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经典老药传世名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银翘散

银翘散是中医临床治疗风热感冒常用的一首方剂,是由清代著名温病四大家之一的吴鞠通所制,出自《温病条辨》这本著作。
方剂组成及用法如下。
连翘9克,金银花9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5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9克。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改作汤剂,水煎服;亦可制成散剂服用)。
——《温病条辨》
从方名可以看出,金银花和连翘是此方的主药。连翘用的是连翘树种子的外壳,长在连翘树枝茎的末端,侧面有窄翅,质地很轻,名字中用的“翘”字很形象地让你一下就能够联想到连翘高高挂在枝端、小小翅膀翘起的样子。金银花是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由于花开初期为白色,后转为黄色,故名。花开于枝端,质地也很轻。质轻气浮就是这两味主药的共同特点。
•金银花
作为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银翘散为何要用这样两味主药呢?
首先从风邪、热邪特点来看,中医有风性轻扬、火性升腾的理论。我们在生活中都能直接地观察到树枝随风摇动,最先摇动、最容易受风影响的一定是顶端枝叶;而热气也是向上升腾的,常说的热气腾腾就是这个原理。这两种邪气都有向上的运动趋势,当风热邪气开始侵袭人体的时候,最容易影响人体的上部组织器官。
在《黄帝内经》中有对人体全身组织器官上下进行划分的理论,就是部位“三焦”理论,将人体从上到下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上焦指的是人体分割胸腹的膈肌以上的部分,《黄帝内经》用“上焦如雾”四个字概括上焦精微物质运行的特点,如自然界之雾露蒸腾弥漫。
根据上焦的特点,吴鞠通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指的就是上焦位高,用药时宜取轻清上浮之品,恰若羽毛之轻者方可清扬上达上焦,而达升清发散之效。银翘散就是根据这样的治疗策略而设立的,这也是为何选用质轻气浮的连翘和金银花作为主药的缘由。并且整首方药的用量很轻,每次只服6钱,也就是18克。煎煮服用方法上更是宜轻煎频服,原方提到“用鲜芦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就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不要过于醇厚,以免使得药气下行。实验证明,煎煮时间对银翘散中挥发性成分的蒸发速度影响较大,一般来说煮开后再煮5分钟左右,则香气大出,此时药效最好,药液中所含挥发性成分较多。而这些挥发性成分从中医来看,其作用趋势就是向上向外,有助于驱散在上和在表的邪气。若煮开后再煮到10分钟左右时,其中挥发性成分的平均蒸发速度最大,散失也最快,到15分钟左右,则香气基本变淡,挥发性成分基本逸散,药效也就基本消失了。
接下来的问题:金银花和银翘是可以作用于上焦的,但它们又是如何解决风热邪气的呢?
金银花、连翘都性凉,可用于清热,并且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的功效。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天然的广谱抗菌、抗病毒药物。中医针对这种病毒、细菌、真菌的处理方式和西医学有所不同,它并不是采用对抗、直接杀死这种比较“极端”的方式,而是采用“驱逐”的方式,逐邪外出。可能恰恰是这种温和的方式,使得中医的清热解毒药物不易存在耐药性的问题,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药,如今仍然可以用来治疗已经变异无数次的病毒所致的疾病。
“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中医祛邪的基本原则——走近路,别绕弯。在上焦、在表的邪气当然是从皮毛表散最为便捷。连翘性凉,具有升浮宣散之力,进入机体可以使得人体上部及体表气血流通,防止风热邪气聚集而导致的血凝气聚。“翘”本身就有仰起的意思,连翘可以开启人体上部和体表被邪气堵住的孔窍与汗孔,使邪气有出路。
桂枝和连翘是中药解肌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二者都可以使体表气血流通、血行加速,这样就可以打开体表的腠理(皮肤与肌肉之间的纹理与间隙)以及汗孔,中医把这种功能称为“解肌”。桂枝性温,适用于风寒表证,使风寒邪气从肌表而出;而连翘性凉,适用于风热表证。
