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九、 益气化瘀法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思路
Ⅱ期和Ⅲ期胃癌在手术或化疗后,约有60%的病人会在2~3年内复发转移,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手术能否完全切除原发病灶,而在于脱落和逃逸的癌细胞会在一定时间内再次发生增殖和转移。由于化疗药物对绝大多数腺癌缺乏敏感性,常常因多药耐药而导致治疗失败;也有部分患者因无法耐受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中断治疗。近几十年肿瘤的治疗虽未能获得突破性进展,但现代医学对其发生机制以及侵袭转移途径研究比较深入,其中不少认识和研究结果与中医理论有相通之处,从中可获取有益的启迪。通过实践与思考,笔者在临床治疗中采用益气化瘀法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取得一定效果,兹述如下。
(一) 气虚血瘀与癌栓形成的关系及其在病程演进中的影响
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是肿瘤发生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危险阶段,也是病人致死的主要原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肿瘤能否再次发生转移主要涉及三类分子事件,即细胞的黏附性、运动性和降解酶的作用。癌细胞一般沿淋巴管和血道进行转移,癌细胞在管腔内运行,特别是在血液运行中绝大部分死亡,只有极少数癌细胞能够存活而到达远处转移部位。研究已证实,癌细胞在血液中存活必须具备某些条件:首先癌细胞本身的聚集成群,至少要3个癌细胞以上黏附到管腔内皮上,其外被纤维蛋白、血小板等包绕,免于被血流冲掉;其次,癌细胞必须与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构成栓子,这种栓子被运送到其他部位,或在原位经3~6小时后穿过血管壁,在血管周围形成继发瘤。因此,在手术送检的病理组织中脉管内(血管和淋巴管)癌栓形成是常见现象,绝大多数癌栓由于其微小肉眼无法确诊,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清楚地观察出来。根据我们临床观察,脉管内发现有癌栓形成者,大多是手术后高复发转移的肿瘤人群。
在年龄60岁以上的人群中,胃癌的发生有一个陡然上升的趋势。因人体正气正处于衰退阶段,复加胃癌手术创伤及化疗伤正,气血尤其不足,免疫功能下降尤为明显。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推动无力易造成血行瘀滞,因此笔者认为,西医所谓“癌栓”就是中医通过四诊而无法观察到的,具有一般瘀血特征同时又带有“癌毒”性质的瘀血病理产物。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处于浓、黏、凝、聚的高黏滞状态,血液成分和流态异常可致血流缓慢甚或瘀滞,符合中医血瘀证的微观病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肿瘤疾病以血瘀证为本质。
肿瘤属于中医学“癥瘕”、“积聚”范畴,表明其发生发展与瘀血形成有密切关系。同时中医理论认为“癥”和“瘕”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两者之间在病理上是有关联的。经云:“癥者,腹中坚硬,按之应手。瘕者,中虽硬,而忽聚忽散无其常也,故病未及癥也。”然又云:“气不行而滞,故血肉凝而为瘕。”可见古代所表述的“瘕”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气滞病症,很可能包含由于气机郁滞、“血肉瘀凝”,在疾病变化过程中带有不同程度瘀血性质的病变,气血异常在癥瘕生成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个人认为,癌栓作祟是导致胃癌复发和转移的关键因素,而气虚血瘀是导致癌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和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主要病理机制,这为寻找中医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了可靠线索和依据。
(二) 益气化瘀与抑制癌栓形成在干预复发转移中的作用
癌栓形成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多种因素有关,如果能有效地减少或阻断癌栓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可能干预肿瘤的增殖和转移。中医的优势在于整体观念下的辨证治疗。如果气虚血瘀是胃癌手术后的主要病机,益气化瘀则是临床重要治疗方法。益气健脾与活血化瘀相互配合,通过安全有效的给药,使逃逸的癌细胞持续不断地处于机体和药物的抑制状态下,使得凝聚的微小癌栓消于无形,从而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近几年来,随着对胃癌研究的深入,在用药方面有些认识和体会:
1. 化瘀消积,三棱、莪术独具良能
