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吞咽的神经支配
一、与吞咽有关的神经结构
脑干(brainstem)由延髓(medulla oblongata)、脑桥(pons)和中脑(midbrain)组成,位于颅后窝,延髓和脑桥的背面与小脑相连。吞咽中枢位于脑干,主要与延髓有关(图2-18)。在脑干被盖内,各核团及纤维束之间有纵横交织成网的神经纤维和位于纤维网内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这些结构总称为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网状结构内有许多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常被称之为中枢,如吞咽中枢位于延髓迷走神经背核附近的网状结构中,延髓外侧网状结构中有心血管运动中枢,在延髓附近的网状结构中有呼吸运动中枢;此外,在延髓的背外侧网状结构中有呕吐中枢等。网状结构是通过网状脊髓束实现其对内脏活动的下行性调节。
图2-18 延髓
(一)延髓
延髓形似倒置的圆锥体,长约3cm。下端平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连,上端借延髓脑桥沟与脑桥分界。在腹侧面,前正中裂两侧的纵行隆起为锥体(pyramid),由大脑皮质发出的锥体束所构成。下端锥体束的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构成锥体交叉(decussation of pyramid)。延髓下部的结构与脊髓相似,向上则逐渐复杂,延髓的脑神经核与吞咽密切相关。延髓内有与第Ⅸ、Ⅹ、Ⅺ对脑神经联系的核团,这些核团与吞咽功能密切相关。
1.舌下神经核(hypoglossal nucleus)
属一般躯体运动核。位于中线两侧,舌下神经三角深部,由大型运动神经元组成。此核细胞发出纤维向前经锥体束和下橄榄核之间出脑,支配同侧舌肌的运动。由于舌下神经根靠近锥体束,因此,当延髓一侧锥体病变时,常累及舌下神经根,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舌肌瘫痪。
2.下泌涎核(inferior salivatory nucleus)
为位于迷走神经背核头端的独立细胞群,属一般内脏运动核。在橄榄上部平面,弥散分布于网状结构内,此核发出副交感节前纤维加入舌咽神经,支配腮腺的分泌。
3.疑核(nucleus ambiguus,NA)
属于特殊内脏运动核,位于网状结构内,居三叉神经脊束核与下橄榄核之间,由多极运动神经元组成。疑核传入纤维来自三叉神经感觉核和孤束核,参与由咽喉肌及其他肌肉完成吞咽、咳嗽、呕吐等反射活动。它发出的运动纤维加入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颅根,支配软腭、咽、喉和食管上部的骨骼肌。
4.副神经核(accessory nucleus)
属特殊内脏运动核。上端达锥体交叉中部,与疑核相续;下端伸入上部颈髓,位于前角的背外侧部。该核发出的纤维走向后外侧,在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出脊髓,组成副神经脊髓根,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5.孤束核(nucleus of solitary tract)
属内脏感觉核,位于迷走神经背核的外侧,围绕在孤束的周围。孤束(solitary tract)是由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一般和特殊内脏传入纤维的长降支组成,终止于其周围的孤束核。孤束核发出的纤维上行至高级中枢的路径尚不清楚,多认为它主要是混入内侧丘系上行达背侧丘脑。另外,孤束核也发纤维直接或间接至脑干和脊髓的核团,完成心血管、呼吸及泌涎等反射。
(二)脑神经
在吞咽活动中,共有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6对脑神经参与反射活动(图2-19)。
1.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CN-Ⅴ)为混合性神经,含有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和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两种纤维(图2-20)。
