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脾脏外科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的欧洲,1549年意大利的Zaccarello成功完成世界首例脾脏切除术,从此脾脏外科应运而生。在此之后的四百多年时间里开腹脾脏切除术一直是治疗脾脏外科相关性疾病的标准术式。
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各种微创外科技术渐渐广泛应用于普通外科各个领域,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由于其本身具有的优势,如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伤口疼痛轻、住院时间短以及美容效果好等,现今已成为许多外科手术首选术式。
自1991年法国的Delaitre和Maignien首次报道了腹腔镜脾切除术以来,由于该项技术具有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已被广大外科医生接受和认可。与阑尾和胆囊手术一样,脾脏切除术后不需要重建,况且脾脏解剖位置固定,因此脾脏被认为是最适合行腹腔镜切除术的实质性器官。
总的来讲,除了脾外伤颇具争议以外,现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适应证和开放脾切除术是一致的。现在大体把需要脾切除术分为三类:脾脏相关性良性血液性疾病;脾脏相关性恶性血液疾病;脾占位性病变。
作为精准腹腔镜脾切除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术前应用腹部超声测量脾脏的大小体积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血液病相关性脾切除术,术前应该常规进行高分辨率的增强CT,以了解副脾的存在,为了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副脾的切除术是必要的。国外学者还常规推荐术前15天接种肺炎链球菌(S. pneumoniae)、流感嗜血杆菌(H. influenzae)和脑膜炎奈瑟菌(N. meningitidis)疫苗以防止术后感染。
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体位大致分为三种,平卧位、半侧卧位和完全侧卧位,这些体位各有优缺点,主要还是根据外科医生习惯和临床经验决定。
手辅助腹腔镜脾切除术是开放和腹腔镜相结合的技术,尤其适用于脾脏长径大于22cm或横径大于19cm的巨脾,该手术易于控制术中出血,具有较低的中转率,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同时还可以减轻术后疼痛和早日恢复进食。
单孔腹腔镜脾切除术术中中转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与传统腹腔镜脾切除术相同,但是较之传统的腹腔镜脾切除术更具有微创性,相信随着技术设备的改进和外科医生经验的积累,在不久的将来该手术必将得到推广和普及。
微创外科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保留器官,依赖于对脾脏外科解剖和生理功能的深入认识,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脾占位性病变首选的治疗方式,同时也符合精准外科理念。
当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脾切除术后所致的严重并发症,第一就是术后脾静脉或门静脉的血栓形成,特别是门静脉血栓的形成可致肝功能恶化,消化道出血,小肠缺血甚至坏死。同时血栓的发生与所患基础疾病的全身凝血状况有关,同时和脾静脉直径、脾脏大小呈正相关,因此对于这些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应常规抗凝,血栓一旦形成后应立即给予抗凝,往往能取得较好的血管再通率。另一个就是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OPSI),其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但是没有明确的感染部位,术前常规接种上述三种疫苗可显著降低OPSI的发生。虽然腹腔镜脾切除术明显降低了术后伤口的感染发生,但是没有降低和脾切除术有关的OPSI的发生。
我们自21世纪初开展第一例腹腔镜脾切除术,目前已累计完成各类腹腔镜脾脏手术近800例,累积了一些临床经验,发表脾脏相关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近30篇。同时我们报道了国内第一例单孔腹腔镜脾切除术,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上极入路的腹腔镜脾切除术,使腹腔镜脾切除术更安全可行,减少手术中转率并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根据临床实践及参阅权威相关性书籍,提出极低血小板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只要凝血功能正常,术前、术中不需要输注血小板,甚至是术前血小板低于1×10 9/L的患者。因此,即使血小板低于20×10 9/L,只要凝血功能正常就不再是手术切脾的绝对禁忌证,目前也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外科医生经验的积累,在不久的将来腹腔镜脾切除术必将成为所有需要脾切除术的标准术式。目前国内尚缺乏一本系统介绍腹腔镜脾脏外科手术学方面的专著。虽然多数三甲医院都可以开展腹腔镜脾脏手术,但有些医院的外科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操作欠规范。所以我们精心准备,查阅相关文献,认真编写,着重阐述腹腔镜脾脏外科手术的重点、难点(包括围术期的处理)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同时奉上精彩的手术视频,图文并茂。历时一年多反复修改,这本书凝聚着我们团队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由于本人经验知识、水平和技术有限,本书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道批评指正,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与传播,能为我国腹腔镜脾脏外科手术规范化发展尽微薄之力。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