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病例6 发热、咳嗽、气促伴肺部空洞
一、病情摘要
1.基本情况
男性患者,68岁,以“发热、咳嗽9天,活动后气促3天”为主诉,于2016年6月入院。入院前9天,患者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呈不规则热型,体温最高39.5℃),并出现阵发性咳嗽(干咳为主,偶咳少量白色黏痰),伴头痛,无咯血、气促,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肺部感染”,使用拉氧头孢、奥司他韦治疗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但出现活动后气促,稍动即促,坐位休息可缓解,夜间多取半卧位休息,伴胸骨正中区胸闷,双下肢水肿,少尿。治疗方案调整为莫西沙星联合更昔洛韦、氟康唑后,患者气促无改善,并出现咳中等量黄白色脓痰。患者遂来我院住院以进一步诊治。
2.既往
患者3个月前因双下肢皮疹、腹痛、关节痛、水肿于外院诊断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并于2个月前开始甲泼尼龙56mg/d治疗,之后根据尿蛋白情况调整剂量,入院时已减量至32mg/d。有阿莫西林过敏史。
3.入院查体
体温36.6℃,脉搏80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12/71mmHg,SpO 2 99%(FiO 2 41%)。神志清楚,双侧眼睑无水肿,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静脉无充盈。双肺可闻散在细湿啰音。心律齐,无杂音。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4.入院前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10.72×10 9/L,N% 82.4%,Hb 117g/L;PCT 0.07ng/L;CRP 24.7mg/L;1-3-β-D葡聚糖>1000pg/ml;G-脂多糖>500pg/ml;BNP 748pg/ml;血气分析(吸氧浓度不详):pH 7.495,PaCO 2 30.7mmHg,PaO 2 54.6mmHg, 25.8mmol/L。
(2)胸部CT:
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渗出影伴左下囊性空洞形成(图1-6-1)。
5.初步诊断
①双肺弥漫性病变,性质待查;②双侧肺炎。
二、诊治过程
【病例特点】
1.一般情况
患者为老年男性,急性起病,既往有紫癜性肾炎及服用激素病史。
图1-6-1 胸部CT表现
2.主要症状和体征
发热、咳嗽,后出现气促;双肺可闻湿啰音。
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略高,CRP水平增高,真菌感染指标显著增高。
4.影像学检查
胸部CT示双肺斑片状磨玻璃渗出影,伴左下肺囊性空洞形成。
5.治疗反应
入院前先后经多种抗感染治疗(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抗细菌及抗流感病毒及真菌等),患者症状部分缓解,但肺内病变无吸收,并出现Ⅰ型呼吸衰竭,提示治疗无效。
【鉴别诊断思路】
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肺部湿啰音或哮鸣音等是肺部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并无病因特异性,不同疾病可出现相同的症状和体征。对疑似感染性肺疾病,在确立诊断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回答:
◆ 本病例是不是非感染性肺部疾病所致?
首先,本例患者存在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的基础疾病,此类疾病多累及肾脏、消化道、皮肤、关节等,累及肺部者少见。若肺部受累,多为肺血管及其周围炎改变,胸部影像学表现多见结节样病灶,患者常有咯血表现,与本例患者情况不符。并且,患者处于激素治疗期间,紫癜所致肾损害等均在改善中,以原发病所致肺部损害难以解释病程变化。其他结缔组织疾病亦可有肺部及肾脏等同时受累表现,需警惕该病,进一步可行肾穿刺排除。
其次,可出现气促及肺部磨玻璃病变的非感染性肺疾病还有肾衰竭、心力衰竭等所致肺水肿。本例患者虽然存在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但入院时无下肢肿胀、颈静脉怒张等心脏负荷过重表现,心率不快,故不考虑心源性肺水肿。患者无肌酐增高表现,故尿毒症性肺损害亦可排除。
综合评估,本例患者发热伴肺部病变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可能性不大,应重点考虑感染性疾病。
◆ 本病例若为感染性疾病所致,可能是哪种感染类型,病原体可能为何种?