(1)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始于三叉神经运动核,其轴突组成细小的三叉神经运动根,由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出脑,加入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出颅分布于咀嚼肌等。运动根内含有由三叉神经中脑核发出的纤维,传导咀嚼肌本体感受。
(2)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组成粗大的感觉根,位于运动根的外侧,连接三叉神经(又称半月神经节)。该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尖端三叉神经节压迹处,由硬脑膜组成的三叉神经腔内,蛛网膜和蛛网膜下腔也进入腔中,包绕三叉神经根和三叉神经节后部。
一侧三叉神经周围性完全损伤时出现的感觉障碍,主要为同侧面部皮肤及口鼻腔和舌前2/3的黏膜感觉丧失;角膜反射可因角膜感觉丧失而消失。运动障碍为同侧咀嚼肌瘫痪和萎缩,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沿下颌骨的下颌支与颧弓以上出现一个深凹。
2.面神经 (1)面神经纤维成分:
面神经(facial nerve,Ⅶ)为混合性脑神经,含有4种纤维成分:①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脑桥被盖部的面神经核,主要支配面肌的运动;②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脑桥上泌涎核,属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在有关副交感神经节换元后的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鼻和腭的黏膜腺,控制上述腺体的分泌;③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味觉纤维),其胞体位于颞骨岩部内面神经管弯曲处的膝神经节,周围突分布于舌前2/3黏膜的味蕾,中枢突终止于脑干内的孤束核;④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传导耳部皮肤的躯体感觉和表情肌的本体感觉。
图2-19 与吞咽有关的几对脑神经
图2-20 三叉神经及其分支
(2)面神经根:
由两个根组成,一根是较大的运动根,自脑桥小脑角区,脑桥延髓沟外侧部出脑;另一根是较小的混合根,称中间神经,自运动根外侧出脑,两根进入内耳门合成一干,穿内耳道底进入与中耳鼓室相邻的面神经管。先沿水平走行,后垂直下行由茎乳孔出颅,向前穿过腮腺到达面部,在面神经管内有膨大的膝神经节。
(3)面神经分支:
面神经穿经面神经管及最后穿出腮腺时都发出许多分支(图2-21)。
1)鼓索:
是面神经的重要分支,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约0.6mm处发出,由面神经管进入鼓室后,沿鼓膜内面前行,之后出鼓室,至颞下窝,加入舌神经,其中的特殊内脏感觉纤维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黏膜的味蕾。感觉味觉,鼓索内还含有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在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自副交感节发出副交感节后纤维,分布于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管理两腺的分泌。
图2-21 面神经及其分支支配
2)岩大神经:
含有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自膝神经节分出,至翼腭神经节。在节内换神经元后,发出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分布于泪腺和鼻、腭部黏膜腺,支配腺体分泌。
3)镫骨肌神经:
支配鼓室内的镫骨肌。
(4)颅外分支:
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即发出3小支,支配枕肌、耳周围肌、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面神经主干前行进腮腺实质,在腺内分支组成腮腺内丛发分支至腮腺前缘,分布于面部表情肌(图2-21)。
