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中频电疗法
第一节 概述及理论基础
一、概述
医学上将应用脉冲频率在1~100kHz范围的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中频电疗法。中频电疗法发展的历史只有70年左右,远短于低频电疗法和高频电疗法,但在一些临床病症的康复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治疗慢性疼痛,软化松解软组织及内脏纤维增生、粘连,增强肌力、肌耐力,调节肌痉挛等方面。近20年的发展,加之电疗仪器制造技术进步,使中频电疗法的普及越来越广泛,已在全国各级医疗、康复机构广泛使用。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有的便携式中频治疗仪还可以由患者自行在家庭使用。
二、中频电疗法的分类
中频电疗法常选用的电流频率在2 000~8 000Hz,有的中频电疗法所采用的频率超过10kHz。根据中频电流产生方式和波形及频率不同,一般将中频电疗法分为:
1. 干扰电疗法
常见的包括静态干扰电疗法、动态干扰电疗法、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
2. 调制中频电疗法
常见的包括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脉冲调制中频电疗法。
3. 等幅正弦中频电疗法
常见的包括音频电疗法、超音频电疗法、音频电磁场疗法。
4. 低中频混合疗法
包括音乐电疗法、振动电疗法。
本章将介绍临床治疗中常用的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法及音频电疗法。
三、中频电的生理学特点
中频电流作用于人体时所表现出的电学特点,以及对人体产生的理化效应明显不同于低频电流。
(一)对神经肌肉的作用
哺乳类动物的运动神经每次兴奋后有一个绝对不应期,持续约1ms。要使每个脉冲周期的刺激都能引起一次兴奋,刺激持续的时间必须大于等于1ms,即脉冲频率小于1 000Hz,此所谓周期同步现象。中频电流频率大于1 000Hz,有些脉冲刺激会落在绝对不应期里,也就是说,不是每个脉冲刺激都能引起一次神经肌肉兴奋,需要综合多个脉冲周期的连续作用,并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再一次的兴奋,这就是中频电刺激综合效应。
(二)人体组织对中频电流的阻抗低
人体组织成分复杂,在通电流时有导体特性和电容特性,对电流产生电阻和容抗。对不同频率的电流,其总的阻抗不同。随着电流频率的增高,总的阻抗会逐渐减低,中频电流通过组织的电流会较低频电流多,所能到达的组织深度也较低频电流深,能深达骨骼肌。治疗时可用较大的电流强度,电流密度可达0.1~0.5mA/cm 2 。
(三)无电解作用
中频电流是一种频率较高的交流电,电流的正半波和负半波交替变化较快,以致无恒定的阴、阳极性。作用于人体时,在电流的每一个正半波和负半波内,人体组织内带电粒子因异名电极取向而作快速往返移动,故不会在电极下发生电解反应而产生酸、碱电解产物,因而电极下皮肤不会产生酸、碱电解产物的刺激损伤。治疗时可选用较薄的电极衬垫。相对来说,其操作较低频简便而安全,患者也能耐受较大电流的刺激,可以坚持较长疗程的治疗。
(四)对感觉神经的作用
中频交流电对皮神经及感受器没有强烈的刺激,通以感觉阈强度电流时有轻微的蚁走感、针刺感。随着电流强度逐渐增大,出现较强的振动感或肌肉收缩感,这种感觉深在而舒适,优于低频电流刺激。这可能因为中频电流的频率较高,不易引起传导痛觉的细纤维兴奋,肌肉收缩的阈值明显低于痛觉阈值。有人证明,6 000~8 000Hz的中频电流刺激皮肤时,这个特点更明显;也可能因为中频电流作用时皮肤电阻较低,电流可到达较大的深度,不致强烈刺激皮神经及感受器。如继续加大电流强度,会出现很紧的束缚感,往往引起不适和紧张。
(五)促进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
中频电流作用10~15min后,局部开放的毛细血管数量增多,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均有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明显改善。
(六)提高活性生物膜的通透性
有研究发现,在正弦中频电流作用下,药物离子、分子透过活性生物膜的数量明显多于失去活性的生物膜。这可能是中频电流能扩大细胞之间的空隙或组织间隙所致。可将中频电流用于药物分子或离子导入,所采用的干扰电、调制中频电流既有中频电流成分,也有低频电流成分。这种电流能克服低频电流作用表浅、有电解作用、患者不易耐受等缺点,使导入的药物数量、扩散的速度均有增加,患者能坚持较长时间的疗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