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历代方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

大黄 四两(12克) 厚朴 去皮,炙,半斤(15克) 枳实 五枚,炙(12克) 芒硝 三合(9 克)

[用法]

原方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现代用法:先用水煎厚朴、枳实,后入大黄,芒硝冲服。

[功效]

峻下热结。

[主治]

1. 阳明腑实证,不恶寒,反恶热,日晡潮热,谵语神昏,矢气频转,大便不通,手足濈然汗出,腹满痛,按之硬,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 热结旁流,下利清水,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燥咽干,脉滑而数。
3. 热厥,痉病,发狂之属于阳明腑实里热者。

[名医方论] 1.吴昆《医方考》:

“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若病未危急而早下之,或虽危急而下药过之,则又有寒中之患。寒中者,急温之,宜与理中汤。”

2.吴谦《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诸积热结于里而成满痞燥实者,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满者,腹胁满急䐜胀,故用厚朴以消气壅;痞者,心下痞塞硬坚,故用枳实以破气结;燥者,肠中燥屎干结,故用芒硝润燥软坚;实者,腹痛大便不通,故用大黄攻积泻热。然必审四证之轻重,四药之多少适其宜,始可与也。若邪重剂轻,则邪气不服;邪轻剂重,则正气转伤,不可不慎也。”

3.吴瑭《温病条辨》:

“此苦辛通降,咸以入阴法。承气者,承胃气也。盖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若在无病时,本系自然下降,今为邪气蟠踞于中,阻其下降之气,胃虽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药力助之不可,故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仍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故汤名承气。……大黄荡涤热结,芒硝入阴软坚,枳实开幽门之不通,厚朴泻中宫之实满 (厚朴分量不似《伤寒论》中重用者,治温与治寒不同,畏其燥也)。曰大承气者,合四药而观之,可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曰大也。非真正实热蔽痼,气血俱结者,不可用也。若去入阴之芒硝,则云小矣;云枳、朴之攻气结,加甘草以和中,则云调胃矣。”

4.邹澍《本经疏证》:

“柯韵伯云:厚朴倍大黄为大承气,大黄倍厚朴为小承气,是承气者在枳朴,应不在大黄矣,曰此说亦颇有理。但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亦名承气,则不可通耳。三承气汤中,有用枳朴者,有不用枳朴者;有用芒硝者,有不用芒硝者;有用甘草者,有不用甘草者;惟大黄则无不用,是承气之名,固当属之大黄。况厚朴三物汤,即小承气汤,厚朴分数且倍于大黄,而命名反不加承气字,犹不可见承气不在枳、朴乎?”

[连氏方论]

本方主治之证,前人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作痞闷闭塞解,自觉脘腹有闭塞感,此为肠胃气结,升降失常所致;“满”是自觉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此为肠中宿食停滞,气机不得通畅所致;“燥”指热淫于内,消烁津液,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此时手按患者腹部有坚硬之块,即燥屎也;“实”乃指宿食积滞与热邪搏结于肠中,不得下行,而见便秘,腹满痛,或下利稀水臭秽而腹满不减。方中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臣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与大黄相须为用,泻下热结之功颇大;积滞内阻,每致气滞不行,故又佐以枳实消痞,厚朴除满,下气推荡以助硝、黄攻下结热。四药合而成方,具有峻下热结之功。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下降为顺,本方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之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方以“承气”名之。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 四两(12克) 牡丹 一两(9克) 桃仁 五十个(9克) 瓜子 半升(15克) 芒硝 三合(9克)

[用法]

原方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
现代用法:水煎前四味,芒硝冲服。

[功效]

泻热破瘀,散结消痈。

[主治]

肠痈初起,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局部肿痞,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或右足屈而不伸,舌苔薄腻而黄,其脉迟紧有力。

[名医方论] 1.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大肠痈者,其人平素嗜醇酒炙煿,湿热郁蒸,肺气不得宣通,下结于大肠之头,气血壅遏而成病。在下者因而夺之,故重用大黄、芒硝,开大肠之结,桃仁、丹皮下将败之血,瓜子清肺润肠,以肺与大肠为表里也。”

2.张秉成《成方便读》:

“夫肠痈之病,皆由湿热瘀聚郁结而成。病既在内,与外痈之治又自不同。然肠中既结聚不散,为肿为毒,非用下法不能解散,故用大黄之苦寒行血,芒硝之咸寒软坚,荡涤一切湿热瘀结之毒,推之而下。桃仁入肝破血,瓜子润肺行痰,丹皮清散血分之郁热,以除不尽之余氛耳。”

[连氏方论]

肠痈是指肠内产生痈肿而出现右少腹部疼痛的一类疾患。方中大黄苦寒,泻热逐瘀,荡涤肠中热毒瘀滞,《本经》谓其“主下瘀血……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牡丹辛苦微寒,清热凉血散瘀,《本经》谓其“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二味共为君药;芒硝咸苦大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桃仁苦甘平,性善破血,助牡丹活血散瘀,且有润肠通便之功,二味共为臣药;冬瓜子甘寒,排脓散结,为治内痈要药,《本草纲目》记载“治肠痈”,故为佐药。诸药合用,使湿热瘀结荡涤消除,则热结通而痈自散,血行畅而痛自消,符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泻之”之旨。
更衣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组成]

朱砂 研如飞面,五钱(15克) 真芦荟 研细,七钱(21克)

[用法]

原方滴好酒少许和丸,每服一钱二分,好酒吞,朝服暮通,暮服朝通,须天晴时修合为妙。
现代用法:黄酒和丸,每服4.5~6克,温开水送下。

[功效]

泻火通便。

[主治]

肠胃燥结,大便不通,或见心烦易怒,睡眠不安。

[名医方论]

吴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引柯韵伯云:“古人入厕必更衣,故以此命名也。朱砂以汞为体,性寒重坠下达,芦荟以液为质,味苦膏润下滋,兼以大寒大苦之性味,能润燥结,以上导下,而胃关开矣。合以为丸,两者相须,得效最宏,奏功甚捷。”

[连氏方论]

大肠为传导之官,若肠胃燥热,耗伤津液,则大便干结不通。方中重用芦荟苦寒,入肝、胃、大肠经,泻火通便,清热凉肝,为君药;朱砂甘寒,泻心经邪热,重坠下达,为臣药;因芦荟气味秽恶,故用好酒少许辟秽和胃,为佐使药,合用以奏泻火通便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