1)颞支:
经腮腺上缘斜跨颧弓,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上部。
2)颧支3~4:
由腮腺前端穿出,支配眼轮匝肌下部及颧肌。
3)颊支3~4:
出腮腺前缘,支配颊肌、口轮匝肌及其他口周围肌。
4)下颌缘支:
从腮腺下端穿出后,行于颈阔肌深面,越过面动、静脉的浅面。沿下颌骨下缘前行。分布于下唇诸肌及颏肌。
5)颈支:
由腮腺下端穿出,在下颌角附近至颈部,行于颈阔肌深面,支配颈阔肌。
(5)面神经核:
位于脑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受双侧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支配,并发出运动纤维支配同侧颜面上半部的肌肉,核的下半部分仅受对侧大脑皮质的支配,并发出运动纤维支配同侧颜面下半部的肌肉,因此面神经损伤症状分为中枢型和周围型两种。
1)中枢型:
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对吞咽、咀嚼有一定的影响。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2)周围型:
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
3.舌咽神经
(1)舌咽神经(glossopharyngeal nerve)为混合性神经,含5种纤维成分。
1)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疑核,支配茎突咽肌和咽缩肌。
2)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起于下泌涎核,在耳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到腮腺,支配腮腺分泌。
3)特殊内脏感觉纤维:胞体位于颈静脉孔处的下神经节,中枢突终于脑干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舌后1/3的味蕾。
4)一般内脏感觉纤维:胞体也位于下神经节,中枢突终于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咽,舌后1/3等处黏膜以及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5)一般躯体感觉纤维:胞体位于上神经节内,分布于耳后皮肤。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传导耳外侧皮肤、骨膜内表面、咽上壁和舌后1/3的痛、温、触觉。感觉纤维自耳外皮肤发出与迷走神经耳支一起走行并与鼓室神经一起支配中耳。痛、温、触觉信息从咽上和舌后1/3开始经舌咽神经的咽支向上传导,在颈静脉孔处神经节换元后进入脑干,再向下经三叉神经脊髓束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二级神经元由此发出纤维经三叉神经丘脑束腹侧至对侧丘脑的腹后正中核,三级神经元从该处发出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后正中回的感觉皮层。舌咽神经的根丝,自延髓橄榄后沟前部出脑,与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同出颈静脉孔。在孔内神经干上有膨大的上神经节(superior ganglion),出孔时又形成一稍大的下神经节(inferior ganglion)。舌咽神经出颅后先在颈内动、静脉间下降,然后呈弓形向前,经舌骨舌肌内侧达舌根。
(2)舌咽神经分支如下(图2-22)
图2-22 舌咽神经及其分支
1)鼓室神经:至鼓室、乳突小房和咽鼓管的黏膜,支配黏膜感觉。鼓室神经终支为岩小神经(lesser petrosal nerve)。内含管理腮腺的副交感节前纤维,经鼓室上壁出鼓室,再经卵圆孔到颞下窝,入耳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分布于腮腺。
2)咽支:有3~4支,在咽后壁上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咽支共同构成咽丛。分支至咽壁的肌肉和黏膜,支配部分咽缩肌运动和黏膜的一般内脏感觉。
3)颈动脉窦支:分布于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分别感受动脉内的压力和血液内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反射性地调节血压和呼吸。
