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吴地历史与文化
【吴地历史】
相传商代末年,周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季历有子昌,古公亶父认为昌有兴王业的才能,想把君位传给季历再传于昌。泰伯、仲雍了解这一意图后,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来到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长江以南,并随乡入俗,自行“断发文身”,表示他们已是荆蛮之人,而不能再回去继位了。他们的这一义行,以及他们所带来的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拥护,在梅里(今无锡梅村)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匀吴”(由于笔误,后世匀吴被误写为勾吴),由此开始了吴地的历史。从泰伯起传至寿梦继位称王(公元前585年),吴国始有确切纪年。寿梦继位后,曾多次与中原诸侯会盟,促进了吴国与中原的交流。随着吴国的崛起,梅里的都城已日益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而位于太湖东北岸的苏州,由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寿梦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正式将都城迁至苏州。当时的吴国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在今天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夺取王位以后,下令宰相伍子胥督造了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姑苏城,2 500年来原貌仍存,街巷、河道沿革至今,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也难觅其偶,故被誉为“中国历史第一古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诸侯各国,在吴国设会稽郡,称为吴县,或称为吴州。589年,隋朝废吴郡,并改吴州为苏州(因苏州城西有姑苏山得名),这是苏州得名的开始。唐代苏州、吴郡两名通用,至唐天通元年(696年),分拆吴县另置长洲县,两县同治于苏州。五代时,一度叫吴洲。宋称苏州为平江府,辖吴县、长洲、常熟、吴江、昆山五县,府治设在苏州。从此,苏州城又称为平江城,明初平江府辖领太仓州和吴县、长洲、常熟、吴江、昆山、嘉定、崇明七县。清代沿称苏州府,苏州是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驻所。太平天国进驻苏州,建立苏福省,苏州为苏福省的首府,以后恢复称苏州府。民国成立,废苏州府,长洲、元和两县并入吴县,苏州则为吴县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分治,建立苏州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实行市带县的行政体制,苏州市和苏州地区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