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树人肺系疾病证治精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慢性咳嗽解析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于2005年11月发表了《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以下简称方案)一文,文章指出:慢性咳嗽是指时间≥8周的咳嗽。其病因相对复杂,慢性咳嗽常见病因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鼻后滴流综合征(PND S)、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胃-食道反流性咳嗽(GERC)等。方案对上述几种咳嗽下了定义,明确了各自的临床表现、诊断、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然而,对此类咳嗽,中医又如何进行辨证施治呢?现就此简述如下:

(一)咳嗽变异性哮喘(CVA)

方案指出:CV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咳嗽是其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但有气道高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刺激性干咳,通常咳嗽比较剧烈,夜间咳为其主要特征。感冒、冷空气、灰尘、油烟等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并指出,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咳嗽症状等。
从中医辨证角度分析(暂舍去苔脉,下同),上述证候有三方面特点:①为刺激性干咳(无痰),咳嗽剧烈,夜间为甚。“燥胜则干”,由此可见,此属中医阴虚燥咳的范畴。《丹溪心法》谓:“黄昏嗽者,是火浮于肺。”《柳选四家医案》又谓:“咳甚于夜间……此阴虚也。”所以干咳、剧咳、夜甚是阴虚火旺,虚火上干于肺。肺燥津伤,润降失司,气逆作咳也。②感冒、冷空气、灰尘、油烟等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此说明发病或加重,与外感风邪相关。③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有效,说明支气管有痉挛现象。此为外风引动内风,“风胜则动”,风邪致痉也。因此,对于CVA的中药治疗,(即燥咳伴痉挛性阵咳),治当润燥解痉镇咳。《素问》曰:“燥者润之”,治燥使用甘寒以达滋柔濡润的目的。常用《医门法律》清燥救肺汤加减。药用沙参、生石膏、阿胶、麦冬、乌梅等养阴润燥;桃仁、杏仁、炙马兜铃等镇咳;荆芥、蝉衣、蜈蚣或全蝎祛风(抗过敏)解痉。久咳不愈者,加诃子、五倍子敛肺,可望收功。
至于EC、AC(变应性咳嗽)与CVA均有干咳,夜甚,及对油烟、灰尘、冷空气等敏感等共同的临床见症,故可参考上述方药治之。亦属异病同治也,不再赘述。

(二)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

PND S是指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声门或气管,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除了咳嗽、咳痰外,PND S患者通常还主诉咽喉部滴流感,口咽黏液附着,频繁清喉,咽痒不适,或鼻痒,鼻塞,流涕,打喷嚏等。患者往往伴有季节性或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及鼻窦炎等病史。
肺主气,开窍于鼻,两者关系密切。从PND S的临床表现来看,此当属中医“鼻渊”、“鼻鼽”、“咳嗽”的范畴。这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咳而鼻渊”的记载相似。《罗氏会约医镜》又谓:“流浊涕为鼻渊,是脑受风热;流清涕为鼻鼽,是脑受风寒。”因此,PND S如流浊涕,属鼻渊而咳者,是风热夹痰浊上壅清道,肺窍不利。治宜清肺化浊,通窍止咳。方选麻杏石甘汤、芎芷石膏汤、辛夷散等方化裁治之。药用炙麻黄、生石膏、杏仁、白前、大贝母、白芷、川芎、辛夷花、藿香、桔梗、生甘草等。如久咳不已,痰呈黄绿色者,可选用柴前连梅汤加减治之亦效。若PND S流清涕,鼻塞伴痒、喷嚏等,属鼻鼽而咳,此属肺气不足,风邪留恋,肺气失宣,窍机不利。治宜益气疏风,宣肺通窍以止咳。方选玉屏风散、或参苏饮合三拗汤、苍耳子散加减。药用党参、苏叶、生黄芪、白术、防风、麻黄、杏仁、法夏、苍耳子、辛夷花、茯苓、陈皮、桔梗、生甘草等扶正祛邪。寒盛加细辛,风寒化热者加桑皮、炒黄芩温清并用,随证应变。

(三)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方案指出:因胃酸和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导致以咳嗽为突出的临床表现。GERC是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临床表现:典型反流症状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嗳气、胸闷等。有微量误吸的GERC患者,早期更易出现咳嗽症状及咽喉部症状。并指出咳嗽大多发生在日间和直立位,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痰;或有明显的进食相关的咳嗽,如餐后咳嗽,进食咳嗽,抗反流治疗后咳嗽消失或显著缓解等。
《素问·咳嗽论篇》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谓:“胃咳之状,咳而呕”,“此皆聚于胃,关于肺”。“反酸”中医又称“泛酸”、“吐酸”、“吞酸”。“诸呕吐酸,皆属于热”,“酸者,肝木之味也”,胸闷、嗳气、胸骨后烧灼感均为肝经气郁化火,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肝经气火上干,木火刑金,肺失肃降,则咳嗽作矣。肝主升,肺胃之气均以降为顺为和。GERC与“胃咳”、“肝咳”相关,属肝胃不和,肺胃同病之例。因此,GERC的中医治法,宜辛开苦降,清(疏)肝和胃,肃肺止咳。方选《丹溪心法》黄连化痰丸(黄连、法夏、吴萸、桃仁、陈皮、姜)或用薛生白《湿热病篇》连苏饮(黄连、苏叶)加香附,桑皮、杏仁、乌贼骨、大贝母、枇杷叶、生甘草等治之。方中黄连、苏叶(或吴萸)、法夏辛开苦降;香附疏肝解郁,乌贼骨(或瓦楞子)制酸;桑皮、杏仁、大贝母、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生甘草调和诸药。薛氏在连苏饮方后自注曰:“胃热移肺,肺不受邪,反归于胃,必用黄连以清热,苏叶以通肺胃,投之立效,以肺胃之气,非苏叶不能通也。”录此一说,以供临床参考。
除上述几种常见慢性咳嗽之外,慢性咽源性咳嗽,临床亦为常见。患者往往自觉咽干作痒,或痛或不痛,或咽部作阻,有异物感,咳嗽频作,欲语不得,痰少质黏,或呈米粒状。察看咽部,焮红充血,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等。此多为急性咽喉炎反复发作,迁延日久,或因职业(如教师)关系,讲话频多,耗气伤津;或平素嗜辛辣刺激食物,燥热伤阴,以致阴虚火旺,上干清道,咽关不利;或虚火灼津成痰,痰气交阻,又碍血行,致痰瘀互结,形成淋巴滤泡增生等症。治疗咽源性咳嗽,不可见咳止咳,单纯着眼于肺,投以桑杏、麻杏配剂。治当滋阴清热,润肺利咽。药用沙参、麦冬、玄参、桔梗、乌梅、海浮石、炮甲片、桃仁、天花粉、五倍子、川贝母、木蝴蝶、生甘草等,不治其咳,则咳嗽自愈也。如慢性咽喉炎急性发作,咽痛明显者上方去乌梅、五倍子等,加银花、板蓝根、射干、赤芍、蝉衣等清热利咽,急则治其标也。若属脾虚肝郁,痰气交阻型,又当别论,随证处治,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