4)舌支:为舌咽神经的终支,经舌骨舌肌的深面,分布于舌后1/3黏膜和味蕾。支配一般内脏感觉和味觉。此外,舌咽神经还发出咽支、扁桃体支和颈突咽肌支等。
一侧舌咽神经损伤后表现为:①咽与舌后1/3的感觉障碍;②咽反射减退或消失;③舌后1/3味觉丧失;④腭垂偏向健侧;⑤腮腺分泌减少等。然而舌咽神经损伤不易检查,而且单独舌咽神经损伤也甚罕见,常伴有迷走神经或其他一些核的损伤。
4.迷走神经
(1)迷走神经(vagus nerve,Ⅹ)为混合性神经,是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一对脑神经。含有4种纤维成分:
1)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起于迷走神经背核,主要分布到颈、胸和腹部的脏器,管理平滑肌、心肌和腺体活动。
2)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疑核,支配咽、喉肌。
3)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其胞体位于颈静脉孔下方的下神经节内,其中枢突终于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颈、胸和腹部的脏器。
4)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其胞体位于上神经节内,其中枢突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周围突主要分布于耳廓、外耳道的皮肤和硬脑膜。
(2)迷走神经由延髓后外侧沟出脑,经颈静脉孔出颅。迷走神经干位于颈动脉鞘内,沿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的后面下降。到颈根部,左、右迷走神经行程不同:右迷走神经经右锁骨下动、静脉间进入胸腔,沿气管右侧下行,经右肺根后方至食管后面分散成食管后丛。食管后丛向下聚合成迷走后干(posterior vagal trunk),经膈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左迷走神经经由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间下降到胸腔,越主动脉弓左前方,再经左肺根的后方至食管前面分散成食管前丛,此丛向下聚合成迷走前干(anterior vagal trunk),亦经膈食管裂孔进入腹腔。迷走神经在颈部、胸部与腹部都有分支。其中颈部分支与吞咽关系密切。详述如下:
1)耳支:支配外耳道和耳廓后面的皮肤。
2)咽支:有数条,经颈内、外动脉之间前行。至咽侧壁,与舌咽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咽支共同构成咽丛,支配咽缩肌和软腭肌肉(腭帆张肌除外)的运动及咽黏膜的感觉。
3)喉上神经:经颈内动脉内侧行向前下,至舌骨大角处分为内、外两支:内支是感觉纤维,较粗,与喉上动脉同穿甲状舌骨膜入喉,支配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以及会厌、舌根等的感觉;外支是运动纤维,细小,支配环甲肌,并分出细支至甲状腺。
一侧迷走神经干损伤表现为病侧软腭瘫痪、发音困难、声音嘶哑、心动过速、喝水时易呛咳等症状。两侧迷走神经损伤可引起失音、喉部肌肉瘫痪、呼吸困难、心律不齐甚至导致死亡。单独迷走神经损伤少见,多伴舌咽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受累,而引起相应的系列症状。当与舌咽神经合并损伤时,会发生吞咽困难、腭垂歪向健侧等。
5.副神经
副神经(accessory nerve,Ⅺ)由颅根和脊髓根组成。颅根(延髓部)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自疑核出脑后与脊髓根合成副神经。经颈静脉孔出颅后,颅根又分开加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脊髓根(脊髓部)的纤维为躯体运动纤维,起自脊髓颈段和延髓下端的副神经核,由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出脊髓。在椎管内上行,经枕骨大孔入颅腔,与颅根汇合成副神经。出颅后脊髓根与颅根分开。单独成为颈部所见的副神经,绕颈内静脉行向外下,经胸锁乳突肌深面推续向外下斜行进入斜方肌深面,分支支配此二肌(图2-23)。