临床上,依据感染获得的场所和病原学特点不同可将肺炎分为:①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常见革兰阳性球菌、非典型病原体、普通病毒等病原感染;②早期院内获得性肺炎,感染病原体同CAP;③晚期院内获得性肺炎,常见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耐药/广泛耐药/全耐药菌等感染;④免疫功能低下肺炎,多为机会性感染,如巨细胞病毒、肺孢子菌等感染;⑤吸入性肺炎,多为口腔厌氧菌或化学吸入性肺损伤。依据感染病原不同,还可将肺炎分为普通感染和特殊感染。前者包括常见的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后者主要包括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和奴卡菌等感染。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初始阶段因缺乏病原学依据,往往采取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本例老年男性患者,此次起病前3个月内因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于外院住院治疗,属院内获得性肺炎,且有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史,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故抗感染治疗需覆盖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耐药/广泛耐药/全耐药菌以及机会性感染病原(如巨细胞病毒、肺孢子菌等)。患者在外院治疗过程中,曾使用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药物,覆盖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非典型病原(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军团杆菌)、常见革兰阴性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和厌氧菌感染,以及抗流感病毒药物和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但治疗失败,故下一步诊治中需考虑前述治疗尚未覆盖的病原感染的问题,如其他病毒、曲霉菌和耐药菌感染。
患者起病急,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进展迅速,很快出现呼吸衰竭,影像学资料显示肺部病灶以双肺磨玻璃渗出为主,符合巨细胞病毒感染特点。
免疫功能低下者深部真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曲霉菌和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carinii,PC)两种类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常表现为肺部空洞改变,氟康唑治疗无效。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主要表现为双肺弥漫间实质性病变伴小叶间隔增厚,与本例患者表现不符。
对于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或奴卡菌等未知特殊病原菌引起的感染,现有临床证据不足,且入院前应用的抗感染药物对之作用有限,难以确定,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
综上所述,对于本病例,目前抗感染治疗方案需选用覆盖耐药阴性杆菌、巨细胞病毒及曲霉菌的药物。
【诊治措施】
1.入院后相关检查
(1)一般检查
血常规:
WBC 16.3×10 9/L,N% 91.3%,Hb 128g/L,PLT 164×10 9/L。
生化:
总蛋白(total protein,TP)50g/L,白蛋白26g/L,总胆固醇6.19mmol/L。DIC+血凝:纤维蛋白原(fib)6.37g/L,D-二聚体>20μg/ml。BNP 267.4pg/ml,肌钙蛋白I 0.01ng/ml。
尿常规:
尿糖(+++),蛋白质(+),隐血(+)。24小时尿蛋白1.512g/24h。
血气分析(FiO 2 41%):
pH 7.477,PaCO 2 36.6mmHg,PaO 2 88.4mmHg, 27.6mmol/L,Lac 2.4mmol/L。
(2)免疫相关检查:
淋巴细胞亚群:CD3细胞计数471/μl,CD4 17%,CD4细胞计数134/μl,CD8 49%,CD4/CD8 0.35,NK细胞计数55/μl。体液免疫:IgG 5.57g/L,其余指标正常;肿瘤标志物:CYFRA21-1 71.55ng/ml,癌胚抗原15.96ng/ml。自身抗体:抗核抗体阳性(1∶100),颗粒型阳性。
(3)感染相关检查:
PCT 0.06ng/ml,NAP积分269分,血沉85mm/h,CRP 23.6mg/L。真菌感染检测: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0.19s/co,真菌D-葡聚糖检测1604.7pg/ml。T-SPOT:2.0pg/ml。TORCH(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检查:巨细胞病毒抗体IgGⅡ>180U/ml,其余指标均为阴性。HIV抗体检测阴性。血培养及痰病原检测均阴性(包括普通细菌、真菌、抗酸染色)。