清代著名中医张锡纯曾经做过这样的临床试验,使用1两连翘,也就是现在的30克,可以使人在12小时内周身不断发出微汗;若只用两三钱连翘,即6~9克,放于有薄荷的方剂中,可使薄荷发汗之力绵长。因此,银翘散中连翘与薄荷的搭配,旨在祛邪外出。汗出后其病即愈,且不复有外感之热存留。
中医认为“喉为肺之门”,是呼吸出入的要道。外感邪气入肺则易伤喉;从西医学来看,咽喉处有扁桃体、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等免疫器官及组织,细菌、病毒入侵时,会引起免疫激活,出现炎症反应,因此外感表证,尤其是风热表证非常容易出现咽痛、咳嗽有痰等局部症状。银翘散中桔梗、甘草、牛蒡子及薄荷都有很好的利咽、祛痰、消肿及排脓的功效,这是银翘散中专设用于解决风热型感冒咽喉症状的一组药物。
这里我们重点看看桔梗、甘草的搭配。俗语有“甘草桔梗,专治喉咙”一说,这样的配伍并非是吴鞠通先生的首创,而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制方。《伤寒论》中记载:“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就是说,少阴病的咽痛一开始可以用甘草单味药进行治疗,如果没有效果,就用桔梗汤,桔梗汤就是桔梗与甘草的搭配。这一搭配应用于治疗咽喉病症,可谓历史悠久。
甘草,味甘,作用于咽喉,主要是依据中医“甘能缓急”的理论,缓解咽喉部因受刺激后引起痉挛水肿,而出现的咽痛、有堵塞感或者咽喉刺激性咳嗽症状。新中国成立后,用甘草浸膏粉制成的中成药——甘草片,成为价廉效高的常用药,很多患者在出现咽喉疼痛或咽喉刺激性咳嗽时都喜欢含服它,效果甚好。
桔梗,根部外白内黄,味辛,这都属于五行中“金”的特质,五脏中肺属金,中医认为同气感召,也就是说同类的能量可以相互影响,因此说桔梗可以作用于肺金系统。辛味本身有发散的作用,并且从中药药性角度分析,古人认为桔梗具有非常显著的载药上行的作用,被称为“舟楫”,因此桔梗主要的作用趋势是向上向外,也就是要向上向外打开肺金系统,“开盖子”,祛邪外出。
在银翘散中,就桔梗的作用部位来说,因为其作用于肺金系统,且主要是向上和向外的发散作用,而喉为肺之门,肺在体合皮,咽喉与皮肤是肺金系统中能体现向上和向外作用的两个部位,也是桔梗发挥功效的“靶点”。因此,桔梗能将壅聚在咽喉部的风热邪气向上向外驱散,起到消肿散结、治疗咽喉疼痛的效果,也能缓解肺系统由于被邪气壅堵而出现的胸闷症状。同时,皮肤也是桔梗作用的重要部位。在此借用古人对桔梗使用的另一重要思路来剖析一下:古人有一首方剂叫作排脓散,其中用到鸡子黄和桔梗两味药,这两味药的使用非常有意思,鸡子黄就是鸡蛋黄,内有物象,古人认为其像脓,而托脓外出靠的就是桔梗,桔梗味辛、色白,归肺与皮毛,入肺畅达皮毛,脓自当以出皮毛为顺。而且这里的皮肤,不仅仅包括外在的皮肤,还应包含有人体内在的一些黏膜组织,更进一步延伸,中医认为脓与痰属于同类,因而桔梗能帮助排出肺系统中一些黏膜组织的分泌液,具有化痰、排痰的功效。西医学中的化脓性扁桃体炎、咽喉红肿发炎都可以应用桔梗这一功效。
另外,银翘散需要在煎煮方法上加以注意。煎煮时不是用普通的水作为溶剂,而是用鲜芦根汤煎,就是用新鲜芦苇根煎出来的水煮药。这其中有何玄妙之处呢?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主要生长在低洼、湖边、河边溪流或潮湿地带,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质轻、色白,周壁可见排列成环的细孔,这就与肺属金、色白、质轻、结构中空相似了。另外,肺系结构中的皮肤有腠理、汗孔等空隙,由此,古人就将芦苇与肺金相关联了。可是芦苇的根在水底,又如何能作用于上部的肺呢?古人通过实践发现,芦根善升,其上升之力可至脑部,可治疗大头瘟,更何况是上升到肺。
芦苇作为水生植物,其性凉,又味甘多液,能滋养肺阴,防止温热邪气损伤人体的津液。风热型感冒患者,在发热时,因为体温上升会使水分流失,这就属于中医所说的热邪煎熬津液,很容易出现口渴、尿短赤等问题。我们平时都知道,感冒发热多喝水能促使身体散热,像芦根汁液这种甘寒、通透的津液,效果自然比普通的水强得多,这也就是银翘散使用芦根水煎药的玄妙之处了,真是让人不得不感慨吴鞠通先生心思的巧妙。到了风热邪气较多的春季,民间有“春饮芦根水,夏饮绿豆汤,百病不生更硬朗”等谚语,这也是老百姓生活智慧的体现。而我们在市场上买的银翘颗粒或银翘片,制药过程中并没有运用到芦根,因此我们在服用这些中成药时,可以饮用一些芦根或蔗根水,以起到清热生津的作用,提高疗效。
那么,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服用银翘散呢?