图2-23 副神经等脑神经及其分支支配
副神经的颅根单独损伤少见。常与迷走神经一同损伤,引起喉及咽肌瘫痪而出现发音和吞咽障碍;一侧副神经脊髓根受损时,引起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瘫痪,出现头部向健侧转动无力,患侧肩部稍下垂、耸肩无力等症状。在清除颈后三角淋巴结的手术时,亦可损伤副神经而出现斜方肌瘫痪。
6.舌下神经
舌下神经(hypoglossal nerve,Ⅻ)由躯体运动纤维组成,由舌下神经核发出,自延髓的前外侧沟出脑,经舌下神经管出颅。出颅后,经颈内动、静脉之间下行,然后在枕动脉下方绕颈外动脉向前达舌骨舌肌浅面,在舌神经和下颌下腺导管的下方进入舌内,支配全部舌内、外肌(图2-24)。
图2-24 舌下神经及其分支支配
一侧舌下神经受损,患侧舌肌瘫痪,继而舌肌萎缩伸舌时由于健侧颏舌肌牵拉力量强于患侧,故舌尖偏向患侧;缩舌时,健侧茎突舌肌过度牵拉,舌侧偏向健侧。多见于脑血管意外。
7.脑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
上述脑神经损伤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范围广泛。Perlman和Schulze-Delrieu描述了这些脑神经损伤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表现,如表2-5所示。
表2-5 脑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
(三)皮质及皮质下区域
吞咽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的反射动作,在皮质及皮质下区域神经网络调控下,它有一连串的按顺序发生的环节,每一环节由一系列活动过程组成,前一环节的活动又可以引起后一环节的活动,具体见本章第二节内容。
二、与吞咽相关的神经系统反射性调节
吞咽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的反射运动。吞咽反射的传入神经包括来自软腭(第Ⅴ、Ⅸ对脑神经)、咽后壁(第Ⅸ对脑神经)、会厌(第Ⅹ对脑神经)和食管(第Ⅹ对脑神经)等处的脑神经的传入纤维;基本中枢位于延髓内;支配舌、喉、咽肌肉动作的传出神经在第Ⅴ、Ⅸ、Ⅺ和Ⅻ对脑神经,支配食管的传出神经是第Ⅹ对脑神经。
(一)不同时期吞咽的反射性调节
吞咽的神经结构相当复杂,就如它所调节的过程一样。吞咽过程的调节需要以下几个要素:①来自周围神经系统的感觉传入;②一个或几个中枢性协调中心;③相互协调的运动反应。吞咽一般的调节过程如下述:味觉、温度觉和压力觉刺激舌、口腔、咽喉周围感受器,感觉传入冲动主要通过第Ⅴ、Ⅶ、Ⅸ和Ⅹ对脑神经传入中枢。舌根与下颌骨下缘相交的吞咽启动点、咽峡、咽和喉后壁是引起最有效的吞咽刺激的关键部位。脑皮质和皮质下通路调节着吞咽反射的阈值。脑干吞咽中枢接受传入冲动,并把它转化为一个能被执行的反应。来自吞咽中枢的传出冲动经过第Ⅴ、Ⅶ、Ⅸ、Ⅹ、Ⅺ和Ⅻ对脑神经的神经核后传出,到达它们所支配的肌肉,产生反射性的功能活动,由此可见吞咽只是执行来自这些中心信息的反应之一。上述这些反射活动中,只有口腔准备期和口腔期受意识控制,咽期和食管期完全由不受意识控制的反射调节。下面介绍吞咽不同时期的反射性调节活动。
1.口腔准备期和口腔期
此期为自主控制的活动。主要反射调节过程如下:当食物送入口唇时,三叉神经支配舌骨肌和二腹肌完成张口运动,食物进入口腔,咀嚼肌(亦由三叉神经支配)咀嚼食物成团状,通过舌肌的搅拌形成食团,食团刺激舌背和咽喉部的神经末梢,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传入脑干,脑延髓及其下部吞咽中枢发出冲动,由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传出,兴奋舌基底部和口腔底部肌肉。使舌向上顶住硬腭向后推移,把食团挤进咽;同时,膈神经及肋间神经被抑制,使膈肌和肋间肌放松,呼吸暂停。此时大脑皮质参与控制、小脑起协调运动的作用。
2.咽期
此期为非自主性活动。主要反射调节过程如下:食团进入咽,刺激咽弓前部及舌的底部,诱发吞咽反射。当食团进入咽时刺激咽黏膜神经末梢,由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及其下部吞咽中枢发出冲动,由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传出,兴奋咽喉壁、软腭和舌背肌肉:①使软腭上抬与鼻咽壁接触防止食物进入鼻腔;②使声带和会厌关闭喉前庭防止食物进入气管;③使食管上括约肌松弛、咽缩肌收缩,食团被挤入食管。
