经丛发出的交感神经纤维供应。交感神经有抑制肠蠕动和使肛门内括约肌收缩的作用。副交感神经有增加肠蠕动、促进分泌、使肛门内括约肌松弛作用。肠感受器很多是副交感神经,有牵张、触觉、化学和渗透压感受器。

(李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