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消补
胃主纳谷,胃既有病而仍需纳谷,消磨腐熟功能常有不同程度的障碍,易导致食滞的病理因素,治宜消食导滞。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当据证而投以补气或养阴之剂,由于补益之品容易滞气,故需佐以行气之品。消滞必兼行气,气行则滞得消。故消补兼施又是脾胃病的治法特点之一。
1. 消
消指消除食滞,增强或恢复脾胃受纳、运化的功能,亦即去其胃中宿食,助其消化。
消法的内涵:消滞的药物多数能直接作用于胃黏膜腺体,增加胃液分泌,有的药物能通过促使胃泌素的增加而间接地促进胃液分泌。其次消滞之品可以增强胃肠蠕动,使胃中食糜排入小肠,配用导滞药物,促进排便而使食滞从肠腑下泄。此外,从广义而言.行气和活血之品,也属于消法。
消法的具体运用,常用消食药如神曲、山楂、麦芽、莱菔子等,配用大黄、枳实、芒硝等导滞通腑。根据所伤饮食的不同,选用相应的药物,这是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之一。例如因乳制品所伤,脘痞不饥,腹胀,可用山楂、藿香,舌苔白腻者加炒苍术、草豆蔻。瓜果冷饮所伤,可用丁香、肉桂、益智仁等。豆制品所伤,宜用莱菔汁或莱菔子等。
2. 补
虚则补之。脾胃病中脾胃气虚、阳虚或阴虚者,需相应地给予补气、补阳或滋阴之剂。前述“润”法和“升”法即包括补的内容。
补法的内涵:补剂对消化道疾病的黏膜病变具有修复作用;提高免疫机制;改善消化道内分泌和运动等功能。有时还表现双向调节作用,如胃肠蠕动过缓者可使之适当增快;蠕动过快者可使之适当减缓。
补法的具体运用:胃、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中虚证候者,黄芪、白术等补气药内服可以促使其溃疡愈合。慢性胃炎(浅表性或萎缩性)属中气虚或阴虚者,投以补气或养阴之剂,可使黏膜、腺体的病损获得改善。与此同时,还可使部分病例的肠上皮化生或异型细胞增生等病理改变得以改善。补气健脾的方药可以增强小肠吸收功能,改善慢性结肠炎症(非特异性)或溃疡等病理损害。脾胃气虚证常用药如炙黄芪、炒党参、山药、炒白术、茯苓、炙甘草等。胃阴虚者每以麦冬、白芍、石斛等为主,若配以适量白及、百合,可增强护膜之效。山药气阴俱补,故对胃阴不足证也可配用。
人是有机的整体,有些消化道虚证患者还可伴有肾阳不足、心肝血虚、肺气或肺阴亏虚等证。当根据病情分别轻重、缓急、主次,分别配以温肾、养心、涵肝、补肝等法,兹不一一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