(4)支气管镜检查:
镜下见气管及左、右支气管黏膜光滑,管腔通畅,腔内少许白色分泌物,未见新生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分类:N% 85%,淋巴细胞比例(lymphocyte percentage,LY%)12%,嗜酸性粒细胞比例(eosinophil percentage,EO%) 0%,巨噬细胞比例(macrophage percentage,MA%)3%;未见恶性肿瘤细胞。支气管肺泡灌洗液GM试验0.47s/co(正常参考值:<0.5s/co)。BALF涂片找抗酸杆菌、细菌培养,支气管分泌物细菌、真菌培养,痰细菌、真菌培养均阴性。
(5)胸部CT:
2016年6月13日复查,示双肺磨玻璃影较前增多、增浓,左下肺空洞较前大致相仿(图1-6-2)。
图1-6-2 胸部CT表现(2016-06-13)
图1-6-3 胸部CT表现(2016-06-22)
2.入院后相关治疗
采取更昔洛韦(375mg,每12小时1次)、伏立康唑(300mg,每12小时1次)、头孢哌酮钠舒巴坦(3g,每12小时1次)联合抗感染,继续甲泼尼龙(32mg,每天1次)抗炎,同时进行氧疗,辅以调脂、抗凝、抗血小板、利尿、保胃、补钾,以及胸腺素增强细胞免疫等治疗后,患者气促、咳嗽症状明显改善,未再发热。
治疗后复查:
血气分析(FiO 2 21%):pH 7.451,PaCO 2 37.1mmHg,PaO 2 69.6mmHg,提示呼吸衰竭得到纠正。胸部CT(2016年6月22日)显示双肺磨玻璃渗出影较前有所吸收,但左下肺空洞较前增大(图1-6-3)。淋巴细胞亚群:CD3 52%,CD4 17%,CD19 36%;CD4细胞计数261/μl;CD4/CD8 0.47。尿常规:尿糖(+++),蛋白质(+),隐血(++)。
患者入院后系列检查及治疗反应显示:
①多项炎症指标显著增高,且真菌感染指标增高明显,故高度提示真菌感染;②淋巴细胞亚群中CD4细胞显著降低,提示存在各种机会感染可能,如巨细胞病毒及肺孢子菌感染;③支气管镜检查见气管及支气管腔内分泌物少,BALF细胞学分类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提示存在感染性疾病;④常规病原学检查均阴性;⑤经抗感染治疗后,部分病灶吸收。这些结果更支持本例患者肺部病灶为感染性病变,并且巨细胞病毒感染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可能大。
根据治疗后各项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更昔洛韦减量至375mg,每天1次,维持1周;胸部CT显示左肺空洞无明显好转,继续静脉给予伏立康唑至2周后,改为口服伏立康唑(200mg,每12小时1次);患者水钠潴留明显,并发类固醇性糖尿病,采取利尿、胰岛素降糖处理,并继续甲泼尼龙(32mg,每天1次)治疗;肾穿刺活检(7月2日)病理结果提示紫癜性肾炎Ⅲa型,甲泼尼龙减量至28mg,每天1次。
复查胸部CT(7月5日):
双肺感染性病变伴部分间质性改变,较前有所吸收;左肺下叶团片状密度增高影伴空洞,较前明显进展,考虑特殊感染可能,肿瘤性病变待排除(图1-6-4)。
实验室检查显示,隐球菌荚膜抗原阴性,伏立康唑血药浓度2.67μg/ml(为有效治疗浓度),可排除治疗剂量不足所致病灶进展。2016年7月11日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组织行病理检查及组织培养。病理检查结果(图1-6-5):间质内见肉芽组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少量嗜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伴纤维素性坏死微脓肿形成,纤维组织增生;特殊染色结果:PAS阴性,PAM弱阳性,并可见成堆分布的菌丝状节段生长微生物(不除外真菌)。活检组织培养(7月20日)检出奴卡菌属,痰培养亦检出奴卡菌属。颅脑MRI检查未见颅内脓肿病灶。
3.最后诊断
巨细胞病毒肺炎合并左下肺奴卡菌肺脓肿。
【临床转归】
图1-6-4 胸部CT表现(2016-07-05)
胸部CT提示双肺磨玻璃影较前明显吸收,左下肺病灶较前显著进展
图1-6-5 肺穿刺病理结果
A. HE染色,×50;B. HE染色,×200;C. HE染色,×400;D.银染,×400
患者出现咳脓血痰、高热;复查胸部CT见右肺新发播散性脓肿病灶,左肺病灶部分液化坏死空洞形成(图1-6-6)。经复方磺胺甲 唑片(1.92g,每天3次)联合美罗培南(1g,每12小时1次)抗感染治疗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改善,回当地医院治疗。后因患者不耐受复方磺胺甲?唑胃肠道不 反应,更换抗感染方案为左氧氟沙星(0.5g,每天1次)联合米诺环素(100mg,每12小时1次)。此后多次复查胸部CT显示肺部病灶逐步吸收(图1-6-7)。
图1-6-6 复查胸部CT表现
图1-6-7 出院后复查胸部CT表现
【临床难点】
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起病急,病情重;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肺部病灶范围广泛,且表现出不同形态特点(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及肺部空洞性改变)。治疗后,肺部病变转归不一,双肺磨玻璃病灶显著吸收,而左肺病灶持续进展,并表现为大片密度增浓影。肺部病灶性质不明确,需要进一步辨析。
◆ 如果本病例是感染所致,如何解释抗感染治疗后病灶部分吸收、部分进展?
