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青霉烯类药物临床应用精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碳青霉烯类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点与治疗方案优化

一、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基本概念

抗菌药物作用特点是抑制或杀灭病原菌而发挥药理效应,其疗效取决于抗菌药物、病原菌和机体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研究将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结合起来,阐明抗菌药物在特定剂量/浓度和特定给药方案下抑菌或杀菌效果的时间过程。PK/PD指导下的抗菌治疗方案,力图保证抗菌药物在机体的感染灶中达到足以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有效浓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能够清除感染灶内的病原菌以实现临床治愈感染的目的,遏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并同时尽可能降低抗菌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根据抗菌药物对细菌作用的PK/PD特点,可将其分为浓度依赖性(concentration-dependent)、时间依赖性(time-dependent)和时间依赖性且抗菌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三大类,需要注意的是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是相对的。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该类药物特点是对致病菌的杀菌效力和临床疗效主要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即血药峰浓度越高,清除致病菌的作用越迅速、越强,临床疗效越好,故推荐日剂量单次给药方案。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达托霉素、多黏菌素、甲硝唑等属于浓度依赖性抗感染药物。其主要的PK/PD指数为药物的血药峰浓度( C max)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比值( C max/MIC)或游离药物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0→24)与MIC的比值(AUC 0→24/MIC)。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该类药物特点是抗菌作用与临床疗效主要与药物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当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的4~5倍以上时,其杀菌效应几乎达到饱和状态,继续增加血药浓度,杀菌效应不再增加,故推荐日剂量分3~4次给药或延长滴注时间的给药方案。大多数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红霉素等属于此类。评估此类药物的PK/PD指数主要为药物浓度高于MIC的时间占给药间期的百分比( T>MIC)。
时间依赖性且抗菌作用持续时间较长的药物:该类药物特点虽然为时间依赖性,但由于抗生素后效应(PAE)或消除半衰期( t 1/2β)较长,使其抗菌作用持续时间延长。一般推荐日剂量分2~3次给药(阿齐霉素等除外)。替加环素、利奈唑胺、阿奇霉素、四环素类、糖肽类等属于此类。评估此类药物的PK/PD指数主要为AUC 0→24/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