1.风热型感冒

患者见发热、面微赤,无汗或者有汗,汗出不畅,汗出而热不退,口微渴,前门牙较干,咽红,咽痛,舌边间红及脉搏较快等症状。这种有明显外感热邪且有咽喉症状的情况下,是最适合运用银翘散的。这种感冒发热患者,特别是春季流行性感冒,风热型感冒比较常见,在服用银翘散时,最好要频服,即每3小时服用1次,直至退热。

2.小儿手足口病

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以夏季高发。发病初期可见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皮疹或疱疹。这实际上属于中医风热邪气感染,只是这种风热邪气属于中医“疫气”的范畴,与一般的风热邪气比具有传染性、致病力强的特点。在初期处理的时候,可以使用银翘散作为辅助治疗剂,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3.急性咽炎

是咽部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常累及咽部淋巴组织,出现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也可因张口呼吸、抽烟、酒精、高温、粉尘、烟雾及刺激性气体等非感染因素引发。急性咽炎的主要症状是咽痛或咽部有异物感,检查可发现咽部红肿,喉底有颗粒状突起。因为银翘散中有大量针对咽喉部风热邪气壅滞而引发炎症的药物,从而有很好的利咽、消肿、散结作用,对急性咽炎的治疗有很好的针对性。

4.小儿抽动症

是好发于儿童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身体某部位或者肌群突发快速地不自主抽动,多伴有口中频繁发声。如果与中医肺系相关的器官组织出现明显的不自主抽动,比如频繁出现不自主地耸肩、清嗓子、吸鼻子或咧嘴,或平时容易出现感冒、易打喷嚏、鼻咽部经常发痒的症状,这就说明此患儿的呼吸系统薄弱,属于中医所说的“小儿肺常弱”。外在风邪容易侵袭影响到肺,“风性主动”,引发躯体不自主运动,因而应用银翘散这样一个针对肺系、以疏散风邪邪气为目的的方剂显然是再恰当不过的。因此,可以将银翘散作为一种辅助治疗剂,只是服药时间可能要稍长一些。

5.急性扁桃体炎

多见于小儿,是由于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是在受凉、劳累、体质虚弱等因素影响,身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细菌、病毒大量繁殖,从而出现化脓性扁桃体炎。该病起病急,咽痛明显,多伴有高热、怕冷,体温一般较高,可以达到39℃以上,检查可发现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脓性分泌物,有时还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按压疼痛等体征。银翘散因其有明确抗菌、抗病毒效应,能利咽、消肿、排脓,在急性扁桃体炎发病初期使用,效果较为理想。
银翘散相关中医理论——甘能缓急
中医理论的“甘能缓急”主要是指甘味药物所具有的和缓、舒解效应。甘为缓和之味的原因在于其五行属土,土性具有缓和的特性。在五行体系中,土居中央,其上为火,其下为水,水火寒热相对,而土居水火之间,可平衡水火;土居中央,其左为木,其右为金,木升金降,土居木金之间,可平衡升降,使得水火、金木偏性不突出,达到和缓效应。另外,从季节与五行相应来看,中国古代除了有春、夏、秋、冬四季以外,还有一个属土的长夏季节,这一季节指每个季节交替的18天,古人所说的“长夏寄于四行”就是这个意思。那为什么每个季节交替的时候属于长夏呢?这是因为它符合土性的缓和之性,使得季节与季节交替非常缓和,例如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春天已经来了,或夏天已经到了。古人还会利用土性的缓和之性解毒,中医认为,所谓毒就是偏性太强,比如为什么附子有毒?是因为它是大辛大热之品。古人治疗误食河豚中毒时,有个处理方法,就是挖个坑,把人胸以下埋在土里,这里姑且不论此处理方法是否科学,我们主要是想看看古人的治疗思路,此法就是出于想借用土的缓和特性来解毒。
甘味属土,具有缓和效应,甘能缓急这一治疗理念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比如甘草,作为所有药物当中甘味最正的一味药,广泛应用于各个方剂,使得整个方中有寒热、升降、补泻、动静作用的不同药物能够缓和各自偏性,团结一致,解决病症,因而甘草被称为药中国老,也就是和事佬。此外,甘草还可以用于解毒,比如附子有毒,在大剂量使用附子的时候,常配以等量或半量的甘草,用于缓解附子的毒性。此外,中药制剂中常常将银翘散制成蜜丸,就是用蜂蜜这种甘味的食物来缓解药物的偏性,所以许多中医使用的蜜丸常常可以长期服用。在临床治疗中,当某些脏腑功能过强时,也可利用甘味药来缓解。《黄帝内经》中就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等说法。比如在服用小建中汤时出现腹部疼痛,就可以用饴糖来缓解;出现腿部抽筋疼痛(肝在体合筋),可用芍药甘草汤治疗;甚至生活中因膈肌异常运动而出现打嗝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甘能缓急”的原理,喝杯糖水或者吃些甜食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