本例患者在规范抗巨细胞病毒而未进行抗PCP治疗的情况下,肺部磨玻璃影显著吸收,提示肺部磨玻璃病灶为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可能性大,但受限于条件,无法用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寻找病毒颗粒和巨细胞包涵体、免疫标记技术检测病毒抗原及病毒特异性DNA载量等确诊手段,考虑继续抗巨细胞病毒治疗至足4周。但鉴于左下肺病灶较前明显实变、进展,结合此前真菌感染指标多次增高,仍考虑侵袭性肺真菌病可能性大。患者在使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期间肺部病灶仍有进展,需警惕:①为目前抗真菌药物所不能覆盖的病原;②患者可能存在伏立康唑快代谢基因,导致伏立康唑有效血药浓度不足。患者应用伏立康唑已超过4周,需进一步检测血清药物浓度,以帮助明确治疗失败原因。综上所述,对于本例患者,下一步需积极鉴定感染病原,并检测相关药物血药浓度,以尽快实现目标性抗感染治疗。
◆ 如何选择鉴定病原的最佳手段?
在现有感染病原检测方法中,首选通过无创手段获得标本检测的方法,包括培养病原(外周血、呼吸道分泌物和BALF等)、分子生物学核酸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环引物介导的等温扩增和实时定量PCR等]、抗原检测、抗体检测(血清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机体病原免疫反应检测(PPD、T-SPOT等)。其次,也可通过有创手段获取标本检测,包括CT或B超引导下穿刺、气管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和外科胸腔镜手术等。
本例患者采取无创方法获得的一系列检测结果,均无阳性发现,经支气管镜获取深部病原学标本亦未能证实病原诊断,而胸部CT显示病灶靠近外周肺野,贴近胸壁,病灶质地密实,故宜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以获取病灶标本。最终临床采取此方法获取标本后行组织培养和病理学检查,检出奴卡菌属。
◆ 奴卡菌病诊治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奴卡菌病是一种由奴卡菌属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致病,病变以肺部最为常见,其他可累及器官有脑、肾、皮肤等。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实质脏器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合并HIV感染及肺部潜在疾病等均可导致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是肺奴卡菌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报道显示,1/3肺奴卡菌患者影像学上表现为空洞形成,24%~58%表现为实性结节,10%~33%伴有胸腔积液,奴卡菌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颅内后的死亡率为40%~87%。因此,在确诊肺奴卡菌病后应尽早行头颅MRI检查,以免延误治疗而致患者死亡。
奴卡菌病的诊断需依据病原学检查结果。由于奴卡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较多数细菌慢,一些实验室人员对奴卡菌的认识不足,使得培养本菌过程过早中断,造成奴卡菌漏检;培养次数少、痰标本中杂菌过度生长使本菌受到抑制,都是导致奴卡菌培养阳性率不高的原因。因此,如果临床怀疑本病,应早期反复送检痰、胸腔积液等标本,并及时与微生物室人员沟通,进行针对性分离和培养,从而提高早期诊断正确率。
奴卡菌病的治疗主要是以磺胺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用药方案,一般推荐2~3种药物联合治疗。具有相互协同作用的药物如亚胺培南/TMPSMX、阿米卡星/TMP-SMX、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等被推荐用于严重奴卡菌感染。
三、点睛析评
通过一系列经验的、循证的临床检验、分析,患者左肺病变的性质最后诊断为奴卡菌肺脓肿,从而可解释为何前期经验性抗真菌、抗细菌治疗均未显效。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需高度警惕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和奴卡菌等病原所致的特殊性感染,尽早给予有创检查,尽快明确病原,采取针对性治疗。
(洪如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