宋代以前尚无这两味药记载,自宋代起,在历代治疗积聚的方药中几乎备受推崇,被称为“消癥瘕之专药”。王好古谓:“三棱、莪术治积块疮硬者,乃坚者削之也。”《本草汇言》曰:“荆三棱,破血通经,为气中血药也。盖血随气行,气聚而不流,则生瘀滞之患,若老癖癥瘕,积聚结块……非此不治。”《本草备要》云:“莪术破气中之血,消瘀通经,开胃化食,解毒止痛。”对两药的功用特性作了明确说明。近代名医张锡纯通过自己的实践,更对两药做出高度评价,认为“三棱、莪术性近和平,虽坚如铁石亦能徐徐消除,而猛烈开破之品,转不能建此奇功,此三棱、莪术独具之良能也。”由此可知,两药并非攻破孟浪之品,前人所论亦非空穴来风。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习用三棱、莪术配伍使用,收效良好。虽长期应用也未有一例曾见破瘀伤正或不良反应者。个人认为,对肿瘤瘀血或抑制癌栓形成的针对性治疗,三棱、莪术当引为重点药物,其他药物很难在这方面替代其独特作用。近几十年来,清热解毒类药物在抗肿瘤治疗中应用比较广泛,与古医籍记载在思路上有所不同。
从现代药学研究来看,三棱醇提物三棱总黄酮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作用,能显著减少全血黏度,明显阻止胃癌细胞的转移。莪术是当前抗肿瘤研究中比较热门的一味中药,所提取的有效成分如姜黄素、β榄香烯、莪术醇等研究也比较多,认为莪术具有多靶点的抗癌作用,包括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阻止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等。值得重视的是,也有学者通过实验证明,三棱、莪术配伍后其协同作用增强,所获得的效果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的效果。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它们在抑制癌栓形成和抑杀肿瘤细胞方面具有双重功效。这与古载“两药相兼为用,破瘀消癥者良”的经验是相吻合的。
2. 益气扶正,党参、黄芪联合增效
《内经》曰:“积者,阴气也”,“阳化气,阴成形”。气为阳,血属阴,两者相互资生,关系密切。胃癌术后局部瘤体已经切除,机体的肿瘤负荷减轻,这与古人无法切除肿瘤病灶在病情上是有区别的。Ⅱ、Ⅲ期胃癌从手术摘除到复发转移有一个过程,其间人体的免疫功能和身体状态的修复是十分重要的。中医不同于西医的一个特点是“祛邪不忘扶正”,肿瘤虽然切除,但正气内虚,余毒未尽,“伏邪”仍然会再度复燃。近几年来,我们在临证中,常以三棱、莪术化瘀消积,用党参、黄芪等健脾益气,同时根据气虚和血行不畅的特点,伍以当归、白芍养血和血,或增加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等清泄郁毒,既突出重点,又照顾整体,较为符合病情特点。正如《本草备要》所云:“东垣五积方,用三棱、莪术,皆兼人参赞助成功。”“宜于破血行气药中加补脾胃药,气旺方能磨积,正旺邪自消也。”张锡纯对此亦有论述,他认为:“若治瘀血积久过坚者,原非数剂所能愈,必以补药佐之,方能久服无弊。”三棱、莪术“若与参、术、芪者诸药兼用,大能开胃进食,调血和血”,诚为经验之谈。
我对胃癌术后患者,以气虚血瘀为病机切入点,以抑制癌栓形成作为临床治疗的关键,选用孟河学派马培之先生治疗癥积病症所推崇的归芍六君为主扶正,用三棱、莪术等药物化瘀消积,相继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从临床观察病例的分析来看,运用上述理论指导下的药物配伍,收效良好,不但患者症状改善较快,食欲增进,体重增加,而且术后复发转移者低于单纯化疗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 结语
关于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肿瘤尚存有不同学术观点。有学者提出,活血化瘀会导致癌肿局部血瘀证的化散,促进了肿瘤的转移,由于局部微循环的改善,也为肿瘤生长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血供,最终促进了肿瘤的发展。另外活血化瘀有时还会造成肿瘤血管破裂的危险,加速癌细胞的扩散。其中有推理假说,也有个别应用丹参、赤芍等药物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虽然对应用活血化瘀法则治疗肿瘤尚有学术上的争议,但从目前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报道来看,主流观点对这一治法表示肯定。因为对于实体瘤无论化疗药物或中药效果都不够理想,即使不用活血化瘀药肿瘤细胞也不会静止下来,仍然会转移扩散。本文所阐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胃癌术后如何有选择性地运用化瘀药物,在扶正的同时通过抑制癌栓的形成,从而减少转移的几率。由于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机制十分复杂,实验的对象往往不同于人体,中西医用不同的方法,各种学术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索、去探索是十分有益的。费尔巴哈有句名言:“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大概对肿瘤治疗上的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也需要从长期实践中找到答案。
肿瘤是一类古老的疾病,也是一种慢性疾病,中医治疗慢病有自身的优势。临床表明,肿瘤术后患者坚持长期服用中药更有利于疾病的转归,这与一般化疗药物因毒副作用而限制用药剂量和疗程不同。临床在安全性的基础上主张较长时间给药,这是由于药物在体内缓慢而持久的吸收、代谢以及药物的累积效应,能够修复和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使逃逸的癌细胞以及形成或尚未形成的癌栓持续处于有效的抑制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最终使患者获益。另外,植物类药物虽然抗癌的强度不够,却结构复杂不易产生耐药性,适合从不同的作用靶点来弥补化疗药物的缺陷,有关这方面的机制研究,不但中医界而且整个医学界都将为此做出艰辛的努力。