3.食管期
此期为非自主性活动。主要反射调节过程如下:食团刺激食管壁神经末梢,由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及其下部吞咽中枢发出冲动,由迷走神经传出支配奥尔巴赫神经丛,腭咽闭合,食管肌性收缩蠕动把食团推送至贲门,贲门括约肌松弛,食团通过并进入胃部。
(二)皮质与吞咽功能
两侧大脑半球都有控制咽和食管的中心。这些皮质区域有半球间联系和投射到脑干的运动神经核。双侧半球刺激比单侧半球刺激产生更大的反应,这种反应呈强度和频率依赖性。运动和运动前皮质都参与吞咽动作的启动,或至少有调节咽和食管肌肉收缩的潜能。但是,从皮质下传到咽的调节比传入食管似乎更大。大部分由喉上神经和舌咽神经丛自咽输入的信息,比通过喉返神经丛自食管输入的信息对脑皮质区域有更大的影响。
从脑干的网状系统(孤束核)发出的纤维上升到脑桥,通过皮质延髓系统外侧的感觉束结合在一起。来自下丘脑的感觉传导束,具有调节渴与饥饿反应的作用。所有上传的感觉信息通过丘脑,再被传送到顶叶的感觉运动带(sensorimotor strip)。在中央前回前外侧区域被认为是皮质水平的吞咽运动控制中心,下行运动纤维通过皮质下的黑质,到达脑桥的网状结构,终止于脑干的吞咽中枢。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研究表明吞咽期间皮质的多个区域被激活,来自下丘脑、边缘前脑和小脑的运动纤维都可能影响吞咽行为。
(三)脑干与吞咽功能
脑干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内的一组神经元控制复杂的口、咽期肌肉交替收缩和松弛,才能进行成功的吞咽。其中包括两个特殊的核团,孤束核和疑核,它们负责吞咽的整合,包括接收脑神经传入的与吞咽有关的感觉信息(触觉、温度和味觉),也接收脑神经Ⅴ、Ⅶ、Ⅸ和Ⅹ的传入信息,还接受来自心血管和呼吸性脑干核团的信息。这些核团位于吞咽中枢的旁边。这种联系很重要,因为吞咽时呼吸必须停止。实际上脑干网状系统发挥了“中枢模式发生器”的作用。
中枢模式发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s,CPGs)是指没有外界反馈的情况下,由神经元驱动的重复而又复杂的节律性运动。
中枢模式发生器的神经元直接刺激脑干内的不同脑运动核,使兴奋或抑制信号传递给参与吞咽的口咽肌肉。来自咽肌和黏膜感受器的外周反馈信号,通过直接传入中枢模式发生器的神经元来调整吞咽活动顺序。
中枢模式发生器可分为三个系统:①由外周至中枢的传入系统;②由中枢至咽肌的运动传出系统;③与脑干内神经元网络对应的组织系统,负责运动模式的编译。在中枢模式发生器内,一些神经元参与的活动与吞咽无关,而是呼吸、咀嚼和发声。
(四)周围神经与吞咽功能
正常吞咽的产生与6对关键的脑神经有关,它们是躯体神经与自主神经的混合神经,包括脑神经Ⅴ、Ⅶ、Ⅸ、Ⅹ、Ⅺ和Ⅻ。
1.脑神经Ⅴ(CN-Ⅴ)
负责接收口腔中的触觉、压觉和温度觉,并发出纤维支配咀嚼肌。同时还支配舌下肌群(二腹肌和下颌舌骨收缩)的运动,在吞咽运动时舌收缩。
2.脑神经Ⅶ(CN-Ⅶ)
支配唇部肌群的活动,并有特殊的感觉支鼓索传入味觉。脑干的上泌涎核发出的脑神经Ⅶ的自主神经纤维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分泌唾液,使口腔保持湿润。
3.脑神经Ⅸ(CN-Ⅸ)
负责口咽的触觉、温度觉和舌前部味觉的传入。脑干的下泌涎核发出的自主神经纤维支配腮腺分泌唾液使口腔湿润。脑神经Ⅸ发出的运动纤维支配茎突咽肌,并与来自咽丛的脑神经Ⅹ支配咽食管括约肌。
4.脑神经Ⅹ(CN-Ⅹ)
在吞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它发出的支配横纹肌和平滑肌的神经纤维不仅支配吞咽肌的运动,还支配与吞咽有关的其他器官如肺的呼吸活动。脑神经Ⅹ与吞咽有关的主要有4个方面:
(1)咽支,与脑神经Ⅸ一起支配咽食管括约肌。
(2)喉上神经,感受会厌及支配呼吸道内和周围组织黏膜的感觉。
(3)喉下或喉返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呼吸道的关闭和咽食管括约肌一带的肌肉运动。
(4)来自脑干迷走神经核的自主神经纤维支配食管、心脏、肺的平滑肌。脑神经Ⅹ还与Ⅸ一起支配咽缩肌。
5.脑神经Ⅻ(CN-Ⅻ)
脑神经是与吞咽有重要关系的最后一组脑神经,它支配所有的舌内肌群和舌外肌群。
吞咽运动中脑神经的功能总结如表2-6所示。
表2-6 吞咽运动中脑神经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